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上,不管是在平原、山间、水际,不管是在城市或乡镇、农村,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古代建筑。它们有亭、台、楼、阁、斋、堂、轩、馆、廊、庑、门、殿等名称,都是根据不同的用途,不同的位置而修建的,可说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以那优美的身影点缀祖国的锦绣山河,使之更加绚丽娇娆。它们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亭子,是这许许多多古建筑类型中形式最为多样、造型最富变化、分布最为广泛、风格最为灵活的一种。可以说大小随宜、随处都可修建。它们或据山冈,或藏幽谷,或临绝壁,或跨长虹(桥上),有的还伸入到江、河、湖、海的碧波惊涛之间。在宫殿、坛庙、寺观、宅第、园林等建筑群中,亭子常常是不可缺少的建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亭的历史和用途

现在一般人们认为亭子不过是在风景名胜地点或是园林之间点缀性的小型建筑而已。其实不然,亭子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各种不同的功能。

亭,这个字,据古书上解释说:亭者,停也,就是停止的意思,也就是供人们停步休息之用的建筑。根据建筑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推断,在原始社会的后期,距今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有亭出现了。相传夏代即有启筮亭。《周礼》上记载三十里有“宿”。宿这个字就是停止的意思。当人们走了三十里之后,就需要停下来休息或是歇宿。可见宿这种建筑与亭是一样的用途,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仓亭燧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家交往的频繁,差旅、使者往来增多,亭这种建筑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因而在诸侯国家之间的来往大道上,都修建了许多亭的建筑,以供商旅、使者往来休息住宿之用。又由于诸侯国家相互争霸,战争不断,为了军事上的传递命令、通报军情等需要,亭这种建筑又被当作军事工程来修建,起着特殊的作用,后来成了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又称“亭障”、“列亭”、“亭候”、“亭燧”等。如《战国策·魏》上记载:“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障”这个字为阻拦、阻隔的意思。所称的筑城垒以为障,就是指当时诸侯国家在自己领地上修筑的边防工事长城。亭候,就是在边境上或要道上伺候瞭望敌情的哨所,也称之为“候望”。亭还和报警的烽燧(烽火台)相结合,称之为“亭燧”。这种亭障、亭候、亭燧的军事防御、通讯建筑,自秦、汉以后虽然名称改变,称作了烽台、烟墩、墩堡、墩台等,但它们这一功能仍然未改,相传了两千多年。

亭还有传递文书邮件和旅行住宿的功能,是我国邮政、旅馆的先源。古时有一种“亭传”,也称作驿站、驿亭,是为掌管文书投递、转运物资和提供来往官员商旅歇宿之所。这种亭传驿站之制相传了两千多年,到清朝末期设立了邮传部之后才被废止了。

亭,还曾经是一种下层政权机构的形式。《汉书》上记载:“县道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就曾经当过这种最基层的小官“泗水亭长”。

由于亭这种建筑具有停止、休息的用途,所以在作为游乐、观赏的园林和名胜之中更是不可缺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殷周时期的离宫、台苑、灵沼、灵囿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数十里、上百里的苑囿中,这种停留休息赏景的建筑应当是有了的,否则就无从游赏了。到了秦始皇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汉武帝增扩到五百四十里的上林苑,其中停留、休歇、赏景的亭式建筑,数量之多不可胜计。其后历代帝王宫苑和私家园林中,无有不建亭的。著名风景名胜地区也都有亭,可以说无亭不成园,无亭不成景。

二亭的建筑与艺术

亭在古建筑形式中,较之楼阁殿堂更为灵活轻巧,艺术形象也更富变化,对地形环境的适应性也很强。

1. 灵活多样的平面布局

明代著名的造园学家计成在他的一本造园专著《园冶》中,在谈到亭子的修造时说:“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以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唯地图,可略式也。”他这里所说的“横圭”,是一种上圆下方的形式。所说的“唯地图,可略式也”,意思是只要有了平面图就大略可以造出来了。

计成书中虽然已经举了不少亭子平面形式,然而在实际的情况中,亭子的平面形式还要多得多。如像圆形、半圆形、扇面形、多角形、荷叶形、长方形、新月形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见的是由两个圆亭、方亭、菱形亭等相并组成的双亭,这称作连理亭;也有由三个亭子并列组成,或前后相错建成的三元亭、三星亭;更有由五个亭子按游龙形、五方形、五星形组成的形式,如北京北海公园北岸的五龙亭,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景山五亭虽然相隔有一定距离,但彼此有主有从相互呼应成为一组。甚至还有由更多的亭子组成的形式。

2. 空凌秀丽的亭身

灵活多样的平面布局,使亭的主体结构亭身更加优美而富于变化。为了使亭子具有休歇观赏的功能,亭身的造型自当讲究。因为它不仅供人们由内向外观赏景色,而且还要让人从外面来观赏。

空凌,这是亭身结构的一个特点。不论亭子是建在山巅、水边、花丛、竹林,或波涛汹涌的江心、海岸,人们总是要从亭子里向外观山、赏景、看花、观涛,因此必须要空凌才能便于观看。因此大多数的亭子都是全部空凌,无窗无户。有些亭子虽然安设了门窗,也都是空凌透亮,以满足人们在亭内向外观赏的需要。为了便于人们休息停坐,亭的四周均设有栏杆、坐槛或“美人靠”,在亭内也有设桌几、椅凳等。

轻巧秀丽造型优美,也是亭子作为“景点”的重要特点。《园冶》中所谓“亭安有式”,就是说亭子要按照地形环境、周围景色相宜设计,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按照平面的形式从梁柱和门窗形式上下工夫。扬州瘦西湖有个钓鱼台亭,四面用了空透的大圆窗,使比较呆板的四方亭子轻巧起来,使人们从分开的圆框中可以分别观看五亭桥和白塔,构思巧妙。还有一些亭子,由于位置的限制,没有建一个整亭的地方,只好取其一半,称之为半亭;甚至在廊子、庭院墙角等地方只有四分之一的面积,也修建了四分亭;有些在墙壁之上挑出三面、四面的半亭,形式多样,巧夺天工。

3. 飞檐翘角、玲珑华丽的亭顶

亭子的顶,最能显示匠师们建筑艺术的才华,所以都把它做得非常的玲珑活跃。亭顶的形式很多,以攒尖的形式最为普遍。即是把房脊和瓦垄逐渐收小到中心成一尖顶,上面冠上圆宝或方锥、多角形的顶子,看去凌空挺秀。尖顶有三角攒尖、四方攒尖、六角、八角、圆顶、多角攒尖等形式。为了使亭子更加华丽、厚重,除单层之外,还有两层重檐和三层檐、多层檐等。如北京景山顶上的正中主亭万春亭就是三层密檐相叠,显得非常的华丽稳重。南方的亭子翼角高高翘起,真有《诗经》上所描写的“如翚斯飞”之感。

除了攒尖式亭顶之外,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式,有庑殿式、歇山式、卷棚式、十字顶、盝顶等,几乎所有的屋顶形式在亭子的顶上都可找到。组合亭的形式除了按平面所组成的形式之外,在顶子立面上也有许多变化,如有上圆下方被称之为“天圆地方”的形式,有上为圆顶下为十字或卷棚等形式。井亭则常在顶子之上开方形、圆形之口,外圈围以盈顶或圆顶。

综上所述,不管从亭的平面布局、亭身构造和亭顶形式等方面看,亭的建筑艺术都体现了灵活多样、玲珑秀丽、轻巧简朴与庄重华丽相结合的风格。古亭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中一朵古老而新奇的绚丽之花。

从古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来看,亭、台、楼、阁等建筑虽有所不同,但有时又相互交错,难以截然划分。如古时候亭、楼、观、阙等均为高大建筑之形象,到后来把亭大量用于风景、园林中,才更多地把它小型多样化了。但也有把甚是高大的建筑称之为亭的,如扬州的四望亭,实际上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式建筑。也有将一些本名楼、阁而呼之为亭,如承德普乐寺旭光阁,呼之为圆亭子;北京颐和园宝云阁,呼之为铜亭等。故较多的介绍亭之外,对台、楼、阁也作简单之介绍。

四,台

台,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曾经占有辉煌的地位。春秋战国(前八~ 前三世纪)时期,各诸侯国家均以“高台榭、美宫室”来夸耀自己的权势与财富。相传黄帝就筑有轩辕台,夏代的钧台遗址就在今河南禹县;周有灵台,秦有章台,汉有柏梁台等。自秦汉以后台的建筑依然经久不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所说的铜雀台和金凤台、冰井台的遗址,至今还保存在河北临漳境内。

《释名》上说:“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意思是台这种建筑是用土夯筑的坚固高大的台子,自身稳定并能承受重量。根据现存实物看,早期的台子皆为土筑。《园冶》一书中说:“园林之台,或掇石高而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物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可见台的形式很多,但主要的仍为有建筑之台和无建筑之台两类。

台的名称和形式也很多,根据修筑的目的而定。黄帝之轩辕台和夏之钧台,当是土筑,上无固定之建筑。赵王丛台、燕昭王黄金台、曹操之铜雀三台等则是上面有庞大之建筑群。各类点将台、钓鱼台、观星台、观象台等大多是台上无多少建筑,或仅安设仪器等用品,而把建筑物建在台下,如北京的古观象台、钓鱼台,台下均有建筑群。

五楼

楼,是我国古代建筑形式中最为雄伟高大的一种,历史非常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就曾建造了高大的十二楼,秦建造了齐云楼,汉武帝建造了井幹楼,都非常高大。几千年来高楼巨构不知凡几,成了古代建筑中的瑰宝。楼的建筑形式,在甲骨文、金文等象形文字中与亭、观、阁等均为台上建屋的高大建筑。在文字不断发展、建筑类型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对“楼”又作了进一步的区分和解释。《说文解字》上解释说“楼,重屋也”,就是说重叠起来的房屋。《尔雅》上解释说“狭而修曲曰楼”,意思是楼的平面有曲折长短不同的变化。《释名》上解释说“牖户洞开,凄凄然也”。意思是楼的门窗开闭豁大通畅。总观以上这些古代字典对楼的解释和现存实物,可知楼是一种门窗洞开、外形曲折变化的多层高大建筑。古人每以“琼楼玉宇”来形容建筑物之华丽,可见楼不仅是高大修曲,而且也非常华丽。隋炀帝曾经在扬州修建了一座“迷楼”,十分曲折,人进去之后,会迷路。

北京钟鼓楼

楼的种类和用途很多,有供作登临眺望的望江楼、望海楼等,有悬挂钟鼓报时报警的钟鼓楼,有供作瞭望敌情防御抗击的敌楼,有城墙上的城楼、角楼,有希望求文教昌盛的魁星楼,有专门纪念名人的太白楼、东坡楼等,又有单牌楼、三牌楼、四牌楼,还有绣花楼、读书楼等。伊斯兰清真寺之邦克楼则专为召唤礼拜之用。楼的形式各异,名称繁多,不能一一列举。

六阁

阁在形式与用途上和楼有相同之处,所以常常以楼阁相联并称。它们多为高层重楼建筑。而楼一般均是多层者,阁则有时可不用多层。阁,这一字在《说文》和《尔雅》上均解释为“止扉”之物,即关门的木橛。《礼记·内则》上解释为用木板做成贮藏食物的处所。在《淮南子》一书上已有“高台层榭,接屋连阁”的记载。阁还是一种架空的建筑,称之为“阁道”,或“复通”等。

《园冶》一书对阁的解释说:“阁者,四阿开四牖。”意思是阁这种建筑为四面坡的屋顶,四面都开窗,并说,在园林中的阁要依山建造,坦而可上,便于登临,不必专门设梯子。可见园林中的阁又是较为低矮的建筑。北京颐和园中的宝云阁,也是小型铜铸的,被称作铜亭。而江西南昌滕王阁、天津蓟县观音阁和颐和园佛香阁则又是非常高大的建筑。可见阁是可大可小的。

北京故宫文渊阁

阁的用途很多,名称也各异。汉武帝的麟麒阁、唐太宗的凌烟阁,是专为画功臣之像而建的;汉代天禄阁、石渠阁,明代宁波天一阁,北京故宫文渊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等则是专为贮藏书画、文书等而修建的。佛教建筑中还有专为供奉大佛、菩萨等的大佛阁、观音阁、文殊阁、普贤阁等。为了昌盛文教也专门建有文昌阁(有的称魁星楼)。此外还有中心阁、天心阁、清音阁、畅音阁(戏台)以及因地而称的山东蓬莱阁等。现在保存下来的阁式建筑与楼一起并称为楼阁式建筑,在我国古建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选自2016年中华书局人文社科类十佳图书《古迹》)

1.《河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亭松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河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亭松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4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