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韩世宇跟家人吃饭的时候,小孙子刚学会用筷子,非要展示一下,颤颤悠悠地夹了一只小龙虾放到他碗里,稚气地说:“爷爷吃吧,妈妈说你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吃不饱,这小龙虾肯定没吃过吧?”
韩世宇笑着说:“乖孙子真好,你妈妈说对了一半,我们当时虽然吃不饱,但这小龙虾可没少吃。”
女儿接话说:“爸,你记错了吧,这小龙虾才兴起来多少年,你们当年怎么能吃到?”
韩世宇说:“现在吃的小龙虾不好,脏水里也能养,我在东北插队的时候,河里好多中国小龙虾,当地老乡叫蝲蛄,这种虾只能在清水里活,那味道,啧啧啧……”
“真有这事?”女儿不信。
知青韩世宇喝了一口白酒,慢慢说:“我下乡时,有两件事很自豪,一是私自爬上去东北的知青列车,顺利在东北落户,二就是比全国人民要早几十年吃到炖小龙虾……”
1969年3月初,原来只负责货运的上海彭浦车站,意外地挤满了旅客,这些都是要去东北插队的知青和他们的家人。
大部分知青都满面愁容,毕竟要离开故乡,离开父母,到千里之外的陌生远方,十几岁的半大孩子,没有不伤心的。不过,人群中也有一些异类,比如说韩世宇,他脸上是一种混合了兴奋和担心的表情,他是偷偷混入知青群的,想搭上这列没有他位子的列车。
韩世宇踌躇满志,全身上下除了绿色的军装,就只有一个小背包,他像一条在小溪中逆流而上的鲑鱼,在站台的人群中闪转腾挪,希望找到熟悉的面孔。
“韩世宇!”
有人喊了一声,韩世宇四周张望,发现不远处的车门站着一个同年级的同学,他赶紧挤过去,对方吃惊地问:“你不是去崇明农场吗?怎么来我们去东北的火车了?”
韩世宇做了个“嘘”的手势,对方识趣地闭了嘴。
前面的人正在不断往车厢里进,可因为太拥挤,韩世宇一时半会儿还进不去,就在这等待的间隙,出事了。
韩世宇突然向后仰倒,有一双大手抱在他的腰上,硬生生把他拽下了火车,回头一看,原来是上海农场的一个副队长。他想挣脱对方的钳制,耳朵却听到“嗵……嗵……嗵”的声音,火车开动了。
“完了!”韩世宇暗叫一声。
他目送这趟列车驶出了站台,心中虽然心有不甘,但事已至此,已无力挽回。
韩世宇回去后,农场的办事处开了一个大会,负责人愤怒地对一些知青擅自离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虽然没有点韩世宇的名,但在场的人都知道是说他。
“怎么?我们这里的工作不好,非要跑到千里之外?我告诉你们,不论谁要跑,我们一定会把他抓回来,就算你们有上天入地的本事,一样得回来!”
韩世宇觉得委屈,我想去东北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底错在哪里?
一怒之下,他回家了。
在家的日子烦躁不已,他憧憬着在东北辽阔土地上的劳动的生活,幻想着那些陌生的人和事,然而,想得越多,心里越失落。
没过几天,以前的同学来看他,还带了一个新消息:彭浦车站又来了一列火车,还是知青专列,依旧是去东北的。
韩世宇蠢蠢欲动的激情再次被点燃,“这次可不能再出意外了。”他在脑子里把混进车站,挤上火车的过程模拟了一遍,设想了很多突发情况,他事后才意识到,不管提前做多少预案,都不如临场应变有用。
出发的当天,他一早就等在车站门口,跟在知青宣传队的后面,自言自语道:“这次人比较多,千万不能出篓子,大家都打起精神!”就这样,他混进了彭浦车站。
站台上的情况与上次无异,大多数知青们跟家人依依不舍地分别,气氛悲伤,只有他跟特务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害怕周围还藏着崇明农场的便衣。
这次他运气好,没有发现农场的熟人,现在只剩下一个挑战:躲过列车门口的检票员。
看到大家三三两两的上车,韩世宇起了急智,他把袖子捋起来,擦头上的汗,然后假装无奈地大喊:“王龙,你别拿我的行李啊,里面有瓷杯子,不能摔!”
他拉住车门口的扶手,一步跨上去,然后挤进了人堆里,当时上车的人太多,列车员也没法一一检票,就这样让韩世宇混了进去。
车厢里乱糟糟的,大部分知青都挤在窗口,跟家人做最后的告别,韩世宇打眼一扫,在角落里看到一个小男孩。
“这孩子还是小学生吧?怎么也当知青了。”他挤了过去,听到孩子正跟窗外的母亲告别:“妈妈,要给我写信啊,我会想你和爸爸的……”
韩世宇仔细打量了一下,这孩子只是体型较小,面相倒是个初中生,人类都有关怀弱小个体的本能,韩世宇凑到小男孩近前,对窗外的人说:“阿姨,你放心,到了东北,我会照顾他的。”他又回头对小男孩说:“男子汉,不要哭,咱们将来肯定还会回来的。”
小男孩错愕地说:“我……我不认识你。”
韩世宇笑着说:“咱们一趟火车,都是去东北的知青,这不就认识了。”
小男孩点点头,正巧此时列车开动,他立马又哭起来,哀嚎着:“妈妈!妈妈!”
火车渐渐出了站,韩世宇拍着小男孩的肩膀:“别担心,我相信新的天地,会让我们有一番作为的,以后你回了上海,肯定能让妈妈刮目相看。”
小男孩虽然仍旧抽泣,但韩世宇的话让他慢慢回过了神,两人开始聊天,此时的韩世宇没想到,这个刚认识的小兄弟,竟成了他的“救命恩人”。
火车逐渐加速,韩世宇紧张的神经也开始放松,他知道,上车这一关是有惊无险地过了,但不能得以,后面肯定还有未知的挑战。
他坐在刚认识的小兄弟旁边,从包里拿出些水果糖分给周围的人,大家见他如此客气,也都回赠给他一些吃的,车厢里刚才生离死别的凝重气氛逐渐舒缓,不管熟悉还是陌生,所有人都开始聊天。
韩世宇刚长舒一口气,麻烦出现了,列车的广播里传来不好的消息:大家按照座位坐好,拿出证件,我们要例行检查。
韩世宇立马起身,想去厕所避过风头,但列车员早就把厕所门锁上了,他又折返回小兄弟那里,对大家说:“我不是这趟车的知青,但是很想跟大伙儿一块去东北,要是被查票的发现了,估计要被赶下车。”
小兄弟先是吃了一惊,然后显示出与他的面相不相称的老练,他建议说:“你躲到桌子下面,我用桌布把你盖着。”
周围的知青也帮忙:“我们把行李堆到桌子周围,让列车员无处下脚,没法检查。”
过了一会儿,列车员过来,翻看了最外面两个人的证件,瞧见地面上全是行李,面露不悦,放弃了检查,径直走到下个座位。
小兄弟凑到桌下说:“好了,没事了。”韩世宇钻出桌子,向大家点头致意:“谢谢,多亏了各位。”
这一路上,他跟小兄弟聊得很开心,但是他们的缘分止于车上的两天两夜,到了齐齐哈尔,人家都被分配好的公社接走了,韩世宇这样的“野人”只能找负责接知青的人说明情况,好在人家很热情:“你这样的知青是这个。”对方伸出了大拇指,“有志于边疆的建设,我们不会让你白来一趟的。户口和身份,你不用操心,我们跟你的老家联系。”
就这样,韩世宇插队落户到了东北的农场里。因为他是主动要求来东北的,所以不管环境有多艰苦,劳动有多劳累,他都没有怨言,相反,性格乐天的他还善于苦中作乐。
韩世宇脑子活,吃得不够好,他就积极从环境中寻找资源。
当时他被分配的任务是放牛,一开始很不乐意,毕竟自己大小伙子,能干重活儿,放牛都是小孩子干的。有老乡教育他:“你可别说傻话,牛在农村是金贵东西,老话说农活‘一半靠天,一半靠牛’,牛放不好,地也耕不好。”
无奈之下,韩世宇成了专职牛倌,在远离生产队的草地开始了放牧生活。
牛倌有个屋子,是用松木、玉米杆和河泥搭起来的,又简陋又狭小,好在屋里有个土炉子,既能做饭,也能取暖。
在大草地上,牛很安逸,韩世宇却十分无聊,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地,除了一条河,什么都没有。他就每天在河边转悠,发现河水特别清澈,跟自来水差不多,而且河里有数不清的鱼和小龙虾。
现在说起小龙虾,大江南北随处可见,从小排档到大饭店,不论爆炒还是火锅,小龙虾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材,可在五十多年前,没有多少人见过小龙虾,更别提吃了。
韩世宇对这种小生物比较好奇,没事就在河边蹲着看,这些小龙虾群体行动,平时趴在水底,看上去不太敏捷,但只要伸手入水,它们立刻四散而逃,速度极快。
天天看着水里的河鲜,就是吃不上,韩世宇十分懊恼。过了几天,附近有个老乡路过,韩世宇认识他,就请教一二:“这河里的虾,怎么这么灵活啊,能不能抓到?”
老乡抽着烟袋,笑着说:“这河里的虾叫蝲蛄,是咱们中国产的,还有一种颜色更红,是日本人当年带来的。抓日本虾,用网就行,抓蝲蛄,要用土法子。”
“这里面有这么多学问啊,抓蝲蛄的土法子是什么?”韩世宇问。
老乡手指着河边说:“草丛里扒拉个青蛙,皮剥了,用绳子拴住放进水里,蝲蛄要吃肉,就会抓住不放。你看爬满了,把绳子拉出来,就成了。”
韩世宇惊喜道:“这么简单啊!”
老乡点点头:“不过你要记住,青蛙拽出水的时候,一定要快,要不然蝲蛄会跑的。”
韩世宇按照老乡说的方法,果然抓了不少龙虾,后来他搞“规模化生产”,沿着河岸放了一排青蛙,一次就能抓一天吃的蝲蛄。
过了一个星期,几个知青来给韩世宇送米和菜,韩世宇故作神秘地说:“你们帮我去放牛,中午给你们做以前没吃过的东西。”
“你可不许骗人!”几个知青半信半疑地放牛去了。
韩世宇把早上提前钓好的一桶龙虾拿出来,开始精心料理。当时人们吃饭比较朴素,没有现在丰富的调味品,连酱油、味精和糖都没有,只有盐,还是那种很大颗粒的粗盐。
好在韩世宇的父亲是个吃家,比较讲究食物的烹调,韩世宇也跟着学了几手,现在刚好派上用场。
他先把囫囵的虾倒进锅里,用开水焯一遍,去掉土腥气,然后倒出废水,重新加清水煮,再往锅里加一点平时不舍得吃的猪油,看到水滚了,又加入大蒜和辣椒。
闻到香味出来,撒一把咸菜,确定可以出锅了,加盐,撒上蒜苗。
一盆紫红色的龙虾,配上绿色的蒜苗,蛋白质的诱人香气不断外溢,几个知青还没进门,就兴奋地喊:“好香啊,韩世宇藏了什么好东西!”
大家坐在土炕上,韩世宇端上一大盆小龙虾,识货的知青大喊:“这是蝲蛄啊!”
“对,就是蝲蛄。”韩世宇抓起一只,嗦嗦味道,然后掰开虾壳吃肉,其他人也不客气,纷纷上手。一大盆蝲蛄,很快就见了底,大家吃了一嘴,相视而笑。
“韩世宇可以啊,让你发现了这好东西。”
“大家还说你一个人放牛跟流放差不多,没想到有蝲蛄吃,要不你回生产队,我替你放牛?”
“一言为定,不准反悔!”韩世宇拉住对方的手,坚定地说。
几个人哈哈大笑,往后的日子,其他知青都争着给韩世宇送米和菜,大家知道,去放牛小屋就有蝲蛄吃,谁能抵住美食的诱惑呢?
五十年后,走在灯红酒绿的大街上,夜市、饭馆、酒店,到处都有小龙虾的身影,韩世宇觉得很有意思,当年为形势所迫,不得已搞得野味,如今却成了百姓们爱不释手的食物,社会的发展,真是出人意料啊!
不过,韩世宇也有遗憾,如今环境大不如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蝲蛄几乎绝迹,而耐污水的小龙虾大行其道,他想再尝一口大草地里鲜蝲蛄的愿望,恐怕无法实现了……
1.《记者倪好 知青回忆“钓蝲蛄”:几乎绝迹的中国土龙虾,只能用青蛙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记者倪好 知青回忆“钓蝲蛄”:几乎绝迹的中国土龙虾,只能用青蛙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