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毓海《重读毛泽东:从1893年到1949年》
文本/鲁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驱,是中国近代以来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江山有伟人撑腰,伟大需要别人理解。如果说“读毛泽东”是我们深入研究党史、军史和新中国史的一个窗口,那么“重读毛泽东”则反映了一种写作立场和态度;毫无疑问,韩毓海先生的《重读毛泽东:从1893年到1949年》也在过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毛泽东研究的突破和超越,不仅写出了一部学术专著的新视野和新意义,也写出了一部载文佳作的新境界和新气象。
他思想的光芒将永远照耀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他的伟大形象将永远定格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他的优秀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的伟大成就将永远记录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重读《1893-1949年的毛泽东》,虽然截取了毛泽东革命建设斗争生涯的一部分,但却是理解毛泽东思想世界、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一座桥梁;顾名思义,作者所说的重读不仅仅是指阅读的次数,而是指带着思想和灵魂、带着热血和激情、带着初心和使命的重读,是以他一生所学、所观察和所学、所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以毛泽东主席光辉历史的脉图重构、风格重构、故事再分析和史实再现为基础的重读。对于毛泽东对中国的贡献,这本书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考虑的;对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本书是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评价的;至于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的作用,这本书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的。正如作者在本书序言中所写,今天重读毛泽东,一定要有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宽广胸怀、宽广历史视野和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
“重读毛泽东”有新的内容,从“历史的毛泽东”读“真正的毛泽东”。作者在前人对毛泽东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和“重读毛泽东”,超越了历史叙事学的狭隘范畴,登高望远,体察民情,在人类历史的天平上“重读”伟人的思想重量、精神重量和文化重量;在重读中,有中国眼光和世界眼光的毛泽东,决心把全部力量贡献给中国苦难人民和全世界苦难人民的毛泽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积极思考中国现实问题的“土包子”毛泽东,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积极回应现实关切的毛泽东,“不断面对和发现宇宙和生活的‘仙境’。”
“重读毛泽东”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从“毛泽东生活”中读出了“毛泽东思想”。许多关于毛泽东生平的书都特别强调“毛泽东生平”的写作,着重于表现伟大人物的生活情趣。墨墨处处充满对伟人的崇敬,在细微差别中表现出伟人的伟大和普通人的伟大的平凡,颇有人间烟火之感。但这些作品叙事生活丰富,精神文化视角不足。韩毓海“重读毛泽东”,表现了毛泽东伟大的人生模式、伟大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关怀。“它讲述了他为受苦受难的人民流下的眼泪,他对压迫、不公正和腐败的强烈愤慨,以及他对江山和人民诗人的激情。”在“重读”中,韩毓海不仅要读出毛泽东人格中的伟大真理和真诚,还要读出他“与每一个站起来的中国人的血肉联系”。他突破了“读”和“重读”的界限。在《读书》中,他读到了一个叫“人民万岁”的毛泽东,“把自己的身心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以天地为舞台,依靠国家社会组织”。
“重读毛泽东”有自己的机器,读《传奇毛泽东》中的“真毛泽东”。同样,《伟人传说》《领袖故事》等一些秘籍也成为了畅销书,深受读者欢迎。但这些“传奇故事”都是对史实的文学阐释,侧重于人物写作的独特性和故事性。写作的重点在于“是什么”,呈现的是“事实的毛泽东”,而不是“真实的毛泽东”,属于逻辑意义上的“事实判断”,却忽略了理论思辨和历史价值判断。韩毓海“重读毛泽东”,跳出了“传奇”的窠臼,绕过了“故事”的藩篱。整本书贯穿了毛泽东面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中国问题”。如何进行睿智而深远的理论探讨和真诚而无畏的社会实践,他写作的重点在于“为什么”。比如“毛泽东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为什么毛泽东不同意《物种起源》?""是什么把毛泽东从温和的改革派推向革命者?""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韩毓海以“大也使人明白”为己任,积极回应社会关注,以学者的“开窗直说”情怀,箭穿靶心,“答案”精准有力,一语中的。他在回答“马克思和毛泽东最大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他认为两人都是“以批判的方式确立自己的理想”,可谓是直指鹬蚌相争。他在回答“毛泽东是如何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相的?”就是因为“毛泽东从莲花、火光、刀光、泪水中站起,所以他知道了一个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道理发人深省,切中要害。
视野决定境界,“重读”就是“重温”历史的毛泽东。毫无疑问,毛泽东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可回避的历史存在。可以说,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伟人巨大的思想影响下。毛泽东研究是一门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并不断得到研究和更新。重读毛泽东的书不仅是作者自己读的,而且应该是所有相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追随者读的;复读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在阅读的基础上重新阅读,另一方面是在阅读的基础上重新构思写作;经典只有重读,多看,多读,才能称之为经典,只有这样,才能咀嚼出经典的传奇与神秘,真理的芬芳与甜蜜。重读毛泽东,不仅仅是读毛泽东,或者他的历史功勋岁月,更是读我们的党史、军史、新中国史,因为毛泽东始终与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一面精神旗帜和信仰图腾;重读《毛泽东》不仅是作者如楚剧之笔走进毛泽东的个人人格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精彩一笔,也是对毛泽东思想光辉、人格魅力和学识才华的一种解读,正如该书在序言中所言:“促使我们花大力气认真思考这部学术著作的第一个问题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事实上,学术和政治从来没有分开过。什么样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著作。如果说最高的学术境界是追求真理,那么毛泽东和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就是为真理而战,为人民而牺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的人民,为创造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政治世界,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牺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不仅是以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伟大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既是我们党的政治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注脚,也是我们所处的位置”。
视野决定高度,“重读”是对“时代的毛泽东”的“重构”。近年来,图书市场上也有受读者欢迎的“史料”书籍。这些史料编纂的毛泽东著作是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著作,内容详实,探索深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伟人的伟大,在于他属于并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鸣。研究不仅仅是对史料的梳理和冻结,更是时代背景意义上的“重建”。时代要求我们“重建”符合时代文化价值观要求的毛泽东和符合时代社会文化和伦理期望的毛泽东。韩毓海的“重读毛泽东”就是用这些史料来“衡量”毛泽东,他属于我们这个认知水平很高的时代。史料作为一个丰富的文化矿,需要在更高的学术水平上进行提炼。史料的价值不在于史料本身,而在于我们挖掘的程度。就像人类面对石头一样,先制作研磨简单的石器,再提炼铜、铁,再一步步提炼铀、硒等稀有元素,人类的认知一步步前进,一层层加深。韩毓海从史料中精心提炼出“浓缩铀”的思想,并在聚变和裂变分析中释放出巨大的学术能量。从毛泽东的蛇开始,他饶有兴趣地解释说,毛泽东不是“天才”,而是“天才”;从毛姆虔诚的佛教信仰出发,分析了毛泽东“众生平等,卑贱者最聪明,劳动者最高尚”思想的文化渊源;从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分析,毛泽东“启发了中华民族的武术”;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他认为这是“血做的经典”等等,他从这些平凡的史料中提炼出含金量极大的学术论断。
视觉决定天气,“重读”意味着“重新诠释”毛泽东的文化。常见的书籍有关于毛泽东的“文化阐释”和“实际应用”等。这些充满芳香文化的品酒书,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审美趣味,以及在伟人政治生涯的缝隙中展现出来的博大而真挚的文化人生情怀。然而,这些在文化层面上的主题阐释远远没有以一个完整的三维视角展现毛泽东。韩毓海“重读毛泽东”,汇聚百家之长,审视古今中外民族兴衰的史实,突破了国内外毛泽东研究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深层次。凌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标新立异的风格,为研究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对“文化”的解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从《湘江评论》时代开始,他就开始创作毛体,对现代汉语影响很大”。韩毓海第一次提出“毛体”的概念,其意义不仅在于第一次提出,而且在于他第一次诠释了毛泽东的文风与人品的统一,文化情怀与人民情怀的融合。他的诗歌文章不是附庸风雅的奖赏,而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展现。“毛泽东喜欢读鲁迅的诗:‘墨无蒿,敢吟敢哀。我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毛泽东一生都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这首诗真正能代表毛泽东一生的心境。全书史料丰富但不生硬拼接。好像在手的介绍里,极品做成了金子,学术水晶辉煌;在对流水的掌握中,精准的分析无处不在。
珍惜前人的奋斗,尊重自己的历史,重温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既能点燃我们奋斗的激情,又能开启我们前进的智慧。2 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党委工作方法》作了重要指示,对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他还强调:“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说过,要“用社会科学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科学家。他的著名哲学文章《矛盾论》和《实践论》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著名的调查和研究文章对我们的社会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
在千山遍游天下之后,内心并没有什么改变。正如书中所言,今天的我们也许并不缺乏对毛泽东同志光辉奋斗生涯的认识,甚至不缺乏对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认识,但我们所缺乏的是像毛泽东一样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巨人式总结、洞察、分析和超越;同时,热爱和崇拜毛泽东并不意味着阅读他;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他不仅是马克思的优秀读者,也是无数人类经典的创造者。今天我们读这本书,它不仅是通向人类经典殿堂的桥梁,也是充分吸收伟人思想和知识精华的纽带。
1.《韩毓海 “重读”的视野与分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韩毓海 “重读”的视野与分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36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