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1日,乘客在乘坐“顺风车”时发生车祸受伤。网车平台该不该负责?郑州中原区法院近日作出判决,给予否定回答。
中原地区法院认为,被告“滴滴出行”只是一个共享信息服务平台而非载体,不存在过错,也不承担过错赔偿责任;本案中,由于双方业主对事故承担同等责任,业主投保的保险公司被判在支付强险的限额内赔偿原告。
记者注意到,在搭便车纠纷中,网络汽车平台被判定不负责任的案例不止一起。有专家认为,网车平台与乘客之间存在中介合同关系,因此网车平台不需要承担乘客合同承运人的责任,相应的责任应由车主承担。
在一起车祸中,法院认定网车平台不负责任
2016年11月20日,刘通过滴滴出行软件乘车服务预约乘坐崔驾驶的车辆,途中发生车祸,导致刘受伤。郑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表示,顺风车主崔某与事故另一方车主陈某负有同等责任。
之后,刘将两名车主及其各自的保险公司和经营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一起起诉,称事故对其身心造成了很大伤害,并要求被告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由于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事故中两位车主的责任非常明确,但提供汽车平台的小菊公司是否应承担责任,双方对此持有各自的观点。
刘认为自己使用的是公司的“滴滴出行”软件,接受崔提供的乘车服务。作为网车平台,公司也要承担赔偿责任。
小菊公司辩称,游乐平台提供的是中介服务而不是承运人服务,不存在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拼车提供商把拼车拿走,不以盈利为目的。拼车者向拼车提供者支付一定数额的拼车服务费,用于分摊出行费用,远低于出租车或网络车费用。平台向共享提供商收取一定的信息服务费,远低于特快列车的服务费。因此,与共享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应由共享方自行承担。
郑州市中原区法院认为,私人客车共享,又称拼车和搭便车,是共享出行者提前发布出行信息,出行路线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共享出行者提供的客车,分担部分出行费用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本案中,小菊公司是共享信息服务平台而非载体,在本案中不存在过错,不承担过错赔偿责任。由于车主向保险公司投保了强险和第三方责任险,且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限内,陈某投保的保险公司被判在强险限额内赔偿。
网车平台“一般承担主要责任”
涉及网车平台的纠纷近年来屡见不鲜。4月24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时表示,针对网车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法律模糊性,法院经过案例研究,有了一个基本的审理思路:网车平台是运营系统运营的主体,它获得了主要的利润,一般需要平台公司承担主要责任。
但是,当乘客在乘坐“免费乘车”时遇到意外,站台应该如何确定?
事实上,上述案件并不是小菊公司第一次被搭便车的人起诉。2016年10月,北京市海淀法院也宣判了一起因搭便车引发的纠纷案件。
在这种情况下,张通过“滴滴出行”APP预订了一趟去机场的车,但司机没有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所以张不得不另租一辆车去那里,导致错过了航班,并支付了额外的费用,如换车费。
为此,张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额外的打车到机场的费用、找钱等费用。,共计1182.1元。
在本案中,小菊公司还辩称,它只是一个提供中介服务的平台,而不是一个载体。而“滴滴出行”平台上的乘坐只是一种分享出行的方式,司机不是公司的司机,也不是非盈利司机。
最终海淀法院认定,张利用“滴滴出行”应用软件中的“乘车”项目与司机达成协议,双方约定乘车时间及具体费用。但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滴滴出行应用软件的运营方,并没有直接与张建立共享运输合同。虽然公司直接收取乘客的车费,但扣除信息费后,将剩余的车费支付给司机。因此不能确定其应承担所有承运人的全部责任,判决驳回张的诉讼请求。
当时,江苏省高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现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厚龙在《人民司法》上与他人联名撰文,认为在“搭便车”模式下,乘客的认知是顺风车,平台只提供乘客与车主之间的中介匹配,网络车台与乘客属于中介合同关系。网络汽车平台不需要承担客运合同承运人的责任,相应的责任由车主承担。
1.《市民乘顺风车遇车祸 网约车平台是否应担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市民乘顺风车遇车祸 网约车平台是否应担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05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