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汉字的总数有6万多个,人这一辈子也学不完。其实常用的汉字也就三千多,在这其中,只需读懂9个字,你就懂了9种人生的极致,能够从容面对人生。

——苦心人,天不负


《问皇甫十》

唐·白居易

苦乐心由我,穷通命任他。

坐倾张翰酒,行唱接舆歌。

荣盛傍看好,优闲自适多。

知君能断事,胜负两如何?


在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具哲学意味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

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叫“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人生百味,最难言的是苦,最难吃的也是苦。哪一个人不是从苦中走来?谁又敢说自己没受过苦?不管谁,总是要苦一阵子的,但是不会苦一辈子。



图片丨@空谷寻芳 摄


——忍字头,一把刀


《六尺巷》

清·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国人自古讲究忍让。早在元朝,名士许名奎、吴亮就编撰了《劝忍百箴》、《忍经》。清朝道光年间,出版了《忍字辑略》。关于忍的故事亦广为流传,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忍为奴之耻,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命运常常是一种折磨。不论是谁,在人生中总难免身陷逆境,一时又无力扭转面临的颓势,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暂且忍耐。常言说:“大忍大益,小忍小益,不忍不益,忍耐的过程是辛酸苦涩的,但往往忍耐的结果是美好的”。古人云:“忍一时,强一世”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忍不是懦弱,不是无用。学会忍耐,就是学会不做蠢事,就是学会不做那些一时痛快,后来又终身懊悔不已的事。千万不要小看忍耐,有时,成与败,关键在于看谁更能忍耐。



图片丨@空谷寻芳 摄


——笑一笑,十年少


《对酒五首》

唐·白居易

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

君知天地中宽窄,雕鹗鸾皇各自飞。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人们常说,快乐是人生的真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追求的就是快乐。庄子在至乐篇中就发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即天下有没有最快乐的事呢?实际上,快乐往往存在于痛苦之后。人们都熟悉“痛快”这个词,即只有经过“痛苦”才能获得“快乐”之意。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极其痛苦的,但当看到期盼已久的婴儿,快乐之感油然而生。

细看史书与现实,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人生绝不是只有快乐与幸福,我们的前辈走过的是快乐与痛苦交织的人生道路,我们也正在走着这样的人生道路,我们的后代也不例外。但我们只要怀着一颗快乐的心,甚至在痛苦的细节与过程中也能找到人生的乐趣。



图片源于网络


——人挪活,树挪死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时候,都是从生活的最熟知的事物中去发现的。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的时候,人坐在上面是很难保持平衡的。但是骑起来以后,却可以自由行进。再如陀螺,只要保持旋转,陀螺可以一直保持平衡,等陀螺一旦停下来,就倒地失衡了。

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我们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每天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新规则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新的尺度、新的坐标。若是食古不化,坚持自己保守陈旧的、循规蹈矩的、墨守成规的准则,那你的倒下是没有外力可以拯救的。只有像行进中的自行车和旋转中的陀螺,保持动态中的平衡,与时俱进调整自己,你就永远不会倒。



图片源于网络


——静修身,俭养德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意思是说,只有得“道”之士才能以“静”的功夫使污浊变清澈,以“动”的功夫使安逸变得充满生机。这句话就是论述了人生中,“动”与“静”的关系。

其实“动”和“静”是促进生命生生不息的两大源动力。在动荡不安的时候要修炼“静”的功夫,在安逸不进的时候要修炼“动”的功夫。总而言之,精神的清净、心灵的淡定应是人的生命追求的总纲,所谓“动”绝不是心灵的浮动,而是建立在心静基础之上的外在“动”。真正的“静”是尽弃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之心,不追求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声色犬马的诱惑下,不因自己的一念之差而饮恨终生。



图片源于网络


——天地和,万物生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前提。所谓“和”,不是不承认矛盾对立,而是认为应该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的统一。

“与己和”就是自我内心世界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从而保持内心的秩序与平衡,也就是《中庸》说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与人和”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别人,而是在与人和睦相处的同时,还要保持自我人格的独立,所谓“和而不同”。“夫妻和”,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其利能断金。“义利和”,在利益与道义之间有一个平衡,人气就是财气,会做人才能聚财和气生财。




——幽情浅,雅趣淡


《定风波》

唐·李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

功成归看五湖春。

一叶舟中吟复醉,

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

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

已得希夷微妙旨,

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雅,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独特的美学体系,无不传递出儒释道文化的精髓,贯穿了国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境界的提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生存、生活到生命。富、贵、雅,就是这个提升过程的大概标志。

所谓富,就是生活资料的富庶,生存状态的满足。所谓的贵,则是一种超越,一种气质、尊严、是对他人的尊重,所谓自尊而尊人,爱而爱人,自立而立人,这才是贵的品行。再往上就是雅的层面了,雅是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在世俗层面讲,雅是对艺术美的追求,在精神层面,雅要有信仰,有一种道德情感的追求,否则一个人气质里流露不出富贵雅的。



图片源于网络


——善良人,得长久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有一种品德,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用心体会,它就是善良。自古以来就有善有善报的说法,正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在自我向上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必定利于他人、利于众生而被众口所赞颂,立成品;与此同时,其若自愿舍去其品积累所得(功、名、利、禄等)的回报、反馈社会,即积累成德。

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当你看见人家墙要倒,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是一种善良;当你看见人家伤心落泪,不想安慰,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

所以,快快乐乐地善待生活,善待别人,善待自己,面带微笑地用心过好每一天,或许就是生活的真谛。


作者:阿杂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转载请注明

京博国学 微信号jingboguoxue

1.《问皇甫十什么解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问皇甫十什么解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4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