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民国

关于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我想说从前车马很慢?看民国人是可以怎样出行?

人们常说人生在世,衣食住行做四件事。从古至今,交通旅行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从古代到近代,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中国人,百年来受制于山川的阻 隔和人力畜力所限,离家远行是颇为辛苦的事。除了靠走之外 ,交通工具少的可怜,基本就是车 、船 、轿这些,长途远行耗费时日与路途艰难令人望而生畏,大诗人李白就曾经为出行而哀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自古即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也是受制于交通条件的限制。

19世纪中叶开埠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电车、汽车甚至飞机都相继出现,人们能够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多了,至民国时期蔚然大观,且看民国可以怎样出行的?

民国时期交通工具的发展变迁

中国在清中叶以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交通依靠人力、畜力、水运等自然力。19世纪中叶开埠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中国的交通近代化也由此起步,至民国时期蔚然大观。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等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衰落。

在通商以后直至19世纪末,一般城市里仍然沿用轿子、轿车传统的代步工具。但轿子需两个人力,轿资稍贵。轿车需要马匹、车夫,更不是普通家庭的配置。传统交通工具靠人力、畜力等自然力,效能自然低下。

  1. 人力车流行。人力车是日本人在1869年创制的,是一种人力拉行的双轮轻便小车。1871年上海最早引进了人力车。有资料记载:

"同治十年 (1871年)间,始有英人某购得双轮车数十乘,在租界中载客,以一人前曳之而行,故又称'腕车'。或谓 …… 由日本人创制,故俗呼为'东洋车'。"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内陆城市开始市政建设,修筑马路,人力车在各地城市相继普及。1913年上海租界规定公共人力车必须漆成黄色,所以后来黄包车一词反而较为常用。人力车以其轻便、快捷、价廉等优势,逐渐取代了轿子和小车,成为最普通的大众化代步工具。

2. 自行车的引入。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首先成为宫廷贵族们的玩具,末代皇帝溥仪溥仪早年的照片中,就有一张他骑自行车的照片,为了能够方便的骑自行车,溥仪还下令锯掉紫禁城里碍事的门槛,想想也真够任性的,谁叫人家是皇帝呢。

民间称它为"洋马儿",,能代替马的机器。 起初自行车量少价贵 ,只是外国人、买办商贾、纨绔子弟骑用,很难普及。进入20世纪后,自行车在各地开始流行。到民国以后,自行车不仅在大城市普及,而且也在中小城市以及一些农村地区日渐普及。一些需来往于城市与附近乡镇间的学生、商贾及公务人员,也可以一日之间往返,因而成为沟通城乡的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二、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的更新

依靠人力的交通工具效能低下,各类由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1. 汽车的出现。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由内燃发动机驱动的汽车。1902年一位外国医生把汽车带到了上海,人们最初视之为怪物。汽车时速远比马车、人力车等快捷舒适,但由于售价昂贵,使用者非富即贵。民国以后各地城市道路日渐改善,汽车也开始在大城市里有所增多。以北京为例,1920年初有记此情形道:

"北京近年来,虽文化未进步,而奢侈则日起有功。……昔者汽车、马车尚如晨星,今则月入三、五百元之人物,无一不有汽车。"

需要注意的是,但购置汽车的仍然只是少数有钱的富贵阶层。后来一些城市开始发展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就出现了公共汽车。

2.有轨电车发展。以机械电力为动力,辅以铁轨的有轨电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最早是天津,1906年比利时商人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建成环城有轨电车,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电车载客量大、价钱更为低廉,电车票价头等车厢铜元4枚,二等车厢全程铜元2枚。半程仅需1枚,比当时人力车一里路需8枚铜元的车资要低得多,因而成为更大众化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海 1907年创行电车,建成以后,每日载客3万 多人次,1911年乘客数量总计2800万人次。到1921年,增加到1亿多人次。民国以后 ,其他一些大城市也很快开始兴办电车,如武汉 在 1917年有绅商 申请招 股创办 电车公司。北京于1924年也开通电车,各主要街道都铺设了线路,电车与公共汽车,一起成为民国时期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工具。

3.铁路火车的出现与发展。

  • 清末铁路火车的艰难历程。

1825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路火车。 1876年,上海英商修筑了一条自上海租界到江湾码头的铁路,这是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火车。但由于这段铁 路的修筑并未获上海地方官的允许 ,开行不久又发生轧死行人事件及筑路占地引起与百姓的纠纷,清廷遂令将此段铁路买回拆毁扔到大海里,这段铁路火车仅运行了一年多时间便告终止。1881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建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1895年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的热潮,陆续修建多条铁路,火车的陆续开行,使人们开始享用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陆路长途交通工具。

至1911年时,中国已经拥有了9900多公里的铁路。清朝的灭亡与铁路也有很大关系,由于清末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导致了保路运动,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清王朝彻底灭亡。

  • 民国时期铁路线路的拓展。民国期间的铁路计划,最著名的莫过于孙中山提出的修筑10万英里铁路的实业计划。不过这个实业计划虽然十分宏伟,但是完全不切实际,也没有实施的条件,最终由于战乱,彻底沦为了纸上谈兵。

民国期间,虽然战乱频繁,但是铁路修建一直在艰难进行。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铁路总里程为21810公里,减去清政府修筑的9900多公里,民国38年间一共修筑的铁路为一万一千多公里。比较有名的有京绥铁路、陇海铁路、同蒲铁路(阎锡山修筑的著名的窄轨铁路)、粤汉铁路、滇缅铁路,湘黔铁路等等,共同构成了民国的铁路网。

唐胥铁路通车

4.轮船通行。

鸦片战争后西方机器轮船在沿海、沿江往来无禁,畅通无阻。1873年,李鸿章创办了第一个洋务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二、三十年后,轮船便迅速发展成为连通南北广大地区远途交通的主要交通工具,许多内地人长途远行,也往往绕行港口城市,以借助轮船之利。民国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轮船航运网,带动了沿线地方的流动与发展。

长江上的轮船

5.飞机的出现。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人类实现了上天的梦想。1920年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至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民国时期。1935年,中国内地有两大航空公司,一是中国航空公司,一是欧亚航空公司。当时机票价格昂贵, 当时机票价格昂贵,放到今天,绝对得是TOP前100的顶级富豪消费的起的,普通老百姓想都不要想了。按照中国航空公司的定价,从北京飞天津机票要卖180块大洋,从天津飞青岛的单程机票要460块大洋。如果直接购买从北京到上海的机票要2000块大洋。按照1930年北京的粮食价格,一块大洋合人民币12O元。按此计算,北京飞天津要 2万多,从北京飞上海要20多万块钱,以至于民国才子徐志摩需要经常搭乘安全无保障的邮政飞机,最后因此令人丧命,令人无比惋惜。

总体而言,交通工具的变化为长距离、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物资运输提供了实用、方便、快捷的选择,也使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

全息史观下交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新史学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全息史观,就是是借鉴全息理论于史学研究而得出的一种方法论。全息史观强调对会历史的研究 ,既要注重"元"(微观个体 ),也要重视"体"(宏观整体 ),更要"体""元"之间的各种全息联系及关系 ;主旨在于全面、立体地而非片段、平面地研究"整体历史"。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在"一发"与"全身"互动中"再现过去"。全息史观是一种新史学方法的探索。

1、 全息史观下交通发展的特征

中国近代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年代,席卷而来的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碰撞,在东西方的冲突和融合下交通工具呈现出共谐(人力、畜力、自然力与机械动力多元共存兼容并蓄)与异趋(最终转型变异为近代交通体系由东部到西部,由城市到乡村革命)。这样就形成了多重结构体系并存并在整个的演进中共同起作用全息发展的局面 。

2、 民国时期交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交通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社会经济格局,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 交通与区域近代化、城市化。近代交通业,尤其是铁路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区域经济格局,促进了铁路沿线新城市的崛起,像民国时期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的崛起。

正太铁路,石家庄崛起

  • 改变传统城乡经济格局。促进了农副土特产品的商品化,使乡民增收,成为农村的"输血管";交通改变了商品流通的时间、空间结构,使传统乡村的近代转型有了一个崭新起点。
  • 新式交通具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新旧交通工具的交替对人们认识并接受近代科技起到了一定的启蒙和先导作用。
  • 近代交通与旅游、文卫事业近代交通业的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杭州首条公共汽车线路就是从湖滨至灵隐,沿西湖而设,可见杭城公共交通的发展与都市旅游业密切相关。民国时期,杭州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完善,人力车的便捷、公共汽车的快速廉价、小包车的强时效性成为推动杭州城市旅游功能提升的重要力量。

民国杭州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交通的发展,使得空间距离缩短,在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面是居功至伟的。

民国交通的发展变迁是诸多合力作用的结果,在交通近代化过程中,西方列强、政府、社会、扮演着不尽相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对民国交通的发展的关注进而透视民国时期近代化的社会变迁,需要新的方法来支撑和实现—这就是其立足于"全息结构学"上倡导的"全息史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于此,我们无论是"从现在出发来理解过去",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理解现在",都是极其必要的,或许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1.《关于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我想说从前车马很慢?看民国人是可以怎样出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我想说从前车马很慢?看民国人是可以怎样出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3886.html

上一篇

关于1942民国鱼我想说一份民国档案引发的海峡两岸情

下一篇

民国抗战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个时代的缩影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干货看这篇!短短三十八年59场特大瘟疫,民国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干货看这篇!短短三十八年59场特大瘟疫,民国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干货看这篇!短短三十八年59场特大瘟疫,民国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干货看这篇!短短三十八年59场特大瘟疫,民国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短短三十八年59场特大瘟疫,民国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短短三十八年59场特大瘟疫,民国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短短三十八年59场特大瘟疫,民国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短短三十八年59场特大瘟疫,民国瘟疫到底有多恐怖?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干货看这篇!民国三十八年汉中大洪灾,这段历史有人知道吗?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干货看这篇!民国三十八年汉中大洪灾,这段历史有人知道吗?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相关介绍,民国三十八年(1949)秋,40多天的烟雨,中韩各县的程度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洪水,汉江两岸的平原“几乎全部被淹没”,农田崩塌,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惨景不堪言。 1949年8月初至9月中旬,在40多天的阴...

关于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我想说民国三十八年汉中大洪灾,这段历史有人知道吗?

关于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我想说民国三十八年汉中大洪灾,这段历史有人知道吗?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相关介绍,民国三十八年(1949)秋,40多天的烟雨,中韩各县的程度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洪水,汉江两岸的平原“几乎全部被淹没”,农田崩塌,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惨景不堪言。 1949年8月初至9月中旬,在40多天的阴...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看这里!民国知名女作家,难逃七年之痒,守寡38年,晚年:我对不起他

  •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看这里!民国知名女作家,难逃七年之痒,守寡38年,晚年:我对不起他
  •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看这里!民国知名女作家,难逃七年之痒,守寡38年,晚年:我对不起他
  • 38年的民国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看这里!民国知名女作家,难逃七年之痒,守寡38年,晚年:我对不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