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各高校陆续开始公布2017年考研成绩。同学们不敢懈怠,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复试的准备,向“硕士帽”展开最后的冲刺准备。与往年相比,去年年底开始的2017考研意义重大。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考研升温背后的现实是什么?
一方面,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全国统考;另一方面,考研人数达到“历史最高”201万人,首次突破200万人,比2016年的177万人增长13.6%。
考生表示就业压力、升学、文凭是考研的主要原因
最近,高三学生龙有些忐忑不安的感觉。看到其他院校纷纷公布考研初试成绩,她的考研目标学校也没有任何动作。对她来说,这是一段比考研更痛苦的时光。
“我考研就是去北京,找个更大平台的好工作。”龙说,他原本不打算考研,但这种改变来自于一次实习经历。
大二的时候,龙去了一家省级媒体实习。她发现身边很多实习生都是“211”和“985”学校出生的。“以我普通的两年教育,几乎不可能留下来工作。带我去实习的老师也建议我考研拿金。”当时她心里只有一个初步的打算,但是当她无意中听到学姐吐槽找工作,“到处都是本科生”,收入很低的时候,她就坚定了考研的决心。
与龙不同,南亮决定在大三上学期考研,并开始复习。在他看来,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太单薄了,想多花几年时间充实自己。他向记者强调,自己考研“是多读几年书,而不是多读几年书。”南亮的父亲支持他考研,认为高文凭不是坏事,母亲不同意。去年看到儿子还是不打算找工作,妈妈就抱怨“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就别考研了。考研后没必要找工作吗?”每当听到这些话,南亮都会想尽办法搪塞母亲。据南亮统计,他班45人,约三分之一考研。
在中学工作三年的艾弗森,有过三次“上战场”的经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她选择了报考河南省某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前两年艾弗森申请全日制研究生。这种变化是有原因的——在萧艾看来,她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硕士学位,在实际工作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待遇没有太大区别,她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毫不拖延。当然,萧艾也承认他的研究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凭。“我对现状不满意。考研也是督促自己变得更优秀的过程。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新事物。”
以上考生的心理不是个例。2016年12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报告》称,在谈到考研原因时,35%的受访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就业竞争力提高”;31%的人选择考研是因为“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此外,19%的受访者选择考研“是为了取得学历和学位证书”。
该组织表示,受训人数几乎翻了一番,考研的“马太效应”明显
早上八点,京通高速公路沿线珠江绿洲社区某考研培训机构的五六名工作人员已经到了,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其实每年9月和10月,研究生招生初试前两三个月,各培训机构都会忙着规划下一年考研的招生宣传。“现在新年刚刚过去,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在网上打电话咨询,也有很多同学来现场考察。目前已有数百名学生正式报名。”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是这家研究生培训机构开业的第11年。谈到“考研热”现象对培训市场的影响,培训机构负责人罗老师非常感动。“我不知道其他机构,但就我而言,过去三年的申请人数一直在上升。”根据罗老师提供的数据,2014年培训机构800多人报训;2015年,培训1400多人;2016年,班级申请人数接近3000人。也就是说,在“考研热”的背景下,这个培训机构去年的招生人数比上一年几乎翻了一番。
考研人数的激增催化了考研培训市场的火爆。据了解,在这个研究生培养机构,每年来上课的学生,大部分是本科两门,学校三门。当然,一个学校也有一些学生。“报考的目标学校几乎都比本科生所在的学校好。”
除了班级招生人数的增加,罗老师还发现“考研大军”在考研地域、学校、专业的具体选择上马太效应明显。
在应用领域上,一线城市高校数量最多。经济文化越发达,优质大学资源聚集越多,考生越受青睐;从目标学校来看,“211”和“985”院校一直是考生竞争的主要对象,报考非名牌大学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就具体专业而言,一些“211”和“985”院校在经济管理、科技和医学方面很受欢迎。相比之下,历史、哲学等专业往往冷门。
考研之所以会出现“马太效应”,是因为这是必然的结果。“这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有关,也与考生个人的功利认知有关。你想想,谁不想来个‘自救’,趁着考研找个更好的平台,找个待遇更高的工作?”
专家表示,“研究生热”短期内难以降温,高校改革需要加快
短短一年,考研人数增加了24万。是什么支撑着考研升温?
21世纪教育学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多种因素综合推动了“考研热”。在2016年12月底举行的考研中,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促进了考研人数的增加。这是原因之一。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很多学生以考研为避风港来拖延就业压力;另外,长期以来,社会上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有很强的“学历情结”。没有研究生文凭,很多学生连报考某个职位的资格都没有。多种因素的结合促成了“考研热”。
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凌看来,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深层因素——高校扩招的传导效应。
1999年本科教育扩招后,2003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扩招。经过多年的教育发展,高校每年的学生数量庞大,带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录取比例急剧上升。由于被录取的机会比以前大,许多学生会选择考研。
熊丙奇认为,目前高烧不退的“考研热”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因为很多考生考研都带着非常强烈的功利色彩。对此,凌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考研大军”中不乏理性认知。比如有的同学在本科阶段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那么把考研改成有兴趣的专业也不是没有道理。同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在国内留学的经济成本比在国外留学低。两三年读研时间,学生可以“改时间为空。等你读完了,加入工作,可利用的空房间比本科大很多。”
考虑到上述因素,和凌都认为“考研热”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降温。
那么,面对“考研热”,大学和社会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对此,熊丙奇建议,当前的“考研热”应该给教育部门和高校带来更大的压力,应该抓紧时间推进相关改革。特别是要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同时,为了引导考生对考研发展出理性的认知和选择,要进一步扭转我国社会上“唯学历”的现象,尤其是在招聘公务员、招聘国有企事业单位和评估人才的过程中。
凌指出,许多学生考研的原因只是按照现实逻辑的被动反应,简单地说学生过于功利似乎不是一种客观态度。改变“考研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感觉我现在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一般认为考研已经过热,但是一些社会门槛站得住。学生找工作压力大,反过来又迫使高校引导学生考研,扩大招生规模……”因此,她建议大学、政策导向型企业和社会机构应该真正采取行动。对考生来说,在尊重个人兴趣和选择的基础上,一旦决定考研,就要努力匹配学历和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考研改变身份。
1.《考研国家线2017 2017考研国家线即将公布 单科变动不超过正负3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考研国家线2017 2017考研国家线即将公布 单科变动不超过正负3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10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