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的武陵路,你可以从我这里游过去。
山隐再现,环抱响水头。
风云骤变,金灿灿。
哪里的山是府,那里的石迹是最好的。
——《荀子·元》李四光
孩子总是
好奇一些未知的东西
关于地球,关于宇宙
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形状真的是球形吗?
地震是怎么造成的?
越过地平线
带孩子们去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还有上面神秘的天空空
一天一本
2020年2月19日
越过地平线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书籍推荐:《穿越地平线》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精选李四光的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强的随笔、随笔和不同时期的艺术谈,编成集子,供读者阅读。
希望读者对中国地质力学的发展有更好的了解,也传达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
李四光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他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和冰川学
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
他写了许多地质学著作
越过地平线
这是一本他为孩子们写的科普书
本书的作者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奠基人。原名仲霸,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乡鹿湾人。著名地质学家,建国以来历任地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社会副主席、史静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他一生致力于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撰写了大量的地质学著作。他的代表作包括《跨越地平线》和《中国地质学》。
中国近代杰出科学家李四光教授
他为中国的地质科学事业做出了无数贡献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族自信心
01
为职业训练人
李四光教授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者。他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孜孜不倦、煞费苦心,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02
杰出的科学成就
李四光教授在第四纪冰川、微古生物、地质力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科学成果。
03
开拓新领域
李四光在国内率先探索了许多新领域,如古地磁、同位素地质学、构造带地球化学、岩石蠕变和高温高压试验、地应力测量、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等。
04
普及科学知识
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先驱,是地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典范。李四光一生从事冰川学、古生物、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撰写了大量的地质学科普作品,积极投身于大众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名著,这些名著至今仍有生命力,真正展现了著名学者的魅力。他的《跨越地平线》被选为人教版教材。
这本书实现了孩子的梦想
科学引领孩子翱翔天空空
《穿越地平线》节选
作者:李四光
看看我们的地球
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决议,将冥王星列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剔除,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行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种天体。它是指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之一,质量足够大,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可以通过重力清除轨道附近的碎片。它是第三颗既不离太阳太远也不太近的行星。它被一圈大气包围,构成了它的最外层,即气球。在这一层下面,有一些地方是由岩石构成的,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10,也就是石头圈的表面。剩下的7/10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下面也是石头圈。但海底这部分石圈的岩石性质,一般与大陆裸露的岩石性质不同。海底的岩石较重,颜色较深,而大陆的岩石较轻,颜色一般较浅。
石头圈不是由不同性质的表现良好的岩石形成的圈。而是在地球诞生和数十亿年存在的过程中,多次翻转,深埋的岩石变成了地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深埋地下的岩石,也才能想象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眼睛能钻到石头圈的深度最多也就十几公里。但是地球的直径超过12000公里!也就是说,假设地球有一个大球那么大,我们眼睛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那一层,只有一张纸那么厚。
更深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我们有什么办法侦察吗?是的,要看地震的各种冲击波发给我们的消息。然而,通过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p波和S波,前者比后者快。获取有关地下情况的信息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物质的大致面貌,而不能像我们在地表看到的岩石那样清晰。
地球深处的物质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关系不大,但离我们最近的是石圈的顶层。我们的祖先用石头制造劳动工具,如石斧、刀、钻和箭。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来自石圈的原材料来制造工具,满足我们耕作或在工厂和矿山工作所需的日常需求。随着人类的进步,石圈对这些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多,从石圈探索和开采这些原材料的工具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近几十年来,我们不断从石材界发现各种具有新用途的原材料。例如,放射性矿物,如铀(钇)和钍(tǔ),可以分裂并产生大量热量,可用于启动机器、促进作物生长和治疗难治性疾病。未来,人们还将利用原子能促进各种机器和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它们能够驯服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样,在石圈顶端的人类能使用的各种好东西是不是永远用之不竭?不是。石圈顶端人类可以使用的各种矿物原料日益减少,总有一天会用光。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一种方式是在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材料,这要靠现代物探、化探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另一种方法是继续寻找和利用新的材料和动力来源。热量是一种方便的能源。比如现代科学家已经接触到了很多方面,包括太阳能,地球上巨大的储热器,热核反应热的利用,甚至星际航行成功后有可能在月球等星球上开发出可能的材料和能源等等。
关于太阳能和热核反应热的利用,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其他天体的探索和研究做了一系列准备,近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虽然科学家们对地球内部热量利用的研究给予了关注,并做了一些工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利用地热能的阶段。
早就知道地球越往深处走,温度上升越高,每33米温度上升1℃(需要指出的是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也就是说,地下大量的热量越来越无聊,焦急地期待着人类早日利用它,让它也能接触到人类服务的荣耀。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显然要靠现代数学、化学、物理、天文、地质等科技部门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系列努力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及其存在。
.....年轻的朋友们,从这里看来,无论谁长谁短,都要等你们以后成长为科学家,然后提出比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更出彩的见解。
我相信,当你成长为杰出的科学家,和你一起研究的下一代年轻科学家来到这个世界,人们一定会有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也会对地球本身和我们太阳系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有更广泛、更深刻的了解。这样你就有可能得出关于地球起源的可靠结论。
结束
内容来源|摘自《跨越地平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1.《穿过地平线 2月19日每日一书 | 穿过地平线,看一看我们的地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穿过地平线 2月19日每日一书 | 穿过地平线,看一看我们的地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09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