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和复工的相关情况。
输入病例数增加216%。mainland China连续3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武汉连续3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湖北连续16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湖北以外省份连续9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
自世卫组织3月11日宣布疫情具有大流行特征以来,累计输入病例数从85例增加到269例,增长216%,增速快于同期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增长98%。北方60.3%的重点工程受疫情影响,春节后重大工程难以恢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重大工程复工率逐步回升。据湖北以外各省约11000个重点工程统计,截至3月20日,重点工程复工率为89.1%。虽然在建重点工程复工率在逐步提高,但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情况仍不均衡;一些项目的建设强度正在逐步恢复。
按地区划分,南方重点项目复工率为98.1%,北方为60.3%,相对较低。除了受疫情影响,东北、西北等地区还在进入建设期。
重大铁路项目已基本恢复工业开工,京沈高铁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正在建设中。
重大公路水运工程复工率达97%,京熊高速等一批重大公路工程复工提速。
机场项目复工率87%。杭州萧山机场三期春节期间连续工作。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率86%。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已恢复建设。
重大能源项目基本恢复工作。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段已复工。总投资950亿元的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已全面恢复。
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基本恢复。世界上最大的宝马生产基地沈阳华晨宝马三厂项目在2月17日复工后正在加紧建设。
其他领域的重大项目也在积极推进。533个重大交通项目复工率97.8%。现在交通项目恢复基本正常,实现全面恢复生产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所以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的交通建设任务。交通项目一般投资规模比较大,参与人数多,建设面积广。为了促进交通项目的恢复,建立了部门、政府和企业之间以及中心地区之间的协调机制,每天协调调度和监测。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派出的533个重大交通项目复工率达到97.8%。以铁路为例,全国所有重大铁路项目均已复工,涉及7000个工地,共有50万人参加
下一步是从两个方面促进交通项目和新建设项目的恢复。第一,做好财务保障。今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预算投资计划的进展一直在加快。以交通项目为例,到目前为止,80%以上的年度投资计划已经下达,涉及近540亿元。二是在投资审批和加快前期工作方面,采用“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协调推进,提高前期工作效率,保证全年投资任务和实际工作量的完成。
提前发行1.848万亿新地方债
疫情爆发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政部一方面加大了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出台了一些支持复工复产的措施。总而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
截至目前,已发布2020年中央基础设施投资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进度比去年同期增长12.6个百分点。提前发放2500多亿元车辆购置税资金、70多亿元港口建设费和240多亿元民航发展基金,全部用于支持公路、港口、航道、机场等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铁路集团公司已提前拨款200多亿元,促进铁路建设和生产的恢复。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提前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8480亿元,其中普通债券5580亿元,特别债券12900亿元,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减税免税大家都很关心财税政策。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减免税政策,主要目的是有效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税收负担,为保证各类投资项目的启动创造有利条件。
下一步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投资计划和有关规定,各类专项资金要及时下达。
二是要做好各级财力资金的监控调度工作,确保地方政府根据疫情情况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复工投产。
三是要特别注意落实财政贴息、大规模减费缓税等优惠政策,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中央预算投资建设火神山等医院
疫情对重大工程复工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一定程度上施工人员短缺,人员跨区域流动受到一定限制,部分项目“招人难”。
二是部分地区交通受到一定影响,原材料供应受到一定限制。
三是部分项目难以按计划进行现场勘察、征地拆迁,影响前期工作进度。
为了促进重大项目的恢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监督指导,多次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地方分类指导,分区分级准确政策,积极有序推进重大项目恢复。指导各地加强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确保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前期工作不受疫情影响。
做好调度协调工作,建立重点工程开工和复工的日常调度机制,指导地方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及时从中央预算中释放投资,支持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掩蔽医院建设,支持购买急需医疗设备。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支持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建设。组织各地抓紧编制地方专项债券项目。
经过努力,重点工程复工率不断上升,从2月6日的2.3%上升到89.1%。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解决了审批水平高的问题
客观来说,目前的土地审批制度确实存在审批周期相对较长的问题。工作层面和法制层面都存在问题,主要是审批水平比较高,环节多,尤其是权责错位。因此,通过推动《土地管理法》的修订,推动了一系列机构改革,特别是疫情爆发以来,启动了特别程序,加快审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相信,涉及复工复产的重大投资项目的用地审批,绝不会拖延。
首先,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可以解决审批水平高的问题。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启动时,主要解决了“三块地”改革的法律依据,同时兼顾了中央政府“发布管理服务”的要求,适度调整了土地审批制度。在国务院分管领导的协调下,经中央批准,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纳入《土地管理法》修正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新的《土地管理法》于1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新法要求,省政府现在可以授权行使两个审批项目,即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批量建设用地和除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单项选址项目。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的土地使用自主权。国务院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题研究。3月12日,作出《关于授权委托使用土地审批权的决定》,将新法授权的两个审批项目一次性授权给省级人民政府,并委托部分省级政府通过试点行使国务院仍保留的审批项目。上述改革基于权利和责任平等、权力设定和行使能力平等的原则。权力分配应该更加合理,锻炼效率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二是“多审多证合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解决了审批环节多的问题。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后,实现了“多规合一”,将原本属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所有环节进行整合和融合。同时也推动了“多测多测一体化”,大大简化了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审批效率。
第三,应启动特别程序,以有效应对疫情。创新工作方法,在线联考,遥感影像比对等。,暂时取代原有的野外踏勘等室外作业,同时,启动人员集中动员、集体联合检查、项目前期前期干预、土地利用一对一专项服务。根据这些特别程序,将为尽快恢复投资项目提供更及时和准确的土地使用保证服务。同时,一些地方大力推进标准土地供应改革,将土地利用效率、环保标准等前置许可项目改为前置审批承诺、信用担保、事后监管,进一步加快项目落地进程。
天津已完成新的地方凭证的发放
截至昨日,全国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已达14079亿元,占提前发行额的76%;其中,一般债券3846亿元,占69%;发行专项债券10233亿元,占比79%。
本次发行有几个特点:发行进度加快。截至昨日,已有9个地区完成了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提前发行。这九个省是北京、天津、辽宁、宁波、福建、江西、广东、四川、云南,都完成了发放任务。
期限更合理的长期债券占比80%以上。截至昨日,地方政府债券平均期限为16.2年。与往年相比,债券的到期日更符合项目建设和运营期。其中,发行10年以上长期债券12131亿元,占比86.2%。
所有专项债务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截至昨日,各地新增专项债务10233亿元,全部用于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农林水利、市政、工业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合格重大项目使用的资金债券规模达到1200亿,可以带动可观的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引导地方政府加快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同时,根据资金和资源跟随项目的原则,督促各地和项目单位加快使用新债券。债券发行的话,一定要用得快,尽快形成实际工作量,对经济形成有效拉动。
严格控制土地的原则没有改变
授权委托下放土地审批权的根本目的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管理服”要求,优化经营环境。并不意味着放松土地审批中的审批和监督。改革的目标是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省级政府,而不是放松。这里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严控原则没有变。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这些原则并没有放松,国家整体指数控制也没有放松。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发展边界不得突破。符合规划、产业政策、土地使用标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没有降低。下放土地使用权审批后,仍要坚持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规定。只有国家交通、能源、水利、军事、国防等重大建设项目,在选址过程中是无法避开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还需要充分论证占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补充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可行性,才能允许申报。同时强调永久基本农田补充规划要满足数量不变、质量不变、布局稳定的要求。
第二,严格考试的规则和标准没有降低。这套规则和标准是法律规定的,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对标准的掌握是完全一致的。这项权力下放给了地方当局,但事实上,责任也是由地方当局承担的。如果地方当局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审查,他们将承担责任和后果。在这一改革中,特别强调“能够容纳”和“管理良好”。
第三,严格的监管措施会更有力。自然资源部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加强审批后监管。
一是进一步明确土地利用审批政策、规则、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规范地方审批行为。
二是利用遥感监测、互联互通和监管平台,采取“双随机、开放”的方式,增加本地审查行为,以及对审查结果的审查。
三是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省级审批工作评估机制的要求,对各省进行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估,要求国务院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委托审批试点省份。现在在试点,不符合标准的,以后撤销。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系统。以自然资源部的十颗在轨陆地卫星为主要用户和法人,分辨率2米,能清晰判断地表400平方米土地覆盖变化。每季度可以实现全国全覆盖。这样的数据生成能力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来加强监管。可以说,审批权限的下放是与监管能力的提高相匹配的。同时,土地利用安全的意识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表明“释放诉讼”的三个维度是统筹考虑的。
扩大地方新增债券额度,需报请全国人大批准
扩大新增地方债券额度,要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报全国人大批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政部将结合今年经济形势、宏观调控需要、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形势变化,统筹规划发行新债券。
今年,要素法分配将被取消
为了满足项目用地的合理需求,自然资源部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来增加建设用地的合理供应。
一方面,改革计划管理,精确增量投放。全国人大确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总盘后,曾采用因子法将计划指标分配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计划指标分配与项目用地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从今年开始取消要素法分配,土地要素计划指标跟随项目,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分配计划的依据。只要是真实有效的项目,只要符合规划,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土地定额标准,就会进行分配。通过这次改革,增量安排可以更加准确有效。
另一方面,激励和约束都被用来增加振兴的存量。盲目追求增量而忽视存量是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在过去两年中,我们非常重视恢复库存,并建立了一个机制,即安排增量必须与恢复库存挂钩。有两组数据。2018年,对2015年前已批准但尚未供应的360多万亩土地和80多万亩闲置土地进行消化处置。2019年,360万亩和80多万亩未利用土地在2016年前得到消化和处置,这两年共890多万亩,相当于2019年全国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约500万亩的1.8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17年之前还有1450万亩左右的土地已经获批但尚未供应,应该说盘活存量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总体而言,通过改革增量配置模式,增加存量活力,可以满足复工复产重大投资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
武汉的三个长江保护工程已经启动
基础设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发挥着战略性、根本性和主导性的作用。这包括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基础设施。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物流等设施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你说的新基础设施,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一步是把握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现有基础设施和增量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促进整体优化和协同增效。
第一个方面是加快弥补传统基础设施的不足。近年来,传统基础设施发展迅速,能力强,基础好,但仍需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率。从交通和市政设施建设的加快来看,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填补传统基础设施不足的现实需求凸显。比如我们最近听说深圳机场跑道扩建工程在获批后不久就新开工了。今天,三峡集团在武汉的三个长江保护工程也刚刚开工。所以对传统基础设施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对于新的基础设施,下一步是加快高质量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改善政策环境,创新相关体制机制,支持多元化示范和应用场景建设,加强前瞻性和指导性技术研发创新,夯实发展基础。
第二,综合开发是指做好综合平衡协调,加强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促进协同整合,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这主要是由新的基础设施推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未来将统筹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更多项目,构建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
1.《10天内境外输入病例增幅216%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真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天内境外输入病例增幅216%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真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04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