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先说说作者的情况及与这首诗有关的3个故事。
崔颢(hào)(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曾考中进士,当过太仆寺丞与司勋员外郎(据说是六品)。现在讲3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评价《黄鹤楼》的故事: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七言诗。据元代人辛文房所著《唐才子传》记载,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一次,他登上黄鹤楼,楼上楼下的美景使他应接不暇。于是他诗兴大发,同来的朋友也等着欣赏他的大作。可就在这时,他忽然看到楼壁上崔颢的题诗。李白读罢,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另外,南宋有位文学评论家叫严羽,号沧浪逋客,他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可见,崔颢这首诗的确不同凡响。
第二个是关于黄鹤楼的故事:黄鹤楼为什么叫黄鹤楼呢?这是因为这座楼建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上。史书上有两个传说:一是《齐谐志》这本书记载说,古代有位叫子安的仙人乘黄鹤路过此地;二是《太平寰宇记》引《图经》里的话说,三国时期的费祎(yī)登楼成仙后,乘黄鹤而去。
第三个是关于鹦鹉洲的故事:相传三国时期,有个叫祢(mí)衡的才子,他在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做事。一次,黄祖的儿子黄射让祢衡陪他到长江中的江心洲打猎。那天,名叫碧姬的歌女斟满一盅酒棒到祢衡面前,请他“满饮此杯”。祢衡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此时,有人献给黄射一只鹦鹉,黄射又把鹦鹉转赠祢衡,并请他写一首咏鹦鹉的文章。祢衡一挥而就,写了一篇《鹦鹉斌》。那赋的意思是说:鹦鹉是一只神鸟,可是没有人认识它,只把它当作笼中的玩物。后来,黄祖看到了《鹦鹉赋》,觉得是在影射自己,于是借故把祢衡杀了,时年26岁。祢衡死后,黄射把他埋葬在江心洲边。后人为了纪念祢衡,就把江心洲改叫鹦鹉洲了。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来被水冲没。
接着,我们来解释部分词语。
1.黄鹤楼:三国时建成,历代屡建屡毁。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1985年建成,历时5年。2.悠悠:飘荡的样子。3.川:平原。4.历历:十分清楚,如在眼前的样子。5.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现在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昔日的仙人早已驾着黄鹤飞走了,
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走一去不返,
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这里飘游。
晴天平原上,青翠的树木清晰可辨;
鹦鹉洲旁,茂盛的芳草也美不胜收。
而此刻,暮色已经来临,
我的家乡又在何处?
只有江上雾蒙蒙的水波,
勾起我心头的烦愁。
最后赏析这首诗。
一.讲讲“古律相配”的评论。
历来,不少评论这首诗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妙就妙在做到了“古律相配”。所谓“古律相配”,指的就是“古体诗”与“律诗”相配合。有人这样说:“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但崔颢的《黄鹤楼》确实也别出机杼,所谓古律相配,浑然一体,遂难以超越。”这一类评论家下了很大力气,似乎都想说明这首诗所以获得古今读者的欣赏,主要在于崔颢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古律相配”。
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从不名作者的《诗经》到屈原的《离骚》,到汉代以来的《乐府》,再到唐代的诗词等,其中脍炙人口的诗作汗牛充栋,请问:哪一首诗是因为其在格律上有所突破,才受到读者的青睐的?况且就唐代而言,不少为当时与后世欢迎的诗作也不完全遵守所谓格律的限制呀。曹雪芹通过他写的《红楼梦》中林黛玉之口说道:“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我想,用这句话来评论崔颢《黄鹤楼》锤炼语言的艺术,恐怕更有说服力。
二.讲讲我对《黄鹤楼》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的几点思考。
1.登楼之见闻正好触动诗人之胸怀。
这首诗写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所以诗人通过《黄鹤楼》要表达什么情感,也似乎无从谈起。但幸亏古书上有些记载,可以帮我们结合诗中所写,窥视诗人的胸怀。一是《旧唐书》与《唐才子传》等书中都说,崔颢中过进士,有才能,但品德不怎么样,好赌博,好饮酒,向往游侠生活……二是不管中进士后还是做官后,也未发现他有什么建树,却有机会到各地游荡;三是他留下的诗有40多首,其中几乎找不到什么昂扬向上或关注民生的内容。
纵观《黄鹤楼》全诗,诗人的悲喜是被外物左右的,决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情怀。前四句写“鹤去楼空”“白云悠悠”,流露出来的是他由于不得志而心里空荡荡的感受。五、六两句写历历在目的“晴川”与茂盛美好的“芳草”,使他眼前为之一亮,流露出一丝欣慰。可是,好景不长,最后两句的“日暮”与“烟波”,一下子勾起他的思乡之情,心中泛起无限的烦愁。这恐怕是崔颢《黄鹤楼》所表达出来的全部思想感情!
2.消极情绪难以掩盖诗人的艺术造诣。
这首诗很难在内容方面读出什么激励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但在诗词的写作艺术上却给读者以豁然开朗甚至美不胜收的感觉。
(1)想象中的意象与现实中的意象相结合。
这首诗一开头就在读者面前呈现出远古时仙人驾鹤而飞的景象,可当你正沉浸在这个美好的境界之中时,诗人突然一掌打来,使你顿时清醒:原来眼前只是白云下面的一座空楼而已。在此种瞬息而变的意象面前,可以肯定,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无论什么感受,都是由诗人所创制出的结合在一起的两种意象所引发的。后四句也是这种写法,这里不再赘述。
(2)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成就情景交融的艺术。
这首诗前两句是对比,后两句也是对比。对比的结果,使“驾鹤而去”“不复返”的想象之景与“空楼”“白云”的现实之景结合起来,形成了片刻的美好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试问:用对比手法写景,在写景时进行对比,又在对比写景中自然流露诗人与景物相吻合的情感,却毫无雕琢之嫌,这该是怎样一种高超的艺术!后四句中的“晴川”“芳草”与“日暮”“烟波”之间,也运用了这种手法,不赘。
(3)“欲言又止”的弦外之音。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诗人很想通过诗句吐露他的满腹心事。你看,他的最后一句诗毫无顾忌地写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似乎告诉读者,前面所写的一切,都是为了表达他的烦愁。但是,到底愁从何来?诗人却欲言又止。那么,诗人的“愁”字里究竟隐藏着什么呢?我想,细心的读者已经从他写的诗句中猜出几分了。先问:“黄鹤”一词为什么在诗中一连出现了3次?再问:黄鹤楼周围景物多多,诗人为什么只写“汉阳树”与“鹦鹉洲”呢?读者如果仔细看了拙文前面所写的故事,就会豁然开朗:啊,原来崔颢想说,他有飘飘欲仙展翅高飞的追求却实现不了,他有出众的才能而不被重用。恐怕这就是“愁”字的弦外之音吧?
以上拙见,敬请不吝指教!
1.《[什么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什么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什么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4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