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你也在其中吗?
王小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很多研究表明,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尤其是部分年轻人,拒绝承认这个事实,自我评价往往低于实际情况。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的收益感低于他们的实际收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收入不低的人往往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压力,而不是享受高质量带来的满足感。如果说扶贫给了低收入人群一种获得感,那么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获得感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共识是,合理的社会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即两头小,中间大,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少,中等收入人群多。这种社会结构有两个好处。第一,有利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强调扩大消费,这主要取决于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促进消费一直被视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消费不仅创造了市场,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消费的主力军是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中青年的中等收入群体。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将有助于刺激消费。第二,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稳定。因为中等收入的人往往有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所以他们特别关注家庭生活。一个中等收入人口比例较大的社会,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然而,上述假设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中等收入者相对较大,他们也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者。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中等收入者的主观认同感相对较低,尤其是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有很多抱怨和担忧,那么中等收入者在发挥促进消费和增加社会稳定的作用时,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部分中等收入人群主观认同感低,原因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主观原因源于一些中等收入者对中等收入者应该具备的生活质量的主观想象。中等收入者对生活的想象主要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欧美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的生活,一个是中国富人的生活。在一些欧美国家,房子和汽车似乎是中等收入人群的标准配置。但在中国,由于大部分中等收入人群集中在大城市,房价普遍偏高,部分大城市实行限购汽车政策。即使是中等收入的人,也不容易买到自己满意的房子和汽车。
中国大城市的中等收入人群与欧美国家的收入差距可能不大,但生活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同时,国内媒体对中等收入人群的生活反思较少。媒体要么夸大富人的财富,要么记录穷人的尴尬,报道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往往更有趣。虽然中等收入的人生活水平比低收入的人高很多,但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富人的生活差距很大,这让他们产生了心理落差。
另一个因素是中等收入者面临的客观现实。中等收入人群多为工薪阶层,多集中在大城市,很多人远离父母或家庭,长期面临巨大压力。压力之一可能是工作场所的压力。相对收入较高的工作也是最有竞争力的工作,中等收入人群在职场中需要高度紧张。在很多公司,加班已经成为常态,员工不仅要加班,还要随时防范被辞退。在这样紧张的工作条件下,他们感受到的压力比中等收入人群应有的自信和冷静还要大。
除了来自职场的压力,一些中等收入的人也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尤其是买房、教育孩子、赡养父母的压力。对于中等收入的年轻一代来说,住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很多年轻人觉得贷款买房后生活质量下降。除了还房贷,其他费用也会减少,要时刻警惕裁员。一些幸运的人在家人的支持下买了房子,但一旦有了孩子,压力就会倍增,持续很长时间。
对于一些中等收入的人来说,抚养孩子不仅是经济压力,也是时间压力。最近的许多故事反映了中等收入者对子女教育的压力。让孩子上补习班,不仅有能力交学费,还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即使子女教育顺利,一些中等收入的年轻人也会面临来自年迈父母的赡养问题。现在的中等收入的中青年,父母大多来自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资产或者退休收入相对较低,需要孩子的赡养。
所有这些主客观原因导致部分中等收入者主观评价较低——如果谈收入,可能已经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但在享受优质生活、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方面感觉不够。中等收入者无疑是中国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但是很多都没有很强的收获感,这是一个很大的尴尬。
最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如降低个人所得税,保护租房者的利益,防止房价飙升,有利于维护中等收入者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让中等收入人群更有收获感,做好人。
1.《中等收入者 让中等收入者有更多获得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等收入者 让中等收入者有更多获得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26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