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潮汕地区,感觉自己像被泡在茶壶里。

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喝工夫茶,从早晨到晚上,从家里到车上,简直是见缝插针的喝。

说起爱喝茶,潮汕人自认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潮汕人具体有多迷喝茶,我们之前在《潮汕人喝茶有多野》里已经做了详细描述,想了解的茶友可点击查看。

让潮汕人在茶圈独领风骚的,不光是他们爱喝茶,还有充分体现了潮汕民俗的潮汕工夫茶。

正宗潮汕工夫茶,讲究“四件宝”:红泥炉、砂铫、孟臣罐、若琛杯。

讲究的人,还要有羽毛扇、橄榄核烧制的炭、铜筷子、纳茶纸、存放茶叶的锡罐等,这些器具和固定下来的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冲泡流程,共同构成了正儿八经的潮汕工夫茶。

不过绝大多数茶友都不知道,让潮汕人引以为傲的工夫茶并非源于潮汕,至于它的来历和起源,可能连很多潮汕人也没有仔细想过。

“工夫茶”一词,最早可见于1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

也就是说,工夫茶最早指的是岩茶中最好的茶叶,是那些“以岩名为名”的茶,比如我们熟知的三坑两涧。

这类茶产量不多,如此珍贵的茶,当然不能随随便便就喝掉。

于是,在冲泡方法上就会比较讲究。

比如清代著名散文家袁枚就写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清代后期,一位叫做寄泉的文人,游览武夷山后,认为其泡茶非常讲究,还专门写成了一篇文章,就叫《工夫》,其中对工夫茶记载更为详尽。

其中说到,他们泡茶要用宜兴的紫砂壶,比如供春壶、大彬壶,水要用从山中取回的活泉水,每泡一壶茶要用三铫水,而且要等水三次沸腾(初沸蟹眼,再沸鱼眼,至联珠沸则熟矣)。

冲泡后用茶壶出汤,再分给每位茶客一瓯,而且要一点点地去品,如果一口喝下去就会被认为不懂茶。

这是清代后期福建的工夫茶,看着是不是有点潮汕工夫茶的味道了?其实,潮汕工夫茶,恰恰就是演变自福建的这种冲泡方式。

在清朝中期以前,潮汕地区产茶数量不多,清代广东各县方志《物产》篇中就说,“潮俗不甚贵茶,所给多闽产”。

也就是说,当时潮汕人喝的茶多是来自福建武夷山区。

同样与之而来的,还有福建的工夫茶技艺。而潮汕人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将工夫茶本土化,把它演绎到了极致。

比如潮汕人吸收了宜兴紫砂壶的特点,用当地特有的朱泥,制成了更小、更薄的茶壶,也就是潮州手拉朱泥壶。

茶具上,武夷山区喝茶用瓯,客人每人一瓯,而潮汕人变成了小白瓷杯,一人一杯,如果客人较多,往往也使用三个杯子,轮流取饮。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冲泡一次出水量正好约为三杯,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潮汕人风雨同舟的美德。

在烧水材料上,武夷山工夫茶多用细木炭煮水,而潮汕地区因产橄榄,所以潮汕人因地制宜,直接用橄榄核烧成的炭来煮水,有橄榄的清香滋味。

慢慢地,一种讲究煮水用炭、茶具精巧、三铫三沸、泡茶程式的品饮方式逐渐固定了下来,并在潮汕地区生根发芽,不断发扬,以至于达到极致,最终成为了名闻全国的“潮汕工夫茶”。

1.《功夫茶用什么茶叶中的上品 功夫茶买什么茶叶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功夫茶用什么茶叶中的上品 功夫茶买什么茶叶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6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