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庐江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按“快进键”治理贫困,并制定了精准的“双线作战”政策,抓行业稳就业促扶贫。
3月18日,记者来到县城石头镇湖山村,才发现田里有一个连片的瓜蒌工业园,号称合肥“第一瓜蒌村”。在浒子山瓜蒌专业合作社扶贫工业园,记者看到数名村民在脚手架下给瓜蒌苗浇水施肥。钟淑娟,50多岁的村民,在合作社干了四五年。她告诉记者:“我和儿子在这里工作。两人年收入2-3万元。我家2018年已经脱贫了。”
虎山村是一个丘陵地区,灌溉困难。以前是省级贫困村,但土壤、气候、环境都适合种植栝楼。近年来,该村坚持将栝楼产业作为重点扶贫产业。“全村瓜蒌种植面积2300多亩,可以给800到1000人带来稳定的收入,防止他们重新陷入贫困。合作社雇佣四五十人,其中三十多人是穷人。”该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告诉记者,瓜蒌的果实、坚果和根茎都是优良的中药材,瓜蒌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栝楼,每亩年收入3000元左右。
石头镇曾被授予“中国渔网之乡”的称号,制作渔网是这个镇的传统产业。走进镇工业园区的一个扶贫工业园区,记者看到几十名戴着口罩的工人在装配线旁工作。“我们已经恢复生产,恢复工作一段时间了。就业先安排贫困户和残疾人开车送穷人就近打工。”神龙渔具公司生产车间主任左永胜告诉记者,编织渔网没有特别高的技术含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整个工业园区有200多名工人,其中包括7户贫困户。
“我家就住在附近。在这里工作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在家照顾老人。”三拐村村民张大生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快90岁了,整个家庭的负担都压在他身上。就业就近可以照顾他父母。
村民不仅可以在工业园区工作,还可以在家织网赚取收入。“我在家捻织渔网,然后有家公司回家买,一年大概五千到一万块。不耽误家里农活,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村民夏泽银高兴地说。
该镇党委书记朱长武告诉记者,石头镇因地制宜发展了瓜蒌、渔网等特色产业,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提供了120多个公益性扶贫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三改改革”、“三权入股”等创新实践,让贫困户掌握致富之道,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目前,已有1133户家庭和2883户贫困家庭脱贫。
据介绍,为了促进就业和扶贫,鼓励贫困人口就近就业,该县鼓励乡镇干部介绍贫困劳动力到县企业就业,组织群众走访县企业76次,2031人次,985人当场签署就业意向,其中贫困劳动力约150人。同时,全县还采取点对点对接、派人上班等措施,组织10257人到县外工作,其中省外6678人,省外3579人。对于就业能力弱的贫困群体,县里通过提供公益岗位帮助他们找工作。目前,全县已开发公益性岗位4390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214人。
人误一时,误一年。目前是夏粮油田管理和春耕的重要节点。近日,庐江县帮助贫困家庭有序推进春耕。叶浮山镇湖阳扶贫工业园,湖阳存量4800多只,年产量达到1万只,直接带动当地616户贫困户就业,间接增加2000多农民收入;克坦镇分水村是茶叶主产区,村内茶园1.2万亩,237名贫困群众靠采茶和田间管理赚取收入。目前,村民们在采摘春茶前都在密切关注田间管理。
疫情防控初期,庐江县部分扶贫工业园、龙头企业等主体较差的农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为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推迟了产业扶贫运营主体。一方面,县有关部门组织农产品商队配送活动,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采取政策支持,对贫困商业实体提供补贴,积极帮助贫困商业实体恢复工作和恢复生产。目前,全县225家贫困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庐江扶贫办主任夏秀福表示,为了打赢疫情防控和扶贫“双胜仗”,确保扶贫任务如期完成,全县开展了贫困人口综合调查,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和动态救助机制,及时消除返贫风险,强化精准扶贫措施,确保了一批全面小康道路。
1.《张大胜 兴产业稳就业助脱贫攻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大胜 兴产业稳就业助脱贫攻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9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