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人世之间,生离死别似乎是一个永远诉说不尽的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柳永的《雨霖铃》就让我们的思绪穿过千年时光的隧道,让昨日的离别之景得以重现。
江淹《别赋》中有一句名言:"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认为人生各种经历中,别离是最令人感伤的。古代因为地广,交通不便,消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最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格外伤感。
柳永作为至情至性的伤感词人,与知己好友分别时,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离情。这首《雨霖铃》就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时写的,是柳永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用一"寒"一"凄"就暗示了此词的感情基调,渲染出感伤悲凉的氛围,同时交代了时间——大约是晚秋时节。蝉,盛于夏,衰于秋,"寒蝉凄切"表明行将声悲意寒,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并且,蝉的叫声凄恻而又急促,一声声地叩击着人的心弦,催促得人六神无主。离别在这样一种悲哀的基调和黯然的背景中展开。"对长亭晚"交代了送别的地点,送别之人和离别之人在长亭两两相对,"晚"写出长亭送别的暮景,已是傍晚时分,"晚"与"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意义相同,暗示离人之间情感缠绵,难舍难分。"骤雨初歇"又交代了当时的天气,一场暴雨刚刚停歇。秋雨刚刚停歇,加上傍晚天色阴暗,地点又在长亭。这样的景色深深呼应了离别的心情,情思是悲伤的,景色是黯然的。词人用精练的笔调渲染出了凄切悲凉的意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接下来的三句,写饯别场面和离人的情绪。"都门",指北宋都城汴京的城门。都门内,热闹繁华;都门外,却不得不面对远别。"帐饮"指设帐饮酒,为人送行之意。"无绪"则指没有心情。"兰舟"是行人所乘坐的船的美称。
古代交通不发达,每有别离,动辄经年累月,再见遥遥无期,分别之时难免产生一种"风尘何处期"的悲观意绪,故而送别深为人们所看重。词人离京远行,情人设帐饯别,临别心绪纷乱,面对美酒佳肴,两人却都毫无兴致。
一对情人正依依不舍时,船夫却来"催发"上路了。不想走而又不得不走,想停留而又不能再停留,一"恋"一"催"之间,展现了词人的痛苦心情,分别的时刻终于来到,万般感触涌上心头,感情的矛盾和痛苦急剧深化。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纵有千言万语,此时也不知从何说起。眼看今日之后,便将人各一方,刚放开的双手,又情不自禁地拉在了一起……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内涵丰富。"竟"表明想说最终却没有说出的千言万语。"无语"也是暗示他们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其意境和王禹俩"数峰无语立斜阳"(《村行》)相似,有声的语言变成了无声的言语,在心底交流。惜别时刻的绵绵情意和真实神态跃然纸上。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既然分别已在所难免,唯有设想今后,推想别后所历之境,那日子一定也不会好过。"念"字表明下面写景物是推想的。"去去"两字叠用,写尽羁旅穷愁的漂泊之感,此去行踪有"巴山楚水凄凉地"之称的楚地。在写景上,极尽铺陈之妙,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日"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日"千里",又日"阔",一程远似一程。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看似写景,实际上全是抒情,词人想到自己与情人别后一个人漂泊到楚地,不禁充满了愁怨,写尽行旅之人前途茫茫,情人今后相见无期之情状,景无边而情无限。在写法上,词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从当前联想到今后,从现在写到未来。正如冯煦所说:"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霁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言下之意是,柳永词能把本应曲折的意境写得直截了当,把本应过分细密叙写的地方处理得疏朗有致。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笔墨由当前转向别后。
下阕着重写别后想象中的凄凉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让自己的感情赋予更普遍、更广泛的人类之共性。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古人每每把生离、死别当做是人生的两大恨事: "生别已吞声,死别常恻侧i"(杜甫《梦李白》),更何况这种离别被安排在冷落萧条的清秋时节。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文人自古悲秋,"清秋节"一辞,本已让人不堪,而冠之以"更那堪"三个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离别与悲秋的双重痛苦,重复击打着词人敏感的心弦。词人把人类共有的这种感受融化到自己的词中,并且层层推进,将情感再次推向高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全篇之警策,设想今夜酒醒之后的凄清画面,其妙处正如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这几句词密不可分,相互烘托,构成一幅惝倪迷离、凄艳悲伤的意境:酒醒之后,身在何处?想必是在杨柳依依的岸边,水边晨风吹拂,一轮残月斜挂在柳梢之上……一片冷漠凄凉、寂静孤零的艺术境界。试想,昨夜还依然"执手相看",今朝却只能独自面对"晓风残月"的难堪之景,其内涵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由于其写景的精练,后人遂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种离别的日子会持续多久?词人也不得而知,所以他进一步推想别后经年的境况。"经年"指一年或若干年。离别后漫长而孤独的日子怎么度过呢?也许经常会经历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好景",但是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观能给词人孤独的内心以慰藉吗?所以词的最后做了真切的回答:"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即使有良辰好景,对于词人来说也等于虚设,因为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即使能够产生"千种风情",又向谁去诉说呢?这几句把词人的伤感意绪刻画到了极致。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纵有风情,亦无人可说,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雨霖铃》描写的是柳永和歌伎之间一场普通的离别,但这首词却流传古今,成为"宋金十大曲"之一。除了上文分析的抒写"真情感"之外,主要在于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表达方法。
词牌的选用 柳永选用《雨霖铃》这个词牌名本身就给全词定下了忧伤落寞的基调。《雨霖铃》一作《雨霖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王灼<碧鸡漫志》卷五载:"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采其声作此曲寄恨。这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这个典故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记载:"行官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样看来,词牌《雨霖铃》本身就具备一种深层的忧怨和落寞,具有缠绵悱恻的深情和柔肠寸断的悲感特征,适合表达生离死别这类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它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于它充分运用了声律上的特点进行抒情。其入声韵加重了离别时的凄惨悲切之感,"念""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读来急促,"凄切"采用的是双声,"寒蝉"运用的是叠韵,声韵婉转而优美。慢节奏的表达方式 《雨霖铃》叙离别之事,诉惜别之情,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时间脉络清晰,对"长亭晚"一"念去去"一"今宵"一"此去经年",一目了然。从一天的傍晚开始,一直写到经年之后,这种送别,节奏缓慢悠长,是用一种"慢节奏"的抒情方式进行的。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起始三句,点明时、地、景物,展示未别之情景,让人凄然欲绝。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更加上蝉鸣凄切。"都门"两句,写饯别时之心情,欲饮无绪,欲留不能;"执手"两句,写临别时之情事,更是传神之笔。词人先由外到内,又由近及远,从外界景物写到内心感受,又由当前景物写设想分别后的处境。送别的场景、过程、环境、人物的动作、情态等都有细致的描写和具体的刻画。
设帐一饯行一饮酒一话别,时间从下午到傍晚……一个个特写镜头,放大离别之情愁,越发使人有度日如年的煎熬,感情由浅人深,千回百转,更给人六神无主的焦灼,揪人肝肠。宋李之仪认为"(词)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跋吴思道小词》),夏敬观称柳永"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手评乐章集》),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因为有一种带血的相思贯穿其中——写离别的惆怅,主要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多侧面、多角度展开描写,先写离别之前,着重勾勒环境;次写离别当时,重在描写情态;三写别后推想,重在刻画心理。不论哪个环节,尽情铺陈,情态逼真,虚实相生,层层深入,读起来一气呵成。
情景交融柳永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善于点染,语言浅显自然,不避俚俗。他是第一位大量作慢词的词人,也是宋代第一个写词的专业作家,被誉为"北宋巨手",这首《雨霖铃》尤显其功力。柳永将伤别放在悲秋的背景之下,伤别和悲秋并写。传统的"悲秋"阴影,本已经使人伤悲,在这气氛阴郁的背景下活生生的惨别,更凸显出了情感的悲剧性。
《雨霖铃》通篇围绕"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堪称经典。除此之外,用"寒蝉"点明送别的时间,用"长亭"点明送别的地点,以"晚"渲染出迟暮的情调,又依次写了"泪眼""无语",感情由浅入深,"伤离别""清秋节",到最后的感叹,无一不是寓情于景,借景写情,因景抒情,情景交融。
总之,在艺术表现上,柳永充分利用了慢词在抒写人类复杂感情方面的优势,尽铺叙、展衍之能事,读者读来婉约细腻、畅快淋漓,虽然其情调因此比较伤感、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痛苦刻画得极为成功。
冯煦称柳永能"状难状之景,述难述之情",从《雨霖铃》来看,这种表述一点也不为过。
1.《雨霖铃写了什么景,雨霖铃下阕写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雨霖铃写了什么景,雨霖铃下阕写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4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