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峰
2014年,教育部建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育中。因此,很多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感、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习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素养。如何把“核心素养”变成语文学科素养?汉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核心扫盲”?基于核心素养的汉语教学策略是什么?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不能袖手旁观、讲道理、思考、携手促进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意义:从“知识中心”到“核心扫盲”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时代,语文学科的素养被概括为《书面语逻辑门》的七个维度。课堂教学主要以这七个维度“上课解惑”为中心。考试是指挥棒,考试教什么,为考试服务。后来发展成“读听写史”,突出培养了语文技能。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知识为价值导向,评价教育往往只看分数。老师为高分而教,学生为高分而学,教授“目中无人”。
“核心素养”强调个人修养、社会爱心和家国情怀,更加重视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目前见仁见智,还没有定论。或许可以用“读、写、写、写德美”来概括吗?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读、写能力外,还要培养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意识等。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式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因此,核心素养必须统领、引导、辐射语文教育,强调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积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同时要依靠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只有坐在开放、充满活力的语文教育的脖子上,才能顺利地带领学生从“知识中心”走向“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课标》所说:“语言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科目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而且要渗透审美情趣、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渗透、熏陶和启迪,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目标:从“知识库”到“教育基础”
传统的教育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分数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育大部分以传授语文知识为目的,堆积如山的作业、不能再增加的练习、大量的死记硬背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充满了整个教育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经常看分数不见学生,只看知识不教育人,严重缺乏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难怪出现了这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事实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大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加强“教学”,轻视“教育”,淡化崇高的信念、高尚的品质、先进的思想、真诚的爱、健全的人格和卓越的智慧。当前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授知识,不能用知识分辨人,不能让分数教训学生,相反,要站在教育的高度,培养精神健全的人才。
基于核心素养,语文教育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人肉本位”。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维质量、思想观念、德寿阳、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语文教育必须依靠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角色、语言文字音美、想象力联想、审美感悟、扩大升华宗旨、艺术美体感、文字美、境界美、精神美的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有“言尽意止,意无止境”的意境。如果教师能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穿越文章描述的直接境界,就能理解隐藏在词句深处的“言外之意”的间接境界。(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本》)例如,要教授毛泽东《七律长征》首诗,不仅要认识到诗的语言、节奏、意境、主题美,还要认识到书法美。1962年4月20日《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发表后,作为毛泽东的草书代表作传遍千家万户。有人说。“诗很美,书法也很美,珠子相结合,绝妙的手艺可以说是天性。(莎士比亚。)毛泽东的这首诗和这首书法在什么地方体现了珠玉?诗威武雄壮,气势雄壮,博大雄壮。书法技艺精湛,豪迈超然,美轮美奂。诗和书法背后总有支撑“长征精神”的东西。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是耐心和不断革命的火种。长征是一首雄壮、豪爽、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长征是机会场,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长征是追求光明、争取幸福的创新之路。长征是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今天,我们走在求学的长征路上。希望大家都能看到——龙登上西山宝峰,奋发学海的千层派!这样教学展示了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使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人肉本位”,揭示了学生的人生前途,为学生的人生注入了进取精神,激励学生走向理想。
三、主题: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角”
>课堂教学的三角形理论认为,课堂结构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科书的“书”为三条边构成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点即思维,简称“思”。这三条边可以彼消此长,但不可取消任何一条边。没有“书”不是课堂教学,只是茶馆或咖啡馆;没有“学”也不是课堂教学,只是超市或农贸市场;没有“教”也不是课堂教学,只是散放羊群;没有“思”,更不是课堂教学,只是肢体活动而已。课堂四要素“书、学、教、思”如同一个三角形及其中心点。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即真正的课堂教学。课堂四要素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不许任何人主观片面地取消某一要素。“学”是课堂永恒的过程和步骤,“书”是课堂必要的内容载体和例子,“教”是课堂不可或缺的平台和桥梁,“思”是课堂至高无上的目标和灵魂。
传统教学往往由教师主宰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问、讲、教、引、评,学生被动地听、答、记、练。课堂本应是学生的学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基于核心素养,语文课堂必须由“教师主宰”转向“学生主角”,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要参与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只是从旁倾听、引导、解惑、鼓励。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中的伙伴,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与学生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的奥妙。
生本课堂,首先以“是否有利于孩子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珍视并遵从孩子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获取新知。其次,必须尊重学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发现、探究、解决、交流、分享,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然后,必须尊重差异,尊重独特的生命,善待差异,呵护独特的个性,因材施教,顺学而导,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经营自己的才能,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在预学、共学、导学、评学等各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知识传授、讲解评价的垄断者,而是学生提问交流的倾听者、迷失方向的引导者、缺乏信心的鼓励者、疑难问题的点拨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学即是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必须把时间、空间充分让给学生,才能发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并非看教师怎样教、教得怎样,而是看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不是要教师口吐莲花、光彩照人,而是要学生拨云见日、深刻领悟、智慧表达。
四、策略:由“教师传授”转向“助力学习”
传统教学教师注重单边传授、讲解、指导、评价,学生倾听、接受、练习,这样的教学难以深度启动学生的内动力,也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体验。基于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必须由“教师传授”转向“助力学习”。“助力学习”旨在以生为本,放手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促进主动发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或同伴才给予一定帮助。“助力学习”的教学策略将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核心是学生学习。“助力学习”包括“三助”学习方式和“四助”教学策略。
首先,“三助”学习方式:一是学生自助。注重“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运用已有学法和能力,尝试完成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通过自助学习建构已有知识经验跟即将学习内容的联系。二是同学互助。注重“互教互学”,学生通过质疑、交流、补充、辩论等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尝试解惑。三是教师援助。注重“以学定教”,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伸出援手,适当引导、讲解和点拨。“教师援助”坚持“三助三不助”:迷茫处援助、偏离处援助、提升处援助;学生能学会的不助、学生通过互教互学能掌握的不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把握的不助。教师诊断学情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扶助、追问、引导、拓展。
然后,“四助”教学策略:一是言意转换处相助。教师帮助学生在“言”与“意”间实现转换,促使学生在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上得到提升。从“言”到“意”的转换,指向“言语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从“意”到“言”的转换,指向“言语表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要运用语言来表达。通过“助言意转换”,让学生学会阅读文本,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技巧。二是学法迁移处相助。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以及比较、感悟、品味、涵咏、揣摩、概括等阅读方法,掌握选材、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写作方法。三是能力提升处相助。教师帮助学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及认识和赞美生活的技能。四是思维发展处相助。思维能力是学习素养的关键能力。教师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助思维发展,首先要把握思维的基本方法,其次要遵循思维的发展规律,然后要发展创造性思维。
总之,“助力学习”以助力学生深入学习为出发点,以助力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品质,增强学习效果为归宿。
五、改革:由“课堂创新”转向“课程创新”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创新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和思想素养,必须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由“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由“教师讲授”转向“合作学习”,由“刚性预设”转向“弹性生成”,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由“教师主宰”转向“学生主角”,由“知识为主”转向“学法为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必须由“课堂创新”转向“课程创新”,积极开发个性鲜明的语文课程,必将加快学生和谐发展。《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生活处处是语文。读万卷书是学语文,行万里路也是学语文;读有字之书是学语文,读无字之书也是学语文。语文教学要拓宽时空,广开学习渠道,创新语文课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旅游观光、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寻访古迹、采访名人,开展科技活动、文艺活动、联谊活动、互助活动、读书心得交流、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会、成语大赛、古诗词大赛,创办文学社团、编辑手抄板、优秀作文集。此外,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精心布置教室,因为教室就是课程。教室空间的意义,具有生命气息和成长性,能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成长的痕迹,意义非常。积极开发特色文化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课程要立足于优化语文学习与立德树人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和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智慧表达、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神思飞扬的翅膀。
语文教学的使命不但要传授知识、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且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山东教育》2017年1、2月第1、2期)
1.《【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6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