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在改良后的地里检查庄稼的生长情况。陈明腾腾照片

“我种地几十年了,没见过白花盐碱地上的青苗。感觉像是恶作剧。”6月26日凌晨,当记者抵达南通通州湾示范区时,王秀梅正在海边的一个试验田里忙碌着。

“玉米长得刚刚好,西瓜比拳头大,大豆刚刚种好,就等下一个好收成吧。”王秀梅说,一年半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覆盖着盐和霜的贫瘠土地,但是到上个月底已经收获了600多英亩的大麦。

不远处,金色的麦穗在海风下起伏,一阵麦浪“淹没”了滩涂;盐碱地,曾经贫瘠,现在生机勃勃。麦田里,两个穿着工装裤的男孩在忙碌。他们是华东有色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采集土样,准备带回去化验。

麦子已经熟了,为什么不收下?一位名叫苗袁青的年轻人解释说,这几十亩大麦将在原地破碎,然后再回到田间,以便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全部回到田间对沿海盐碱地改良的效果。“有必要每三年或五年进行一次土壤测试,以跟上土壤水、盐和有机物的变化。”

华东有色海洋地质研究所有多年盐碱地改良经验,已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公益性行业专项科研项目“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及标准研究”。2015年,我们应邀在通州湾试点改良了4000多亩荒地。

“这片滩涂的盐度高于海水。连蟑螂都活不了,改造最麻烦。”在附近高地的两个工棚里,海洋地质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兼总工程师胡建指着地图告诉记者,由于地势低、粉质壤土,土壤毛细现象严重;地下水位浅,盐水容易上来;海边蒸发强烈,返盐相当厉害。

盐碱地自然改良需要20年左右,传统人工改良需要8年左右才能达到耕地水平。“沿海盐碱地改良方法相似,但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供参考。”胡建说,通常的做法是挖沟和应用修改器,很难平衡速度、良好性和经济性。

胡建带记者去了一个实验场。在第一块地里,碎稻草混合在土壤中;第二块田里,稻草像席子一样覆盖地面;在第三块地里,耐盐作物田菁长得很密。"地下还有生物质管道排水和排盐."胡建认为,生物控盐和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既经济又有效。海洋地质研究所结合淡水“洗盐”等方法,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将500多亩试验田的“盐值”从最高的42‰降到了3‰以下。今年4月初,中科院组织专家组前来,一致同意通州湾示范区首批500亩未利用沿海滩涂通过验收测试,成为全省首个完成耕地质量评价的盐碱地改良工程。

目前,海洋研究所正在研究改良田里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从去年开始,种植了一批大麦、西瓜、田菁、黑麦草、金银花、油牡丹等作物。"表面被厚厚的植物覆盖,这阻止了水的蒸发."胡建说,作物可以控制盐分,成熟后返回农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体重。现验收场地土壤平均盐分值已降至1.6‰,有机质含量由不到1‰提高到19‰,评为五级耕地。“我们计划在一两年内改善4000多亩沿海盐碱地。体积大、速度快、效果好、成本低,在全国罕见。”

南通在滨海盐碱地的“开拓”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如东在沿海滩涂种植沿海防护林,在东陵盐碱地成功种植美国竹柳,在相对低盐度的滩涂成功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这一技术突破将为全省乃至全国盐碱地的快速改良积累经验。

“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指数平均高达每亩30多万元。如果耕地能够自给自足,盐碱地将成为一座黄金宝地。”南通市国土资源局通州湾示范区局副局长金野表示,示范区正在努力建设30万吨级海港群,未来深蓝的过渡区将诞生以绿色生态、循环利用、旅游推广为主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中国沿海盐碱地总面积7500万亩,其中江苏滩涂面积1000多万亩,以每年2万多亩的速度自然淤积。根据该省沿海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增填海滩涂面积将达到270万亩;从长远来看,将新增700万亩滩涂,沿海盐碱地具有巨大的耕地潜力。

面对凉爽的海风,记者爬起来向远处望去,只看到农民劳动的身影和无边无际的滩涂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画面深处,一片绿色正蔓延到百花盛开的盐碱地...我们的记者陈明

我们的记者本·滕

1.《盐碱荒地,一年就变庄稼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盐碱荒地,一年就变庄稼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8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