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年夜饭的时候,皇宫才会比较热闹,一般不举办宴会大家是不会聚在一起的。既然叫年夜饭,那么这顿饭是大年三十吃的,从中午十二点开始准备,到下午4点左右的时候才算是正式开始,当时桌子是金龙大宴桌。嫔妃和皇后都是有单独的桌子。而且上面会放上很多菜肴,先摆上来的都是凉菜和点心,也有各种珍馐美味。
那么这些菜肴的食材并不是珍贵的,其实也都是我们日常能见到的,只不过经过特殊的加工,才会摆上桌,看着会非常好看。乾隆时期,当时就记载会使用很多食材,猪、鸭、鸡、猪、鹿肉、羊肉,野鸡、猪肠、白面、白糖等,也是采用这些很普通的材料制成了美味,而且分量非常足。
从这些记录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皇帝是很少吃海鲜的,这些东西他们也不爱吃。溥仪继位的时候,年夜饭也是会年年举行,不过曾经有一年,康熙竟然取消了年夜饭。这是从康熙的起居注中得知的,当时正是除夕上午,他正在坐立不安,而且脸色凝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大臣就宽慰他说,这种事情时常会有,有的时候会有水灾和旱灾,不过皇上也不必过于忧虑。而且现在正值过年,皇上可以适当放松一下,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当时康熙并没有理会大臣的话。并且吩咐大臣,他要继续批阅奏折。当时康熙只是向太后行了礼,这一天就算结束了。
皇帝不能只顾自己贪图享受,既然作为一国之主,那么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1689年的时候,康熙就因为这样,取消了除夕年夜饭,他为灾民殚精竭虑,一直在思虑百姓生计问题。这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明白自己这个时候不应该享受,首要任务就是解决百姓的问题。
(康熙皇帝剧照)
但是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皇帝却被容妃深深吸引,让冷清冰凉的皇宫瞬间多了几分人情味。容妃可谓是所有男人都想要娶回家的贤妻良母,剧中的她知书达理、温柔贤良、沉着大气,正是这样的性格获得了康熙一生的宠爱。
一、容妃劝谏康熙导致康熙不满
尤其是在生下小女儿蓝齐之后更是地位上升,一直是以知心爱人的身份时刻陪伴在康熙的身边。可惜电视剧有的时候就是非常的“狗血”这样一位贤妻良母偏偏遇到了一个号称“天字第一”的渣男也是电视剧的主角康熙。
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这句话用来形容康熙后面对容妃的行为真的是再形容不过了。真的是老话说的帝王之家最是无情无义,容妃因为废除太子的事情,让原本对她宠爱有加的康熙感到十分难堪,因此康熙以连降容妃三级来表示他的不满。
孝庄太后还在世的时候,年轻的康熙遇到大事的时候就会去孝庄太后那里倾诉,一方面是因为康熙年轻遇事没有把握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孝庄太后的尊重。身边有了容妃之后,康熙有任何的烦心事都会去找容妃倾诉,这也是对容妃的信任和爱意。康熙在晚年的时候会经常回忆起容妃和自己还有小女儿蓝齐儿在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
每次想起这些往事的时候康熙都是会黯然泪下,其实容妃在整个后宫算是十分懂事的,从来不干预任何朝堂政事。实则容妃是一个十分有主见胆识的,当遇到康熙哪里做的不对的她都是直言相告。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康熙开始变得自大不再轻易听进去别人的意见,这个时候的容妃却还是一点没有变,一如既往的指出康熙做得不好的,康熙的心中自然就对容妃有很大的不满。
二、因太子一事产生隔阂
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康熙和容妃之前的感情是十分好的。两人因为一些事情感情也还是出现了一些裂痕。首先就是康熙为了自己的千秋大业,一意孤行的将最疼爱的小女儿蓝齐儿许配给葛尔丹远嫁漠西。
容妃想尽千方百计都没能挽回康熙的心意,再加上这关系到两国之前的和平,虽然容妃感到万般不舍但是她还是以大局为重,将自己的女儿出嫁到草原。
两人最终还是因为一件大事彻底决裂,康熙觉得太子实在是无能,想要彻底废除太子,但是容妃坚决反对废除太子。因为孝庄太后在临终之前千叮咛万嘱咐容妃一定要保护好太子,绝对不能让康熙废除太子。孝庄太后认为废除太子之后会引起朝野不安定,手足之间自相残杀,容妃也是十分认同。
(康熙和容妃)
但是容妃反对的态度让康熙勃然大怒,康熙一直认为容妃是一个温和善良,明事理的人,尽管自己在平日里和容妃会有一下小争执但是在他心里面觉得容妃是最懂自己的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是会支持。然后容妃一改昔日的谦和,在朝堂之上大声制止,这不仅扫了康熙的颜面也彻底触犯了康熙的底线。
最终康熙狠下心来惩罚容妃同时废除太子,就算是在最后一刻容妃拿出孝庄太后的懿旨也是无济于事,最终康熙把一生最宠爱的妃子从皇贵妃贬为最卑贱的女婢。
俗话说牙齿都还会有碰到舌头的时候,更别说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夫妻。但是康熙和容妃却不能像普通夫妻那样相处,康熙身处的地位让他不能向容妃低头,他要时刻维护皇家的脸面,就算是有错也不可能去承认。偏偏容妃也是不肯低头,一副抗争到底的态度,最终导致两人越走越远。
三、容妃被马桶砸死
容妃就算是遭到康熙最严厉的惩罚,但是康熙也还是没有让她去刷马桶。而大家看到的容妃刷马桶其实是一直对她怀恨在心的慧妃背地里搞的鬼,慧妃对容妃的嫉妒之心让她昏了脑袋,暗地里买通了宗人府的人,让容妃去做最累最脏的活刷马桶。
- 宜陵慈云寺
据说寺成多年没有名字,康熙三十八年(注:1699年)南巡时驻跸扬州高旻寺,时方丈陪驾皇帝,求皇帝赐名,康熙看风轻月高,云浮天际,略一思忖,说:“就取名慈云寺吧”。方丈顺杆爬梯,求赐墨宝,康熙本好书法,挥毫写下“敕赐慈云寺”,并盖上“康熙御笔之宝”篆字阳文印一方。
事情至此似乎也就结束了。但各位不知的是从古至今,为皇帝究竟给慈云寺赐了几个字,文人们一直在纠缠不清。
三字说——《康熙江都县志》《乾隆江都县志》
康熙在世时,李苏纂修的《康熙江都县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刊本卷之一第30页:
赐慈云寺三大字寺在宜陵镇
到乾隆朝时,五格修,黄湘纂的《乾隆江都县志》乾隆八年(1743)刊光绪七年重刊本第479页:
慈云寺在宜陵鎭,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御书赐慈云寺三字额
小结:无论哪种说法:赐“慈云寺三大字寺”或赐“慈云寺三字额”,归根结底是承认赐的是“三个字”,为慈云寺。
二字说——《江南通志》
乾隆本《江南通志》雍正七年(1729)署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奉诏重修《江南通志》,翰林院编修黄之隽等纂,九年(1731)十月于江宁开局,至乾隆元年(1736)十月两江总督赵宏恩任上始成,历时五年,次年刊刻,是为乾隆本,也是通行版,四库本即为此版,有称《乾隆江南通志》四库全书本、卷四十六、第2490页:
慈云寺在江都县东乡宜陵镇,康熙三十八年勅赐慈云二字额
有意思的是此本,把康熙御赐“敕赐慈云寺”变成了“勅赐慈云”,少了一个“寺”字。这究竟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当时的语言表达方式?
无字数说——《嘉庆扬州府志》和《民国续修江都县志》
等到了两淮巡盐御史阿史当阿修《嘉庆扬州府志》估计已经发现前人在这个问题各执一词,于是在阿史当阿修,姚文田纂《嘉庆扬州府志》清嘉庆十五年刊本中干脆如下表述:
01 年少有为
在康熙帝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已经去世了。可以说在他的童年没有了父母的陪伴,是他感到最为难过的事情。可是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学习刻苦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人。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这恐怕是他童年最大的遗憾。康熙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八岁就继承了皇位。
当他开始亲自处理朝廷的事情的时候,他已经14岁了。由于他自身的天赋,加上孝庄太后的引导,使他把清朝的政治带向了一个顶峰。在前面说过,康熙帝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我看来,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
朝野政权不乏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权利都是一个很诱人的东西,这种表现在古代很明显。由于当时政权结构的组织形式是人们有很多做官的机会。欲望是最可怕的事情,当时一个位高权重的官员鳌拜,他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心术不正。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康熙尚年幼,他心有不服。
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骄傲,觉得自己有能力往上走得更高。鳌拜是镶黄旗人,但清朝是一个满清王朝,满族的功臣居多。在很早的时候,政权已由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以满族出身的王室是绝对不可能让镶黄旗人当家作主的。所以康熙对鳌拜是很忌惮,又很抵制的。那么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干掉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