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在夫椒进行了一场大战——夫椒之战,最终越国战至仅存5000战士,退守在会稽山,吴国是大获全胜,亦可一举剿灭越国,扩大疆土。

就在这期间,萌生了两大派系的争论,其一就是伍子胥建议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使其灭国;其二便是被收买的宰相伯嚭,建议吴王夫差答应越国的求和,后面相传还有被称为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献与夫差。最终吴国答应了越国的求和请求。

虽然,大都是选择征而让其臣服,并不侵占领土和灭国,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本是一件较为寻常的事情。然而出现的问题转折就在于,越王牢记当时战败的教训,在吴国卧薪尝胆,在二十年后击败吴国,最终吴王夫差自刎。这样的鲜明对比,就给夫差安上了昏庸自大、亲小人远贤臣的庸君的骂名。

回到2000多年之后,随着地下遗迹的不断发掘,特别是发现的《越公其事》一书中,逐渐的将当时的真相,告知于众人,原来吴王放过越王存在有客观原因。

作为相邻的两个邻邦国家,都地处江浙一带,有着百年的渊源,有着共生共死的架势。时间辗转来到了晋楚争霸晚期,吴越两国就有点在争夺权势代理国的味道了。之后晋国选择与吴国结盟,吴国的战斗力就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当然,晋国打的是震慑楚国的小算盘。楚国便想,既然你晋国能与吴国联盟,我就不能与越国联盟嘛。

在夫椒之战前面两年,吴国讨伐过越国,战争打响于欈李,但勾践满脑子的奇怪想法,就下令派敢死队主动向吴军发起挑战,将战士排成三行,规模的行进到吴军阵前,仰天长吼之后全体自杀,这一场景让吴军众军士目瞪口呆,越军趁此机会发动偷袭,使得吴军大败,当时在位的国王阖闾因伤重不治而亡,死前遗言便是望子牢记杀父之仇。

其子夫差继位之后,大有作为,厉兵秣马,在此人的治理下,吴国整体实力大增,就开始盘算着如何一雪前耻。在知晓这一情况后,勾践下令先发制人,面对突然而来的战争,夫差毫无准备,结果让越军大胜。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再次率军北上,与各诸侯国于黄池会盟,勾践知其国库空虚,便趁机发动偷袭,将太子友俘获。便有传信者来告知夫差,夫差恐此消息被诸侯获悉,便杀了6个传信的人。在会盟结束之后,夫差连忙派使者带上诚意与越国讲和,越王同意议和。接下来几年,越国屡次攻打吴国,在公元前473年,吴国最终落下了历史的舞台。

整体客观的来看待夫差这个人,年轻有为,仅仅花了两年的时间,就使得吴国国力大振,咋说也是一位有为之人,还伴有数百年的恩怨,以及杀父之仇,又怎能昏庸的放任越国恢复国力呢,显然是不能成立。

在《越公其事》一书中,里面的很多内容颠覆了历史,在对夫椒之战的记载中,吴王夫差以谦卑有理、谨慎处事的形象见诸于众人。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吴王夫差选择答应勾践求和的原因,是在对现实情况的理性考虑之后再决定的,之前所提及的与美女、重金等毫无瓜葛。

首先,夫差考虑到越国使者说话是有头有尾,以此判断越国并未军心涣散,加之穷寇莫追之道理,于是有些担心。再者就是战争打到现在,别说是越国,就连自己的军士也是伤亡过半,战斗力远不如战前,一二战,再而衰,三而竭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提到的越国3000战士其实不准,实为8000,可想而知,实力还很强大的。第四,伍子胥觉得夫差分析的头头是道,言之有理。总结到几点而言,夫差发现没有战之必胜的把握,选择了见好就收的方式。

夫差答应求和之后,面见越国使者,更是显示出了夫差所具有的修养。夫差言辞极为谦卑,毫无一个战胜国嚣张跋扈的架势,更像是扮演的失败者的地位,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更加符合当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史实记载,在春秋时期,战胜方都是以这样的战争礼仪和君王基本修养来面见战败国。

当然这里也就出现了两个问题:《越公其事》是否可信?如果《越公其事》这本书讲述的才是事态的真相,为何包括《史记》在内的诸多史书,却会向后世留下一个,夫差是一个昏君的形象呢?有记载的各种传世文献中,都有提到勾践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忍辱负重,善于阴谋,与背信弃义。联想到勾践的所作所为,确实是让人不可思议。

由此可见,《越公其事》虽然不能定义为就是真相,但远胜于《史记》在内的传世文献里面对夫差记载,也更加符合时代逻辑。

1.《百墨泽说 夫差为何不直接灭了越国?清华简《越公其事》,揭开夫差真面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百墨泽说 夫差为何不直接灭了越国?清华简《越公其事》,揭开夫差真面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