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前几天,记者接到广州高校数十名学生和家长的举报,称“广州智多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这一套路,让他们背负了1万元的债务。记者发现,大约有270名学生有过这种经历。
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它和第三方贷款公司是什么关系?反复向学生推销的“蓝海工程”,到底是职业培训,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套路一:“学校讲座”的奥秘
小英,19岁,就读于广州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小英回忆说,去年11月,刚进大学校园两个月,偶然看到有人在校园路上发传单,说有个就业讲座,她就感兴趣了。
和小英一样,很多同学说接触过导购公司,是公司在校园举办的讲座。
"在学校举行讲座并不难."学生肖浩表示,校友会向团委提出申请,只要企业符合相关要求,学校一般不会阻拦。
肖浩说,许多学生会将“拉赞助”,以维持活动所需的资金。所谓的“拉赞助”,一般是指校外企业会给社会提供资金支持。作为交换,校外企业要求社区协助他们做广告或讲课。
“学校要我们学,这个方法本身就有道理。”小英说。
小英记得讲座讲的是现在的就业环境。“演讲者一直强调你的大学生有智商有情商,但是没有金融业务(就是理财的概念)。”
小英说当时大概有一两百个学生去听了。听完讲座,学生们收到了一份询问个人信息的表格,包括姓名、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
此外,一些学生通过同学发送的问卷与公司接触。有同学透露,去年暑假期间,“兄弟姐妹”给新生联系QQ群发了一份关于就业创业的问卷调查。“如果是他们的作业,我会帮忙填写,在调查表上留下联系方式和姓名。”
后来证明,这份问卷上的联系方式最终被导购公司收集,用于下一轮集中促销。
套路二:一对一压制学生,甚至哭人
讲座结束几天后,小英在邮箱里收到了导游公司的职业评价问卷。她填完之后,一个工作人员联系了她。“我说我可以给我做一个免费的职业咨询,把问卷上的问题一一说明,问我能不能去他们公司。”
既然是免费的,小英觉得去也可以,因为开阔了眼界。去年11月13日上午,小英来到位于珠江新城珠江城大厦15楼的导游公司。
很多同学说,导游公司会先让学生玩一个类似“大富翁”的游戏,涉及股票、买房等财务行为。
“游戏中,导员的工作人员会一直质疑你,打压你,不断指出你的不足。”小英回忆当时在场的同学几乎都被再次打压。“他们会说你的金融业务不够。就算你是高管,月薪多少都可以做到,但你不会理财,只会以破产告终。”
赛后就是所谓的“一对一”职业评估。小英说,她被分配到一个叫罗的“职业顾问”那里,这个人自称是某学校经济系毕业两年的。
在分析的过程中,罗对小英说:“比起两个学院的一些同学,你还是不错的,但是比起那些重的,你还是欠缺。”这对于没有考上211和985大学的小英来说是一个精准的打击。
很多同学说在一对一考核的时候被“打压”了。
一个学生说,当时职业咨询师让他说出自己的缺点。“我说,本来想考广工的,没考上。他说是你的缺点,你没有能力,所以现在你要奋斗实现你的目标。你觉得自己现在很软弱,难以忍受,需要在大学里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这个学生说他当时觉得自己很自卑,很落后。
另一个女同学说,这期间“据说哭过三次,脑子里一直是个没用的词……”
常规3:饥饿营销
小英记得,工作人员分析完评估报告后,就开始介绍所谓的“蓝海工程”。
根据小英与Guider公司签订的《蓝海计划项目协议》,蓝海计划是蓝海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业务实训项目的全称,旨在帮助大学生在职场中建立必要的技能,丰富业务实践经验,积累风险投资,拓展高端人脉。
培训自然不是免费的。小英当时听说前6个月要交学费到每月400元,然后提出以后12个月每月800元。她开始退缩。此时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平台会提供兼职机会。
小英说,她犹豫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她,“蓝海项目”只有50个名额,如果需要考虑,就要拿出100块钱作为订房费。很多同学向《南方记者》提到,公司工作人员在介绍的时候称该项目机会难得。
“我不知道面试这么简单,但我暗暗高兴。”一个学生说。事实上,他们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是饥饿营销的一种方式。”。
套路四:学生以为自己在面试,其实是在申请贷款
后来小英同意加入,100元的“定员费”也退了。小英说,她被要求用身份证和前台的一名工作人员拍照。
小英认为这是公司考核的形式之一。有的同学甚至告诉记者,以为是“拍照留念”。有同学说,导购公司向他解释,拍照是“为了完善学生信息”。
拍照后,一名工作人员给了她一份“分期付款申请表(第三方贷款公司)”。根据小英提供的表格,课程名为“蓝海工程”,价格8900元。
记者看到,个人手机号码、手机服务密码、薛鑫等关键信息。要求提供密码、银行卡号、学校名称和地址、每月收入和支出、父母姓名和电话地址以及两个亲戚和一个朋友或同事的电话号码。
小英说她提交了银行卡的交易记录,并复印了身份证。“当时我以为这是面试过程中的一步。”小英说后来才知道,这根本就是申请贷款的过程,应该有第三方贷款公司的人在场...“是公司的工作人员让我这么做的,还是贷款公司的人,我说不准。”
学生小玲也说,当时有工作人员说,为了让贷款通过,需要虚报相关金额。“当时我在哭,但他们只是让我进了一个小房间,试图稳定我的情绪,并进一步促进它。最后填写的金额是假的。”。
小英记得提交资料后,某第三方贷款公司的销售代表让她在电脑上签字。“当时不知道是贷款,因为根本没看到合同条款,就按照他们说的签了。”。很多学生告诉南方记者,当时处于迷茫状态,或者还没来得及查合同就已经贷款了。
包括小英在内的多名学生告诉南方记者,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是一家第三方贷款公司用来核实信息的,他们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接听了。有同学说,电话打过来后,“有个工作人员让我开公众号,电话问什么,给我测试的工作人员指着书面回答让我回答。”
套路五:商业实战?它正在校园里卖水果
去年11月15日,小英再次来到盖德公司,完成了贷款合同和蓝海项目协议的签订。根据协议,小英的学习费用是分期支付的,由第三方金融机构“即时分期”支付。分期18个月,前6个月每月还款392元,后12个月每月还款793元。以此计算,小英的贷款总额超过1万元。
小英说签约后觉得有点后悔,但对方强调违约金是实际学费的20%,让她泄气。
但在所谓的“蓝海工程”中,课程一般是在天河区车北卓峰工业园一栋楼的3楼进行。很多同学说只上了一部分课,觉得在学校不能兼顾学业。“上课说的是一些很虚的理论,可以从书本上学到。学费不值一万多,也提升不了什么能力。”
至于兼职机会,很多同学说只是一些公司的兼职或者升职。有同学说在导购的介绍中扮演了两个兼职员工,一个是电影院的服务员,一个是看房的,偶尔去有钱人家打扫卫生...
还有商业作战项目。有同学说,其实是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组,在学校卖水果和口罩,推销产品。“一个学期下来,不仅花时间,连学费都赚不到,能力也没提高。团队基本落后了。它已经分崩离析了。”
据盖德公司网站介绍,2016年,盖德与广州万科云深度合作,在万科成立万科培训基地,多次在万科体验中心分享讲座和培训,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成为万科的长期人才供应商”。南方记者向万科求证,万科表示两家没有合作关系。
结果:学生自己拿出贷款,说自己活不下去
记者发现,向导公司微信官方账号的最后更新日期是今年1月23日,此后一直没有更新,也没有任何课程安排。“当时说公司破产了,我们和公司员工取得了联系。他们说公司只是在调整课程,并没有破产。然而,他们后来又联系了,但他们说他们已经离开了,什么也不知道。”小英说。
有同学发现公司在珠江新城的办公空间和车北的教育基地搬迁空。他们认为自己被骗去贷款。据学生统计,已有约280名学生举报通过导游员公司向第三方贷款公司借款。
公司车北教育基地已经关闭,墙上贴着“越努力越幸运”的贴纸
目前,一些学生每月都没有定期还款,所以他们会收到催款电话或短信。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收到这种信息,所以很害怕。
根据学生提供的催款信息,第三方贷款公司委托代收机构代收催款,表示将提交征信报告,向学生家乡当地派出所、政府、村委会等部门发出调查函,追究学生的刑事责任。一些学生还报告说,他们的父母接到了催款电话,他们认为这是骚扰。
小冯,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农村人,家境贫寒。目前,她依靠工作来偿还学费贷款和第三方公司的贷款。“我已经还了9期,每个月700块钱,一共还了6300。”
小冯说,为了还贷,他还和同学去深圳打工。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家里的经济负担,他多次在家赚钱。“目前负债累累,身心疲惫,勤俭节约,生活艰难,真的让人活不下去。”
根据杜南记者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名单,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80名学生反映,他们通过导游公司向第三方贷款公司借钱。目前大部分都是在经侦部门报警。南方记者获悉,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学校:情况已经报告了
记者了解到,贷款学生来自广州多所高校,包括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医科大学等。
“对于这个事情,我们学校也在检讨,主要是学校同意公司进来开讲座。今年年初,学校下发了《社会组织入校开展公益活动提示》,还下发了《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算是一种补救。”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工作人员表示,学生反映的情况已经向上级教育部门报告。
最新进展
指南公司:准备申请破产
记者拨打了公司网站上的联系电话,但电话已经停止工作。随后,记者联系了该公司法律顾问、广东某律师事务所律师黄。
黄律师表示,该公司两名股东涉嫌非法储存,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公司的账面处理仍在协调中,其他股东准备申请破产,但尚未达成共识。关于退学生款等。,我们得等资金解决了再给出答案。两名股东已对其违法行为提起公诉,法院将于4月24日举行听证会。
关于学生反映的问题,他指出,非法存放两个股东和培养学生是两回事。关于学生的分期贷款合同,黄说他们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不能对此发表评论。但他表示,学生不能培养的现状与股东的违法行为有关。
黄说,是两个非法股东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培训老师也在去年11月被公司辞退,培训计划无法进行。针对一些同学的举报,他们已经就具体情况和公司财务状况向警方做了书面说明,最终解决方案要到本月底才能敲定。
贷款公司:贷款流程公正合理
根据合同中的电话号码,南方记者致电分期付款的销售代表徐女士。徐女士说,她确实与广州向导公司进行了分期合作。签合同的时候跟学生说项目分期付款,明确了定期还款和违约。学生们理解后签了名。贷款办理流程公正合理。目前据她所知,确实是公司有问题,但至于具体是什么问题,她并不清楚。
此外,记者向学生报道的第三方贷款公司白前金融发送了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从裸贷到培训贷款,
校园贷款乱象值得关注。
谁说了算?谁来管?
谁来教学生避开这些陷阱?
1.《数百大学生深陷培训贷 学生以为在面试其实在申请贷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数百大学生深陷培训贷 学生以为在面试其实在申请贷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05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