在一次恋爱中,为什么有些人感到幸福,其他人不感到痛苦?(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名言)
恋爱,像婴儿一样享受的甜蜜。
但如果在一场恋爱中,一人哭一人笑,那这不像是恋爱,倒像是一场施(受)虐的游戏。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畸形亲密,不乏存在:很不像恋爱的恋爱,很不配的婚姻配对。那么,在同一关系下,不同的感受,说明什么呢?痛苦的一方,为何坚持痛苦?
不是说“存在即合理”吗?那些不对等的亲密关系,之所以存在自有他们互吸的引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能性原因有:1) 目标不对称,情结互补。一对情侣,靠什么相互吸引?一场恋爱,以什么动力为开始?是没有特定规律,答案或许千奇百怪。依我们多年对婚姻的心理咨询,发现许多极不搭调的配对,双方是靠情结吸引,或是差异互补。典型的有:英雄情结的男人,会找上有依赖情结的女人;有受虐情结的男/女人,会遇上有施虐情结的男/女人。
例,有一对恋爱长达10年的男女,男的戏称对方“女王”,女的戏称对方“仔仔”。男的常常显得很委屈也很痛苦,诉苦说:他在关系里像个奴仆,只管挣钱,没有话语权,受够了她的折腾和折磨;女的似乎很吃亏但又很得意的说 ”我很享受他绝对宠我爱我,但他这辈子找上我,也算是他的福气“。从他们分别的话语里能感觉出:男的痛苦背后,有着受虐的情愿,而女方得意的背后,有着近乎施虐的公主情结。从相互的戏称“女王,仔仔”看出,他们在不对等的关系中,追寻、满足着各自的情结需要。
生活中,那些吵吵闹闹,或冷战,或冲突不断,但又散不了的亲密关系,那些离不开又见不得的恋人,都是这种关系。
2)角色错位,关系互补。我们也常见这样的婚恋配对:性格或能力上“一强一弱、一胖一瘦“;角色上是“老妈-儿子、老爸-女儿、上司-下属“的配对。
这些关系的背后,会令我们看到原生亲密关系的呈现,心理学理论叫做:早期依恋关系模式的投射。即,我们过去生命中所经验的依恋模式(如:安全型依恋模式,人既有依恋需要,也有独立需要,既有爱的能力,也有独立的能力。不安全依恋模式,则相反),会影响成人后的依恋模式的建立。
一个人,若他/她小时候很缺爱,有可能他/她同时成为了一个小大人,早熟的经历,使他/她身上过早承担了父母角色。这些角色里包含了许多父母功能性角色:拯救者、牺牲者、受难者。那么,在他或她今后的恋爱婚姻关系中,他/她同样扮演着自己或他人的父母亲。最常见的情况是,一旦进入婚姻,总有一方不知怎的就成为了过去的“父母”,严格教育着、管理着、控制着另一方,而这个另一方,也自然就成为了需要被管的“小孩”。
所谓恋爱的酸甜苦辣,正是发生于以上的“施受虐”的亲密关系。即,那个感觉到幸福的, 实际是一个很自我自恋的人,而别一个感到痛苦的,实际是很矛盾,或很纠结的人,他/她一方面有被索取的不爽、付出与回报不等的失衡,另一方面他/她又很需要、很依恋这样的关系,因在其中有存在感,能找到一种熟悉的“亲密模式”,或者说,他/她在互补的关系里,挺享受他/她骨子里那熟悉的“牺牲角色”或“受害角色“的自我。
一场恋爱,若一方始终以“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无意识扮演着索取的小孩,另一方始终以“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无意识扮演着牺牲的父母,都会上演不相称的,施(受)虐的爱情游戏。
1.《为什么爱情有苦有乐呢,为什么要吃爱情的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爱情有苦有乐呢,为什么要吃爱情的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3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