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虫谷》今晚结束了。这出戏真好看。公平地说,近70%的人恢复了天下霸唱《鬼吹灯》中那个奇异的世界。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无论是书中还是剧中那个诡异的“云南虫谷”,其实在现实世界中是有真实原型的,事实上《鬼吹灯》中出现的大墓基本都有其对应的现实原型。
云南虫谷
比如“精绝古城”对应的是新疆民丰县精绝遗址,“昆仑神宫”对应的则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这些都是中国考古史上震古烁今的伟大发现。
而云南虫谷,正是讲的考古学家们公认的残酷之地:1956年横空出世的云南晋宁古滇王大墓群,而人祭、吊人俑这些诡异物事,也在滇王墓出土之物中有着极为明显的体现。
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光里,“古滇国”这个神秘国家一直是个谜。
原因倒也简单,中国历代以来的各类史籍上,有关滇国的记载几乎是完全空白的。三星堆所揭示的“古蜀国”至少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古书中还有些相关记载。
但有关“古滇国”的记录,前前后后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简单提过一嘴,此后各古籍上有关滇国的信息,几乎都是从司马迁的记载中引述的,除此之外,后面就再也没人提过“滇国”二字。
司马迁绘像
时间一晃到了新中国成立,由于相隔时间太过久远,此时连滇国究竟是否存在过都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转机,发生在建国后的50年代初期。
1953年,根据中央文管部门指示,云南开始筹备成立“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以承担云南省境内的文物考古工作。
第一批工作队队员到岗后,很快便有一件颇为奇特的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当时同样处于筹备工作中的云南省博物馆,竟然在短短时间内收到了27件年代相同、风格一致,但又与中原文明极不类似的文物。
队员们敏锐地觉察到,这很可能是同一个地方流出的物品。由此队员们四下打听,想要搞清楚这批文物的来历。
当时引起工作队注意的关键性文物之一——蛙形矛
当时老百姓的觉悟都很高,一见省文物队来问询,很快便透露了文物的来源——在晋宁县石寨山的地里挖出来的。
于是队员们跟着一位亲自挖出铜器的当地农民来到了石寨山。
这石寨山并不高,通高仅33米,从外表看完全就是一个普通的小丘陵。老农带着队员们一块儿上了山,只见其挖出的大坑还在,直径大约五六米左右,据老农所言,当时他在这里面发现了好几件铜器。
队员们随即对这座小山丘进行了考察。
考察结果显示,此处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远古封土堆,只是历经的年代久远,外表已变得和普通山丘别无二致。
队员们意识到他们很可能有了重大发现,由此迅速赶回单位报告了相关情况,然后经上级批准,同意对此处展开一次试掘,看看到底能不能挖出点东西来。
谁知这一发掘,考古队才知整座山上都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古墓,其规模之宏大,出土器物之丰富,举世罕见。
石寨山古滇国墓群发掘照片
从1955年开始,至1996年结束,石寨山古墓群的发掘工作整整持续了40年之久,前后历经5次大型发掘,清理战国时期至汉代的古墓共计86座,至此中国考古界才彻底弄清了这个规模巨大的古墓群的真相。
发掘工作的重要转折点,是1956年滇王大墓的出土。
这座墓编号为6号墓,墓周围随葬金银铜器物数不胜数,但其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却是一枚出土的纯金之印,因为此印直接证明了石寨山墓群的归属,也彻底解开了历史上的“古滇国之谜”。
这枚出土的“滇王之印”,其实大有来头,它绝非一般文物,而是真正在中国史书上出现过的、有名有姓的传奇之物。
要知道能在史籍中留下名字的宝物都不是普通宝贝,似传国玉玺、兰亭集序、清明上河图这些上过史书的无一不是重宝,“滇王之印”虽比不得上述珍品,但它也在史书上留下了一笔。
滇王之印
前文曾讲过历代史籍中,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简单提过一嘴古滇国,实际上司马迁记载的内容,主要就是和这枚纯金的“滇王之印”有关。
《史记·西南夷列传》: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这段话大意是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四川兵马进入云南,滇国投降,汉武帝御赐“滇王之印”,由此云南之地纳入汉王朝的统一治理。
所以这枚“滇王之印”的发现实属意义重大,而且也证明了历史上云南地区确实曾存在过一个古滇国。
毫无疑问,《鬼吹灯》之“云南虫谷”一部,便是取材于这段史实,而其中所描写的活人祭祀、吊人俑等诡异物事,其设定基础也是来自石寨山滇王古墓群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
下面两图为石寨山滇王墓群出土的青铜矛器型图。注意我用红框框出的那2柄。
图源:《云南青铜矛》,考古学报,1995
图源:《云南青铜矛》,考古学报,1995
通过图上不难发现,这2柄青铜矛造型极为奇特,其矛身两侧分别吊着两个小人,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某种装饰品更合适。
那么它们的真正实物是怎样的呢?
看下图。
下面这张,是吊着的小人局部放大后的高清图,写实程度相当高,可以说完全还原了古滇王时期吊人俑的具体形态。
青铜矛吊人俑特写
云南虫谷剧照
所以“云南虫谷”中出现的“人俑”,正是鬼吹灯作者对古滇国吊人俑的艺术再加工,虽然他在书中加入了“蛊虫注入人体”这一玄幻因子,但其基本创作基础还是来源于古滇国时期吊人俑这种落后的、残酷的习俗。
除吊人俑外,“云南虫谷”中无处不在的“人祭”情节也充分借鉴了古滇国时期的祭祀风俗。
事实上在“云南虫谷”的内容里,处处充满了献王使用活人祭祀的痕迹,例如大祭司、痋人、死漂等环节都与人祭相关,而现实考古中出土的证据证明,人祭也确实是古滇国时期最重要的习俗,也是滇国最典型的标志之一。
以下是石寨山古滇国墓群出土的最著名青铜器之一,真正的国宝,名列《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古滇国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
此物标准全名唤作“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别看它构型很复杂,密密麻麻到处都是青铜小人,但实际上它的作用很简单,就是个存钱罐,是滇王和贵族们用来存放海贝和珍宝的宝箱。
贮贝器上的青铜小人共计有52人,描绘的是古滇国时期用人祭祀时的场面。
贮贝器祭祀场面近距离特写
上图为整个祭祀场面的核心特写,右侧是一赤裸男子被绑在牌子上,此为被祭祀之人,除他之外,地面上还有2人也被绑着,等待祭祀。
左侧则立着一个铜柱,柱子上盘着两条巨蟒,图上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来。
然后一群妇女坐成4排,围观被祭场面,除她们之外,还有执行祭祀的大祭司、刀斧手等人。
从这个场面的细致程度来看,古滇国的祭祀文化极其发达,其使用人祭几乎已达到一种标准化的流程,人祭,正是古滇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古滇国为何会存在有这么残酷的习俗呢?
答案:2000多年前的古滇国仍处于奴隶制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即是如此,想要进步也进步不起来。
所以看到这里,各位也就知道天下霸唱为何在“云南虫谷”一章中设置那么多诡异恐怖的人祭情节了,因为历史上古滇国的习俗便是如此,出土文物早已证明了一切。
云南虫谷
到了今时今日,考古学家对古滇国的认识和研究已经颇为深入。
根据云南境内各处出土的证据来看,滇国出现的时间约在战国时期,一直至汉武帝时代由汉朝统一,武帝之后,再无滇国,其存世时间约170年左右。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出现过“云南献王”,此人当是《鬼吹灯》小说中虚构出来的,其人物原型很可能就是滇王,毕竟滇王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鬼吹灯》一书中出现的古墓以及重要人物几乎都有其历史原型存在,其中不少情节和设置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然后作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展现出一个神秘瑰丽的奇幻鬼吹灯世界。
鎏金四人舞俑铜扣饰,此物是比较写实的,可以从中看出古滇国时期人们的一些装束
但话又说回来,《鬼吹灯》毕竟只是一本小说,大部分内容是虚构的,它本身与信史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点还是要区分清楚的。
事实上有时候正史的精彩程度并不亚于小说,毕竟真实,才是最动人心魄的力量。
文/梦醒锦官城
1.《1995年汉朝古墓看这里!云南虫谷是否有原型?1955滇王墓横空出世,人祭、吊人俑并非杜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95年汉朝古墓看这里!云南虫谷是否有原型?1955滇王墓横空出世,人祭、吊人俑并非杜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