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被称为太行八戒的第五集,秦始皇古驿道穿过马路,这里一直是贯穿阵地的重要公路大通道。
而两千年后,307国道在穿越太行山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由于惊人的默契,竟与之重合在一起。
从太行古径到G307,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条历史大通道一直担负着国家重要的国防、经济、邮政等重要的战略作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这里形成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厚重的人文景观。
亮子岭 千年交通变迁史
车出石家庄,沿着307国道西行约23公里来到头泉村,沿着一条若隐若现的石砌古道穿过石太客运专线大桥伸向山顶一座残破的古阁——亮子岭到了。一路沿着古道的痕迹走着,切身感受到了千年古道的历史韵味。
顺着古道来到山顶,抬头就见古阁拱门额部嵌一石匾,上书“陉山界地”四字,进入此门,即到达千里太行山中。古阁上部的庙宇早已倒塌败落,一棵郁郁葱葱的唐槐下,由几片石片堆起的小龛中供奉着关帝牌位。
穿过关帝阁即到达亮子岭山顶,沿着或隐或现的石砌路西行约百余米,便是西门文昌阁。古驿道穿拱门而过,东西两门之间的街道两旁散落着十余家青石院落,大多为前店后居结构,透过整齐光亮的驿道和古朴的石屋店铺,仍可想象到当年西入井陉的第一处繁华“商业街”的盛况,只是近些年来因为交通不便,绝大多数村民陆续搬迁到下安村中。行走在古村里,路边千年唐槐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寂静得仿佛掉一根针都能听到。
亮子岭古驿道东起鹿泉市郄庄西南,西至下安村东侧,全长约3公里,它是冀晋通衢要道一段,也是西入太行第一条石砌驿道,顺着古道断断续续还可以见到青石墁地的原貌。拨开路上的荒草,车辙历历,路面青石上不时会有些小碗状的石坑,是当年牲口铁蹄蹬出的蹄印。
下了坡便进入了下安古村,村中最热闹当数古道边的福泉寺了。福泉古寺地处古道旁边,坐北向南,背依寺垴坡,前临古泉水井一眼,清彻的泉水终年长流不息,汇成一条涓涓小溪,成为村里妇女孩童喜欢聚集的地方。最惬意的当数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们,他们三三两两聚焦在树荫下,评古论今,任时光在他们身边慢慢滑过。
东天门 千古秦皇空遗恨
离了下安古村,继续顺着307国道向西行约7公里,就看见路边了高高耸立的秦皇古驿道景区指路牌,于是沿着路牌所指向南折进上安电厂,行约一公里就来到了白皮关景区。此时恰逢东天门的庙会,无数致贺的条幅挂满了关头,为萧条荒僻的关口增添了许多生气。
驱车入关,就见一条宽约四米的的甬道全用整齐的青石路铺设,若隐若现蜿蜒于白石岭山坡的土塬之中。上了坡没走几步路就来到一处半山腰间的开阔小院,路旁竖立一碑,上书“白石岭”。目前这间屋子作为景区的“井陉古驿陈列室”,里边陈列了一些古驿道、邮路的实物及文史资料。这样的古代驿所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不可多得的,据专家学者考证,此处的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1811年),“立鄙守路”石屋与秦皇古道相比那是太年轻了,但它却是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已被中国古代邮政史专家视为“活化石”。
出了“立鄙守路”驿站,转向右手不远就是一处留存于青石路基上长约50余米的古道,两条深深的车辙刻于高低起伏的路基上,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路轨道一样,蜿蜒而上,消失在远处的白杨树林之中,旁边一处凸起于路基的平台,据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秦皇歇灵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病死邢台沙丘宫,胡亥、赵高、李斯绕道北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走的就是这段唯一通道。当灵车队伍经过井陉白皮关,秦皇灵车在此停驻歇息。这位千古一帝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里会是他的冥冥西归路,在此之前,他创造了空前伟业,在此之后,随他同行的3个阴谋家发动“沙丘政变”结束了短暂而绚烂的大秦帝国。
据联合国世界遗产调查员亨利·克利尔考证,这条驿道比罗马古道还要早100多年。此处驿道宽2.85米,古道上的车辙印内径1.05米,外径1.35米,而秦朝时“车同轨”规定是六尺,相当于现同在 的1.1米,二者不谋而合。这条秦皇古道经虽经历朝历代不同程度的修筑,但作为燕晋古驿道,“西域之纳贡京师者,相属于道,而燕赵秦晋之客之东西行者,亦络绎不绝久矣”,基本都是在原秦驰道的基础上构筑延续的,现在的307国道井陉段基本上也都是沿秦驰道的线路而建设的,可见这条两千年前筑就的古道是相当科学合理的。值得庆幸的是近代正太铁路及307国道的修筑避开井陉驰道的险要之处改线,才使这段古道得以完整留存至今,才给我们珍存一段回味历史的真实记忆。
顺着陡峭的巨石铺设的古道继续向上走约200米就看到一座建于青石基上的东阁。东阁坐落在白石岭山脊马鞍处的一块整体青石石基上,凿岭石为基,基石上券洞,洞顶建楼阁,门洞内两条深约20余厘米的车辙印穿过门洞而西。此基洞建于先秦,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了,原楼阁早年已毁于战乱,现存楼阁为康熙13年所修。
漫步于东天门,亲身面对这些年代悠久、前所未见的历史遗迹,仿佛置身于秦时“车同轨”时车马队伍中凭轼结辙,好象看见当时“车马络绎,驾车奔走,不绝于道”的情景。
天长古镇慢生活
从东天门出来沿着307国道西行24公里,一座依山傍水的古城映入眼帘,这就是千年古宋城——天长镇。天长镇自宋熙宁八年(1075年)至公元1958年,一直为历代井陉县治之所。古城形如簸箕倚立,绵河潆于前,北岭居于后,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一座古石桥横跨绵河之上,将307国道与这座古城紧紧连接在一起。
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连拱式石桥,1929年孙中山视察山西时曾在当时的井陉车站停车接见井陉地方官员和当地知名士绅,故取名“逸仙桥”。桥面两侧建有高三尺的青石栏板和镌刻着各种动物造型的石雕望柱。透过这些经过岁月雕琢蚀痕斑驳的石雕作品仍能看出康熙盛世的精美遗韵。
过了大石桥,天长古城就近在眼前了。天长古城依山就势而建,地势北高南低、背依北岭,东、西、南建三座城门,形如簸箕,俗称“簸箕城”。南临绵河的南门瓮城是天长古城的正门——会源门,也是三座城门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瓮城平面突出于城墙呈半圆形,箭楼为单层阁式建筑,进得城门便发现这是一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瓮城,站在瓮城内环顾四周城墙高耸入云,假如敌人攻破城门进入瓮城,城墙上守军枪炮齐鸣,万箭齐发,敌军定无逃出之路。
进入东聚门,一条宽敞笔直的大街展现在面前,仿佛踏入世外桃园。街道两旁或者是高墙林立、青砖灰瓦的明清四合院,或者是宽门敞窗、前店后院仍在经营的旧式店铺,这些别具特色的院落再配以拙朴大方的飞檐斗拱和精美绝伦的砖石木雕,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曾是千年古驿道经过之地,也是商贾云集之地,解放后井陉县城的新迁让这座千年古宋城避开了现代造城运动的浩劫,才使得这座古城保持了原始的历史风貌,这里的市民得以继续悠闲地享受着令人羡慕的慢生活。漫步其间,时光仿佛在此停止了脚步,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临街宽敞的木门店铺随处可见,不经意间,哪里就闪出一片斑驳陆离、精致秀美的砖雕,以不加修饰的古朴,惊艳你的眼睛。
绵河水磨这项古老的产业到底还能延存多久?但愿这项人类文明的珍贵记忆不要只存在于博物馆和书籍之中,这首古老的歌谣能永远传唱下去……
雄关险隘 古今通汇固关城
沿着307国道一路西行,穿过旧关隧道,就进入山西地界,一路上关于固关的指示牌及旅游标志明显多了起来,转眼间就一架巨大的石砌长城越过头顶,赫然在目——固关到了。
固关地处太行山中段,是晋、陕、蒙三省区的通京天然关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与相邻的娘子关构成“京畿藩屏”,被誉为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固关城起初建于娘子关镇旧关村,称作“故关”,嘉靖年间嫌“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不足”,便西迁十里重筑新城,谓之“新关”。而今,一条太旧高速公路在关城北侧横穿而过,一座横跨高速公路的跨线桥飞架其上,为晋冀东大门增添了新的风景,秦皇古驿道、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与古老的长城在此首次握手,两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无数将士在此枕戈达旦,宿边守疆,演绎了无数金戈铁马!
车停长城脚下,顺着古驿道推开固关厚重的城门入关,两侧是高近20米的石砌城墙,迎面一条长约百米的弧形瓮城,如同一弯晓月静卧城间,人行其间,举目四望,如行天井,更感到固关城池的险固。翁城,又称“壅城”,即古关隘城门外的月城,其城视地形而为之,或方或圆,高厚与城等同,沿着大门旁边的楼梯拾级固关城楼,登顶长城,举目四望,关城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翠, 峭壁悬崖,林木蓊郁,关城南北两侧的长城,如苍鹰展翅高飞。
据当地村民讲,新关村现在的村民几乎都是当年守关人的后代。嘉靖二十四年,御封四皇叔镇守固关,赴广阳〈今平定〉上任后招兵买马,并向皇帝讨旨许以随军带眷,生下男孩即可到衙门报丁充军,从小吃皇粮。于是,固关长城的脚下就有了这个新关村,守护固关长城的将士们,便将他们的生命和血脉,永久地浸润在这固关城墙之中,他们的魂魄就流淌在这个小山村的沟沟坎坎之中。
静静仰望它那虎踞龙盘的雄姿,山坡上仿佛还游荡着守卫长城英勇捐躯那不朽的灵魂,远古将士们的弓矛箭铳仿佛响彻耳骨,长城上的烽火狼烟也好像余烟未散……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在此可以告慰祖先前烈,经过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如今我们国富民强,307国道既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联结。
作者:逐影
1.《穿越太行,沿307国道,重走两千年前的秦朝古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穿越太行,沿307国道,重走两千年前的秦朝古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