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持续很久,名茶永远遗传

看看前辈们玩过的那些好车

作家:海峰

图片:网页

CG虽然不是品牌,但在中国和亚洲的知名度比很多进口摩托车品牌高得多。

甚至CG一度成为“顶杆发动机”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本田CG125依旧在产,也逐渐成为很多复古改装迷的首选车型。

今天海峰就来和大家聊一聊本田CG125的由来。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交通工具有着迫切的需求。1974年5月本田研发工程师稻垣刚史和设计师宫智英之助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东南亚各国市场调研,结果另他们大跌眼镜。“经常能看到油箱上坐了一小孩儿,老婆坐在后面,2到4个人一起骑都很常见。”稻垣刚史回忆道“很多人往摩托车上装蔬菜、鸡、猪。我甚至看到用摩托车拖小货板车”。

售后服务商的情况更糟糕,因为摩托车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使用率极高。稻垣刚史的回忆大概是这样的: “他们在摩托车机油变成油泥后还会继续使用,直到空气滤清器纸制滤芯变得和尘土组成的土墙一样硬,驱动链条也松到可调的最大限度,而且和链条盒上下撞击,甚至无法行驶的时候,才会把车送到维修店修理。这些奇观在日本是完全看不到的!”

回到日本后,稻垣刚史和宫智英之助向研发中心和董事会提交了报告,对亚洲市场摩托车的需求总结为三点:1,具有较强的载人能力,车座需要足够平坦到能拉2至4个人;2,具有较强的负重能力,后货架甚至需要承受一头猪的重量;3,皮实、耐用,最好能够不需要保养或者有着较长的保养周期。

而后也就有了本田的一代神车——CG125。它有着扁平的油箱设计,在需要的时候甚至油箱上也能够做人。而车座采用两种风格,一种是平坦的坐垫,能够在必须情况下多坐人;一种是较短的坐垫,后面装配有能承受超载的储物架。而空滤则采用了可清洗的海绵,并且采用了双清洁单元设计,外缸具有一个大筛网作为主滤芯,而内杠的海绵可以过滤超过20微米的杂质。如此一来,发动机的寿命和保养间隔被显著提高了。

最重要的发动机部分,采用了OHV顶杆式发动机,具有重量轻、性能稳定、易保养的特性。

第一代的CG125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问世了,产地是日本。后期本田开发出了两种车架结构,钢板冲压的车架用于日本本土生产。而钢管式车架用于海外工厂组装生产,如此设计省去了海外工厂购置费用昂贵的冲压塑模设备,以降低成本。

第二代的CG125被广泛称之为“白金二代”。产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较一代车型更换了方形大灯转向灯和方形仪表。不过整体变化不大。

第三代的CG125产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最大的变化在于点火方式变更为电子点火,供电电压由原来的6伏变为12伏。油箱侧盖的拉花为蓝白相间,气缸盖依旧为黑色。

第四代的CG125产于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拉花有变化以外,发动机缸盖变为银色。与此同时,嘉陵以散件组装的形式引进了一批经过小改款的CG125,增加了电启动,并且变速器由4档变更为5档。不过批量较小,所以并不是很常见。

而后五羊本田和新大洲本田先后推出了拥有CG125技术的国产车型,以及各个衍生版本:幸福XF125系列、光阳CG系列、三阳“小野狼”系列、高登GK125系列等等,数不胜数。

对于很多CG迷来说,骑的不仅仅是一辆摩托,还是一段曾经辉煌的历史,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淡定从容,一种浮世偷闲般的悠然心境!

而改装成为了CG迷对于古典车型的个性诠释,也算是对经典名车的缅怀吧!

本文为《劲动力摩托》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劲动力摩托》APP安卓版本月就内测结束上线啦,请静心等待哦~~~

1.《回忆坐在油箱上的童年,本田CG125》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回忆坐在油箱上的童年,本田CG125》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252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