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语言:此前英国人来到亚洲后,中国和缅甸的关系逐渐缓和。因为双方无法对抗强大的英国,逐渐走向收缩,无力应对外部关系。
本文介绍缅甸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尝试与清朝建立新的外交关系。1.道光和咸丰时期的清朝与缅甸关系
道咸时期,虽然清缅双方均受到西方列强的侵扰,但两国的宗藩关系并没有中断,反而呈现出某种规范化、制度化的色彩。其间,尽管发生了道光二年(1822),缅甸地方头目私自诱捕车里土司的事件,但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双方的宗藩关系,继续按照良性的方向发展。据史料载:
道光三年(1823)八月,“缅甸国王(孟既)遣使恭赍表文,呈进方物,情词出于至诚,所有该国王例贡,著准其呈进。”
道光四年正月二十六(1824、2、25),“缅甸国王孟既遣使表贡方物,赏赉筵宴如例。”
道光五年(1825),缅王孟既遣还被缅甸地方头目所诱捕的车里土司。
道光九年十二月初四(1829、12、29),云贵总督阮元奏:“缅甸国王孟既遣使表贺生擒逆裔张格尔,恭上皇太后徽号,照例宴赉。”
道光十四年正月二十四(1834、3、4),缅甸国王孟既遣使表进方物,赏赉如例。[57]
道光二十三年(1843)九月,“赏故缅甸国使臣孟腊糯牙他,银三百两”。十二月初三(1844、1、22),“缅甸国使聂缪那、牙瑞冻等四人于神武门外瞻觐。”
道光二十四年(1844)正月,继孟既而立的缅王孟坑“遣使呈贡方物,赏赉筵宴如例”。[60]
缅甸蒲甘王(1846-1853)在位期间,一直未向清廷朝贡。但缅甸曼同王(1853-1878)继位后,很快就向清王朝派遣使节。清王朝因“现在粤匪未尽歼除,该国贡使向由贵州、湖南、湖北取道进京,若令绕道行走,殊非所以示体恤。即着该督抚传旨,该使臣等此次无庸来京,仍优予犒赏,委员妥为护送,先行回国。贡物、象只即行赏收,一俟道路肃清,即由该督抚派员送京。其应行颁赏该国王及正副使臣等银物,仍由该衙门照办齐全,发交该省赍送出关,转交祗领。如此量为变通,既无虞跋涉之劳,益足示怀柔之意。”
综上可知,尽管历经中英鸦片战争和缅甸国内的宫廷政变,中缅当局都在努力维系着两国之间的宗藩关系。但随着中缅两国的国门洞开和西力大潮的不断高涨,两国各自的社会亦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即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洋务运动和缅甸的曼同王改革。
2.太平天国时期的清缅关系
太平天国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阶层开始认识了他们所处的内忧外患的困境,和“古今奇变”的世界大势。于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洋务运动也就悄然拉开了序幕。
但是,洋务运动拯救不了风烛残年的大清帝国,几乎同时发生的曼同王改革,也同样挽回不了缅甸的悲惨命运。
两次英缅战争的失败,和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让缅甸统治者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且也让他们看清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清王朝,并不能够成为缅甸的依靠。唯一的选择,只有学习西方,改革自救的一条道路。咸丰二年十一初七(1852、12、17),明顿王子与其胞弟加囊王子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蒲甘王的统治。咸丰三年二月(1853、3),明顿王子继位,是为曼同王(或称明顿王)。随之,曼同王与加囊王子开始了著名的曼同王改革。
可以说,从革新军队到创办近代工业,从废除采地和服役地制度到发展农业和贸易,从改良政治到发展文教,曼同王与加囊王子都积极的进行了最初的改革尝试。这些改革与清朝的洋务运动,无论是从内容还是遇到的问题,均有某种相似性。
3.清朝与缅甸现代化改革
首先,是对于西方的近代军事工业或者民用企业,存在着过度模仿的倾向,这种模仿虽然也是迫不得已,但是从根本上限制了缅甸与晚清王朝的改革效果。其次,因两国都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近代化改革,所以,其改革历程大都表现出极强的封建性,或者是对于封建体制的某种依恋。最后,由于过于依赖西方的技术支持,大量聘请西方专家。而这些所谓的专家或者技术人员并未起到所期望的作用。
但无论如何,近代中国与缅甸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都在日益融入近代世界,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变革,这种融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以英国为主的西方殖民势力压迫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了在此前后的中英缅三国关系。
十九世纪中前期,英国在华势力独占鳌头。但是,这种优势随着法、美、俄、德等国在华势力的不断增长,而面临一种无言的威胁。赵佳楹曾经写到:“英国当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占最优越的地位,它不愿其他国家单独发动侵略行动,而损害它的优越地位;同时,它也没有力量抛开其他各国而独吞中国。所以,它先于美国主张相互合作来维持满清政府的统治,使中国保持独立统一的外貌,以确保它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季南亦认为:“在对华贸易中,英国比一切对手稳占优势,因此只要有办法,它总不愿中国灭亡。”
在此种情况之下,英国不得不给予晚清政府某种鼓励,让其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对外抵抗能力。而这正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产生的重要的外因之一。
英国的这种思想同样体现在对缅甸的政策方面。可以说,也正是因为英国在某种程度上的支持,缅甸曼同王的改革才得以启动并持续下去。
当然,允许改革并不就意味着不再侵略。1867年,英国利用缅甸政府所面临的严重的内忧外患状况,迫使曼同王与之签订了《贸易、引渡逃犯和审判权条约》。缅甸学者评价此条约说:“对缅甸人来说,这只是一项给予而无所得的协定。为了保护上缅甸免遭沦陷而购买所需要的武器弹药和战船等军用品的权利,竟成为要经过英国人同意才能办到的事情,这就是缅甸人作了让步却见不到成效的一个例证。总之,这个协定虽然名义上称之为贸易协定,但是可以说,英国人通过协定很好地获得了政治利益。”
4.蓑翁说
在曼同王同英国进行最初接触的同时,缅甸方面亦与清王朝一度恢复了蒲甘王时期中止了的清缅朝贡关系。但因清廷在此前后的内忧外患,并无暇顾及与缅甸的关系,所以缅甸政府遂对清廷渐生失望。直到光绪元年(1875)八月,始见缅甸与清朝方面再次进行政治接触的记载。“光绪元年八月丁丑,缅甸国纳贡使臣直也驮纪们腊们甸沮阿素在神武门外瞻觐。”
由于对清缅宗藩关系的失望,和试图与英国建立和平相处愿望的落空,二者深刻的影响了缅甸曼同王朝的内外政策。结果,曼同王及其后继者锡袍王所尝试的联法外交,也可以被看作是缅甸亡国之前的最后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卷528,《属国三·缅甸》,中华书局1977年八月版,第14661页。
2.王昶《征缅纪闻》卷17,《永昌府文徵》,第17页。
3.昭梿:《缅甸归诚始末》,见《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页。
4.《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十)》,卷751,第263页。
5.(缅甸)貌都:《雍籍牙王朝考》,缅甸贡都出版社,1976年版,第170页。
6.《大清十朝圣训》卷284,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8册,第4684页。
7.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6月版,第137页。
8.师范:《滇系》,典故,第四册,光绪丁亥重刻本,第43-50页。
9.(英)戈·埃·哈威《缅甸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6月版,第481页。
10.(苏联)瓦·巴·科切托夫:《东南亚及远东各国近代现代史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8月版,第175页。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网易号:江南蓑翁
合作与转载,请联系:2697383062@qq.com。
1.《【丁亥清代】专题战与和之间:清朝与缅甸的关系(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丁亥清代】专题战与和之间:清朝与缅甸的关系(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