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琉璃厂得绕前门、宣武门
在以前的讲座中,我陆续呈现了元大都设计者、施工总指挥刘秉忠,明朝正统年间修建北京城的最大功臣、越南人太监阮安,明正统年间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于谦,明朝嘉靖年间建设北京外城的总负责人、为了建设北京外城贡献出生命的陈圭,前几期介绍了朱启钤先生。前面四位都是建设北京城的功臣或保卫北京城的功臣,唯独朱启钤在北京主政期间,是拆了内城的五座瓮城,但他拆正阳门瓮城是为了缓解交通,拆其它四座瓮城是为了建设北京的环城铁路。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朱启钤先生第一次对北京旧城作了科学规划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造, 使北京城的变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史上的经典。大家都尊称朱启钤先生为近代北京城市建设史第一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位为北京城的发展呕心沥血、尽心尽力的大功臣。
在袁世凯当政期间北京还发生了要“拆城墙建城门”的事情。清朝政府到了光绪晚期,朝廷对于京城居住的旗人们每个季度供给的俸禄钱粮就捉襟见肘了,发放钱粮的数量大打折扣,等到1911年清朝政府垮台,彻底断供。清朝满族人进京以来,朝廷是不允许旗人做工、经商的,只能当兵、当官,或为朝廷服务,后来在朝廷不能按时发放俸禄的时候,就允许旗人们自食其力了,可是旗人们游手好闲惯了,不能自食其力,旗人们就失去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在政府有差事干的,或学了点手艺的,还能凑合着养家糊口,家里有经济实力的还可以通过出租房屋,俗称叫吃瓦片,或者靠花家里的积蓄,而原来就没有什么家底儿的,没有一技之长的,只能仰天兴叹。有些年轻点的,就出去给人卖苦力,年岁大,只好靠变卖家里的一些值钱的物件,包括古玩字画等等来过日子,家里有积蓄的,坐吃山空,也得靠变卖家里的物件来过日子,那时候八旗家庭卖值钱的古玩字画等物,一般是去北京南城琉璃厂。
在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是烧制琉璃瓦的官窑,尤其在明代建设紫禁城的时候,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烧制各种琉璃制品的规模,琉璃厂就被列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
自从明嘉靖32年(1553年)修建外城,这里变为城区,城里是不适宜烧窑,而且紫禁城已经建造好了,平时就是修修补补的事了,琉璃制品的用量大为减少了,于是朝廷就把琉璃厂迁至在元朝就开始为朝廷烧制琉璃制品的门头沟琉璃渠,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琉璃厂经营古玩字画的生意则是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住在这一带,因此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后期,官方为了皇宫的安全,为了减少内城的闲杂人员,朝廷将在内城的一些书店迁移到这里,琉璃厂的文化氛围就更浓厚了,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荣宝斋、清秘阁、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有不少的字号一直流传至今,当时琉璃厂有很多店铺兼有收购古玩字画的业务,而且在北京城也是非常有名的。
1930年从西向东拍摄的琉璃厂东街
民国时期琉璃厂里的宝仁书局
民国期间琉璃厂的古玩店
琉璃厂旧书摊
现在的琉璃厂
就在清朝垮台的前后,旗人的家庭去琉璃厂卖古玩字画的人越来越多,可八旗人员基本上都是在北京的内城居住。那时候北京内城的南城墙还在,还没有开和平门的门洞,所以从内城去琉璃厂,只能是往西出宣武门,或者是往东出正阳门,然后再拐到琉璃厂那条街上,很不方便,而且这些旗人被生活所迫,去琉璃厂卖祖上传下来的古董,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如果怀里抱着挺大的瓷器,绕着繁华的街道走,非常狼狈和尴尬。于是,这些旗人就希望政府能在朝向琉璃厂的城墙上开出一个门洞来,方便出行。
2.
厂甸庙会兴盛一时
当时希望政府在朝向琉璃厂的楠城墙开门洞的还有其他一些人士。民国初年,每年春节期间,逛厂甸庙会成为了时尚,厂甸本是在东西琉璃厂相交路口的北边,往东一拐的一条往北的小胡同。厂甸庙会始于清乾隆年间,按老北京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在厂甸以及周围地区开办集市,叫开厂甸,热闹非凡。
厂甸胡同西侧原来在辽代时就有一个叫海王村的小村落。1917年,市政府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公园叫海王村公园,叫公园其实是有十来亩地的一个大院落,院子里周围一圈是房子,院子里种植了花草,堆起了假山石,砌了荷花池、还建了喷泉。
海王村公园平日没有多少人来逛,而到了春节,看到这里挺宽敞,则成了厂甸庙会的主会场。公园里聚集了上百个各式各样的摊位。外面的街道两边则是旧书摊、字画棚子,在厂甸庙会期间是人山人海,孩子们都在这里买好吃的小吃,好玩的玩具;女人们在这里买胭脂、口红、头油和各种首饰;男人们在这里买书买字画,非常热闹。到解放后,因为海王村公园规模太小,不像个公园,平时也没什么人逛,就给拆了,就建了现在的中国书店。
我小时候春节逛厂甸,就只是厂甸的那条胡同了。后来,北京市政府看到每年的厂甸庙会人太多,有发生危险的可能,就把厂甸庙会取消了,改成了在北京城的几个地方分散办庙会了。
民国时期,平时海王村公园冷冷清清。
民国时期,春节海王村公园大门外人很多
民国时期,春节期间海王村公园人山人海。
民国时期,春节期间的海王村公园里。
1950年代的厂甸庙会
1950年代的厂甸庙会,卖儿童玩具的摊位
3.
前门外的商人反对开辟新城门
在民国初期,要从内城去逛厂甸的人,也是要绕道走,很不方便,希望政府能够在琉璃厂、厂甸的北边拆城墙建城门的请求就通过袁世凯身边的人,反映到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耳朵里。袁世凯一听,这是小事一桩,当时就点了头了。
可是没等实施,立刻有正阳门附近的商人组成的反对的人就找上门来了。他们担心,如果开了城门洞,以后从内城的人都从新城门走了。其中一些财大气粗、手眼通天的商铺的老板,他们理直气壮的找到了总统府,说我们都是奉公守法的买卖人,多少年来一直是照章纳税的,要是开了这座门,以后大家伙都不走前门了,我们的生意可就冷淡下来了,我们缴纳的税款也肯定要大幅度减少了。
1910至1915之间的地图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1915年北京环城铁路通车,这张地图上有京张铁路,没有环城铁路,看地图还没有开和平门,在城墙里有北新华街这条路,当时没有名称,而且还有一条小河,600多米长的小河上就有9座桥,仔细看小河从城墙下面流向琉璃厂方向,可是在城墙外,朝琉璃厂、虎坊桥方向当时还没有路,前门写着共和门,进出内城走宣武门或前门,要是在两座城门之间再开个城门,走前门的人肯定就少了。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每周六晚上8点,赵老师准时在旧京图说读者群开讲老北京。】
来源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主讲人 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音频整理 亮亮
文字整理 玉东
编辑 黄加佳
流程编辑 吴越
1.《【1万2打车去北京】一百年前,北京市民想在男性墙上打开另一扇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万2打车去北京】一百年前,北京市民想在男性墙上打开另一扇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24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