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制作的起源
传说做豆腐起源于北方的饺子。因为岭南产麦少,中原想家的客家人移民用豆腐代替面粉,把肉塞进豆腐里就像面粉裹在肉里一样。做豆腐是客家的第一道菜。客家人在节假日做豆腐或者招待客人。把“豆腐”的谐音当成“大富”就是好兆头。
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兴宁的客家人,一个是五华的客家人,成了兄弟。一天,他们被邀请去一家餐馆吃饭。点餐时兴宁人要吃豆腐,五华人要吃猪肉。两个人互不退让,意见不合,吵起来了。餐馆老板在他们的斡旋下,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划:把猪肉剁碎,与调味料混合,然后酿成豆腐。先把豆腐两面煎成金黄色,然后盖上锅盖炖。香喷喷的美味豆腐吃起来顺滑可口。同年两人拍手,甚至说‘好吃,好吃’!
后来客家人用类似的方法做了苦瓜、茄子、青椒等客家山珍。
盐焗鸡的起源
盐焗鸡是著名的客家菜。客家人选择当地的嫩鸡,宰杀,去除内脏,晾干;然后用抹了少许食用油的草纸将整只鸡裹紧,放入炒好的热盐堆中,用文火煮半小时左右。取出后,撕成肉丝,放在盘子里,配上姜汁、香油等调料即可食用。皮肤柔嫩,香香可口,有暖身作用。关于它的起源有一个传说:
从前,一个客家人从朋友那里收到一只肥鸡。这位商人打算把它带回家让他的妻子和孩子尝尝,但路途遥远,所以他把鸡宰了,做成白切鸡,用盐包着,装在行李里。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他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没有东西吃。他饿了,所以他从盐袋里拿出白切鸡,烤了起来。没想到,他发现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鸡肉味道很好。商人留下几块带回家给老婆孩子品尝。妻子尝过之后,就依法烹调,于是“盐烤鸡”就诞生了。
梅菜焖肉的传说
梅菜是客家传统特产,色泽金黄,香气馥郁,甘甜爽口,冷、干、湿、热皆宜。它作为一种“健康”的菜肴流传下来,是用梅菜、五花肉和调味料精心制作而成的。“梅菜口肉”久负盛名。据说和盐焗鸡、水煮豆腐一起被称为客家三宝。
据传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北宋时期,苏东坡在徽州居住时,专门挑选了两位名厨到杭州西湖学习烹饪。两位大厨学成归来,苏东坡让他们模仿杭州西湖的“东坡红烧肉”,做出“梅菜红烧肉”,确实好吃,清爽不腻,很受欢迎,很快就成了宴席上的一道好菜。
客家肉丸
客家人爱吃丸子,丸子既是零食,又是家常菜。客家人主要用“丸”和“圆”的谐音,意为团圆和圆满。肉丸分为猪肉丸、鱼丸、牛肉丸、牛筋丸等。其特点是口感纯正,肉味原汁原味,韧脆。
据史书记载,自晋朝末年以来,中原汉人大量南迁,形成了早期的客家人。后来又有汉人继续东移福建或南下广东。为了逃离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客家人憧憬新千年,渴望家庭团圆,永远平安,特地做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节日色彩浓厚的美食,那就是圆圆的客家丸子。
客家竹渡集
五花鸡不仅是客家人的重要菜肴,也是客家人的家常菜。据说很久以前,一个大户人家的媳妇刚生完孩子,婆婆每天给她做补品,可她就是没胃口,身体越来越瘦,奶水不足。于是她老公请厨师给她做饭。厨师发现她爱用辣椒做猪肚。后来厨师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鸡放在猪肚里,加草药熬汤。果然,她胃口大开,好了起来。后来邻居陆续做了同样的事情,从此这道菜在客家人中流传开来。
梅干菜的起源
梅干菜是一种传统的客家菜,它是由新鲜的梅子经干燥、精选和浮盐制成的。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甘甜爽口,不冷不干不湿不热,可用作梅干肉、梅干肉排骨、梅干汤等肉类调料。梅干菜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客家人里住着一位吕夫人,家境殷实,学识渊博,心地善良,但后来家境没落了。陆太太有五个儿子。因为战争和饥荒,她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经常三餐不继。一天,当她在河边洗衣服时,孩子们饿了,哭着要吃东西。陆太太忍不住哭了。恍惚间,一阵凉风吹过,一朵彩云飘来。只见一位仙人娘娘站在她面前,自称梅仙姑,恰巧路过,问鲁夫人为何伤心。问完为什么,梅仙姑拿出一袋东西说:“这里有一袋油菜籽。春节前可以播种收获!可以缓解你的燃眉之急!”说的就是,翻云覆雨。鲁太太接过油菜籽,赶忙谢过仙姑。
于是,鲁太太在园子里种了油菜籽,很努力,很快就长出了绿苗。秋收后,她在稻田里种植了大量的蔬菜。转眼间,就是腊月了,又是收获的季节。很好吃,又甜又嫩,孩子们吃了一顿大餐,很开心。收获的菜吃不下的时候,鲁太太就想把它们砍下来晒干,用盐腌了放在陶罐里贮藏,然后蒸熟晾干晒干。干菜是金色的,有光泽的,有香味的。春节的时候,鲁太太拿出梅菜,和猪肉一起炖,鲜甜可口。亲戚朋友问是什么,鲁太太琢磨了一下说:“是梅仙姑送的菜。姑且称之为‘梅干菜’。”
大埠竹笋
几千年来,饺子作为一种新年食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在春节吃饺子,象征着好运,以示告别旧迎新。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到南方定居,也带来了中原的饮食习惯。他们总是在假期包饺子,但是当他们定居在南方时,他们不生产小麦,所以他们不能得到包饺子的面粉。聪明的客家人用当地种植的红薯和土豆根做淀粉当面团,用当地丰富的竹笋、蘑菇和肉料做竹笋像饺子。竹笋作为节日的新年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为著名的客家小吃。
大布子怡赞
大埔有个叫子怡赞的悲伤故事。相传明朝时,大埔有一户人家,母亲是宋阿姨,儿子阿甘武功出众。他在郑成功手下当过水手,漂洋过海到台湾去铲除敌人,消除暴力,定居下来,但很久没有回国。宋阿姨很想她的儿子。每到中秋节,她就做儿子最喜欢的发夹,放在月亮下面,为了月亮思念儿子。春天来到秋来,等待了30年。一个中秋的晚上,儿子突然回来了,宋阿姨端上了儿子最喜欢的发夹。阿干从母亲手里接过“簪”,庆祝团圆,故名“子怡赞”。
大布煎饼
大埔煎饼是大埔的传统食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陕西省100岁的大埔太守杨回家庆祝他母亲的生日。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带着服务员和厨师回到大埔,举办了一个生日宴会来招待乡亲们,其中包括一种小吃“煎饼”,我从来不认为我的母亲非常喜欢它。杨缵绪的事假已经到了,他想回陕西。为了让妈妈长期吃煎饼,他让厨师留下来,让他在回岗位前教当地村民做煎饼的技巧。从此,煎饼的制作技艺在大埔白后人中间流传开来,大埔客家人结合当地丰富的原料不断改良和改变口味,从而演变成今天的小吃。
大补奇油煎饼
相传一百多年前,梅州大埔县茶阳泰宁有一个叫钟的人。他不得不常年去察阳卖农产品,以维持家庭生计。为了节省午饭的钱,他总是把自制的蛋糕作为干粮,吃得不厌其烦。有一天,老钟突发奇想。他为什么不顺便多做些蛋糕?可能其他人也和我一样喜欢。于是,他真的做了很多,挑了个茶阳去市场,在市场上卖,取名为“奇油饼”,有油有糖,便宜。果然,企业油饼一上市就很受欢迎。尝到甜头的老钟,转行专门做企业油饼生意。儿子长大后继承了父亲的生意,后来孙继承了儿子的生意。现在企业油饼已经传到第四代,技术自然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提高,成为大埔美食的一颗闪亮之星。
永定芋头包
民间有句话叫“吃芋头馍,银馍金馍发财。”芋头包子是一种客家小吃,由芋头和适量的木薯粉制成,里面塞满了馅料。一般将大而烂的芋头洗净,用带皮的锅煮熟,然后捞出去皮,在锅里捣碎(烂)成芋头糊,加入适量的木薯粉和精盐,用擀面杖擀成小圆面包。馅料是瘦肉、蘑菇、冬笋丝(或笋干)、虾、萝卜丝、葱等。,切碎,在精盐和味精中煸制,过滤得到馅料。
芋头包好后,用纱布放入蒸笼中,大火蒸15分钟,便会有一股香喷喷的香气。这时,把锅拿出来,放入香油等香料。做一盘蒸香芋馍,可以蒸也可以煮,炒也可以炸也可以其他烹饪方法。
还有一个流传在闽西客家地区的“芋头充饥”小故事:古代有个专门种植芋头的和尚,年收入很高。他像泥一样站着,把它建成一堵墙,然后遭受了巨大的饥饿。这个庙里只有40个和尚吃芋泥度过他们的凶年。可见芋头是好东西,是山中之宝。聪明能干的客家人在吃杂粮的时候,不断的改变口味,改变吃芋头的方式,更新芋头的烹饪模式,用芋头的菜肴招待客人,于是在生活实践中做了一道乡村美食——芋头包。过去,芋头和红薯是山村客家家庭的主要杂粮。俗话说“红薯芋头可以当半年饭吃”。
闽西客家地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芋头包子,尤其是除夕那种,味道特别。不仅有“包银包金”的意思,全家人聚在一起包芋头的场景,更是饱含深情,散发着温馨!
等待郎梅酒
从前,客家话里有一对情侣。他们相亲相爱,心地善良,心地善良,以酿酒为业,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然而,结婚几年后,他们再也没有生过孩子。有一天,丈夫出去送酒,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哭得很伤心,很可怜,就带她回家了。他的妻子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就是放下工作,给自己的宝贝女儿洗澡。洗过的女婴眼睛很黑,很有魅力。这时,她酿了一壶香气浓郁的酒,夫妻俩都很开心。他们把酒放进一个罐子里,然后把它丢进地窖储存起来。他们商量,如果以后有了孩子,就让这个女婴当媳妇。如果不能生孩子,就把她当女儿,这壶酒就用来给你儿子、媳妇结婚或者你女儿结婚。也许上帝被这对夫妇的善良感动了。两年后,这对夫妇很喜欢他们的儿子,小女孩必须聪明可爱。她七八岁就学会了酿酒,手酿的酒好喝好喝。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都来这里购买“等待郎梅酒”,这个家庭从此繁荣起来。
18年后,夫妻俩为儿子和儿媳举行了婚礼,并在四方设宴邀请邻居。存放了18年的酒更香更香。一位著名的民歌艺人即兴创作了一首民歌:“等郎姐姐等郎,等郎长大结鸳鸯。酒是甜的,夫妻相爱百年。”
从此,夫妻俩恩情报偿的故事成了佳话,据说“等郎妹”的名号从此流传开来,客家人采用“等郎妹”的习俗从此开始。
艾赞传说
客家人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春天搓艾草和糯米粉做成“艾赞”,用来拜神和招待客人。根据《本草纲目》,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具有壮阳、理气、活血、祛湿、散寒、止血、安胎的作用。所以客家人喜欢吃新鲜的艾草,清明节天气阴湿,吃艾草可以祛湿暖身。艾草不仅用来吃饭,还可以挂在门前辟邪。孩子洗澡用艾草烧开水,也可以防止生疮。还有一个关于艾赞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年初春,一条东海的龙从水晶宫里逃出来,在外面胡作非为。他去了客家地区紫金,兴风作浪。风吹倒了房屋和树木,洪水冲走了庄稼和土地,邪恶的波浪掀翻了船只,邪恶的龙吞噬了人和动物。人很痛苦,满腹牢骚。2月19日,观音菩萨路过,见恶龙无法无天,于是观音变成了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妇人,这样告诉当地人。根据观音的叙述,人们很快用艾叶做了糯米粉,让亲朋好友品尝。吃过艾赞的人都会散发出一种让龙害怕的味道。家家户户还在屏风前的柜子上安装一盘盘艾条,或者挂在高处,让艾草的气味慢慢扩散开来。除此之外,点起蜡烛,放鞭炮,人来人往,人声鼎沸,人来人往。恶龙半死不活,从来没见过这么沸腾的场面。他吓得魂不附体,逃回了大海。他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兴宁何首乌花趣闻
“廖化”是兴宁县著名的糕点,被誉为“糕点之花”。100多年前,“蓼花”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地区。“蓼花”讲究形、色、味。它们外表看起来像冬瓜,里面是肉。他们脆而甜,对选材和生产工艺要求很高。说到蓼花,有个有趣的故事。
江南才子祝枝山,兴宁知县。一天,祝枝山非常想吃家乡有名的糯米糕,于是他请了一位姓陈的点心师傅来口述糯米糕的制作方法,并告诉陈师傅也这样做。但是,陈大师并没有完全按照他的教学方法去做。而是结合客家点心的特点,用糯米、芋头、芝麻、糖,再做一种风味独特的食物。祝枝山一吃就酥、香、脆、甜,色、香、味俱佳。他不由得称赞陈师傅手艺高超,工资翻倍,还亲自把这种糕点命名为“廖化”。从此,“廖化”的名声在客家地区传开,慢慢地传遍海内外。
本文转载自嘉达图书馆,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1.《客家美食 这14种客家美食,你可能吃过,但背后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客家美食 这14种客家美食,你可能吃过,但背后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2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