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我去了浦东新区同学中学,跟语文老师谈了写论文的事。巧的是,再版了老同学张子五丰教授的大作《从实践到文本——中小学教师科研写作方法导论》,我读过他的书,很实用。让他再要一本,然后把“批发”给了老师们,省了我很多力气。(莎士比亚)。
退休前后十多年来,最需要看的是研究生论文,研究生有在职教师,全日制学生。因为要指导一些研究生,还要经常参加其他学科或外交的研究生答辩,所以每年要看很多论文。
前几年研究生招生比较严格,竞争激烈,人数少,所以论文质量比较好,导师指导也比较宽松。特别是三年制学生,随身携带比较容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论文主题、名词概念、句子、不再写作、语气越来越大。
1
“题目不是大就是小”
语文教育学科研究的内容只是实际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研究课堂教学可以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入。理论研究可以研究古代、现代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史、外国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心理学等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等。
但是学生们的阅读面很窄,做论文的题目集中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片段上。随着研究生逐年增多,能做的问题越来越少。所以出现了各种异想天开的题目。
一个是题目太大,不能整理。例如《论蒙学教材的现代意义》、《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研究》……。题目本身是否行得通是另一个问题。这样的题目使一个团队能够进行几年的研究,是否会有成果令人怀疑。
相反,有些主题越来越小。例如,一个研究生的论文题目是《祝福教材接受史研究》,文章研究是《祝福》,本文什么时候进入教材,各种教材选择、注释系统、练习系统设计等。再看另外几分钟也是做类似的题目。
参与答辩的孙老师忍不住说。“你们读了三年研究生,现在要答辩了。这篇文章是代表你们学术水平的。你难道用三年时间把这种课文的研究作为三年的总结吗?如果这篇课文以后不选择教材,你论文的价值在哪里?”
这几年又出现了两个“奇葩”题目。一个是研究某名词的“教学思想”。有一次我被邀请回答一次,一个研究生的题目是《XXX作文教学思想研究》。我读完之后,我说:“这个人我很清楚。他本人的文章,总是写不出来。几乎每一篇都是逻辑错误的。因为他没有进行语文教育。因为天上掉了馅饼在他头上。
我说:“我们不能给活着的人造绅士。一个现代人在他加冕的时候,只有研究他才比较好。活着的人不是不能研究,而是总要有对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人。总要有几本重要著作。不能把部分地方的名词作为研究对象。(威廉莎士比亚。)"但是,很多人,甚至是做了几年教师的人都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还有应用外国理论来解释语言课堂教学,如《安德森目标分类学与古诗教学》 《PBL教学模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教育无关紧要。一年,一个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布鲁纳“发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以为可以做这个问题,但答辩时发现这个学生完全不知道“发现学习”的脉络、优点和弊端。
我知道现在学生做论文也很难。首先,全国有那么多语文专业的学生,研究的题目只是那样的,为了避免“重复率”太高,只好走“独创之路”。很多在职学生在教学中,要应付各种杂事,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只能临时想一个主题来做。(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生)全日制学生,还有外语和教育课程,两年制学生适应学习,第二年要“实习”,找工作,到图书馆的时间有限,所以要关门,做车或网上搜索资料来应对。(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教育)上个月,我指导的一名学生被重新审查,判定为“剽窃”。原因是重复率超过了规定的比率。在我看来,他太诚实了,没有做成新花样。事例越多,自然的“重复率”就越高。
2
形式不是驴比喻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论文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写。需要选题理由、文献综述、理论界、正文、摘要等几个部分。论文题目就是这么几篇。一篇文章看起来像调查报告的形式,或者不是论文,而是“课题结算报告”。大疆小标志是1.1,1.2。
…,不能用第几章第几节。有一次我问学生为什么不弄“章节”,“论文怎么不像论文,倒像一篇结题报告?”学生说,是研究生办公室统一要求的格式。我说:“你们去看看各大学学报上的文章,格式是怎么样的,文科的论文格式与理科是不一样的。”有人告诉我,这是搞教育专业的某某教授提出的学习外国的“学术规范”。
这令我想到自己遇到的一件事,我写文章引了《新唐书》某卷某人本传的一段话,编辑非要我注出页码、版本、出版年月,说是某教授定的“学术规范”。我说:“如果我引的是没有整理过的古籍怎么办?我手头陈寅恪、汤用彤的书好多都是引某书某卷,难道都是不合‘学术规范’吗?”
当然为了发文章,只好听从。我们的学生当然更不敢违反规定。于是弄了许多非驴非马的“论文”。
过去我们写论文时,导师告诉我们“文献综述”“参考书目”最能看出你论文花的功夫。你读了哪些与本论文有关的材料,对别人研究的情况掌握多少。现在虽然规定至少要引二十本以上的书目,其实,哪里有时间读这些书。实际的情况是,文献综述都是从网上拉来的。徵引的书目经常有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有位研究生把《教童子法》作者王筠写成“王均”,;有的把布卢姆的《教育评价》搞成“布鲁纳著”,问了他们,还不知道,估计是根本没有读过这些书,只是从别人的引文里转引了一些话。
这些年来,论文形成一种固定的“新八股”格式:
一、文献综述,从网络上搜集所有和论题相关的各类篇目,许多都是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不管有没有价值照单全收。
二、理论中西合璧,大多数用外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艺学等,也有国内一些语文教学专家的书。例如我经历过的这些年,出现最多的人名和理论名称有:建构主义、接受美学、巴赫金对话理论、元认知、泰勒、安德森、加涅、布卢姆、佐藤学等。但是他们引用的这些理论,经常与后面论文内容是毫不相干的,只是用来贴标签唬人。反正,这些名词是根据流行和时尚来确定的,连用词和句式都是这样,研究教育、课程的专家们在提倡什么,我们语文教学论文里,就会出现什么。
三、案例或数据分析,如果是分析课堂教学,那么一定引用大段案例,甚至是整堂课的实录,经常还有许多“问卷调查”的图表,尽管调查的人数通常只有一百人左右,甚至只有几十人。如果是研究教材的,一定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表和数据。我自己是永远看不懂这些图表和数据的。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管有没有教过书,论文最后一块,一定是提出自己构想的“万灵药”,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有的还会把现在的语文教学各种做法贬一通,只有他自己的方法最管用。有一次,我们一位参与答辩的黄老师实在忍不住了:“同学,你教过书吗?你这样批评一线教师不公正,知道吗?”
所以我不得不这么迁就学生,这叫形势比人强。尽管我要求自己的研究生不要写自己也不懂的东西,但是效果甚微。
今日先打住。
1.《【读书小论文格式初中生作文】关于论文的那些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书小论文格式初中生作文】关于论文的那些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6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