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主要在于福全个人的志向和身体问题。首先就是福全从小志向并不像康熙那么远大,福全出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他仅比弟弟康熙大了一岁,因此福全与康熙年纪相仿,两人自幼就一同学习,兄弟之间感情也比较深厚。
但康熙自幼就有很大的志向,而福全却并没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时候,顺治就曾经召见福全和康熙这两个儿子,当时福全年仅7岁,康熙是年仅6岁,顺治就问他们俩将来有什么理想和志向。
年纪较长的福全回答:“愿为贤王。”
而年纪较小的康熙却回答:“愿效法皇阿玛。”
康熙的回答让顺治十分惊诧,因此父子三人这一问一答之间,顺治也就明白了两个儿子的理想志向,康熙想像自己一样做一代君主,而福全却只想做一位贤王,这说明了康熙从小志向就更加远大,因此顺治对康熙是十分满意。
其次就是福全能说出这番话也与他本人的身体有关,据史料记载,福全天生就一只眼睛有残疾,应该是天生的一只眼睛视力偏弱或者失明,因此福全自幼就有些自卑,也因此他生性随和宽厚,而他的身体有这种残疾相比于健康的康熙来说肯定竞争力上就差了一些,所以福全自幼就对皇位不抱有太多想法。
再加上顺治的生母孝庄太后也十分喜爱康熙,因此在顺治临终时,他与母后孝庄商议结果就是册立年纪小一些的康熙继位。
康熙继位之后对待几位兄弟其实还算非常不错,顺治一生有8个儿子,其中4人早夭,长大成人的算上康熙和福全也不过四人,除了康熙和福全,还有老五常宁和老七隆禧,不过隆禧去世很早,年仅20岁就去世了,因此实际上最后康熙只有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还健在,也因此康熙对哥哥弟弟还都非常不错,福全被封为裕亲王,常宁被封为恭亲王。
但是常宁为人懒散,能力平庸,并不被康熙所喜,而谦恭敦厚的哥哥福全最受康熙隆宠和礼敬。
康熙继位之初是由顺治给他遗留下的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联合辅政,由于索尼年老,苏克萨哈原先曾党附摄政王多尔衮,遏必隆庸庸碌碌,因此康熙继位之初的大权都掌控在鳌拜手中,鳌拜也成为康熙初期的权臣。
康熙六年(1667年)首辅索尼在临终前为了削除鳌拜的权力,他主动上书康熙请求其效仿顺治14岁亲政。于是康熙就台阶就下,同意了亲政。但鳌拜迟迟不肯归还大权,因此这样就产生了辅臣之权与皇权的冲突,康熙决意铲除鳌拜。
但是鳌拜当时权势极大,势力强盛,少年康熙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采取了老成持重的办法,康熙在亲政这一年率先提拔了哥哥福全,他册封福全为裕亲王,并授予福全议政王的大权,其主要用意就是提拔哥哥福全进入决策层,赋予其权力参与军国决策,这样就增加了对抗鳌拜的力量。
福全果然很明白弟弟康熙的意图,果然也是打虎亲兄弟,兄弟俩齐心协力就准备对付鳌拜,因此兄弟二人各自默契的在暗中准备着对付鳌拜的力量,到了康熙八年(1669)五月,在哥哥福全和索尼之子索额图的帮助下,康熙很顺利地铲除了权臣鳌拜,最终鳌拜被康熙圈禁至死,而康熙也终于将皇权收了回来。
至此在哥哥福全的帮助下康熙擒拿了鳌拜,彻底收回了皇权,开始了辉煌的帝王生涯。
康熙除掉鳌拜之后,就开启了康熙盛世的统治,他先后进行了平三藩和收台湾等重大决策,这其中也都有福全参与其中,福全也确实如他幼年所说愿为贤王,他为弟弟康熙的丰功伟绩进言献策,可以说康熙前中期福全对他的贡献非常大,也因此康熙对哥哥福全尤为信任喜爱和敬重礼遇,但直到平定噶尔丹时,康熙开启了猜忌哥哥福全的之路。
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准噶尔部后来在首领噶尔丹的统治下日益强盛并逐渐称霸中亚,随着实力的强盛,噶尔丹野心也日益张狂,他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时,就勾结沙俄,企图制造清朝分裂,侵占蒙古喀尔喀部。
到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尔丹又再度得寸进尺,侵占内蒙古等地区,此前康熙忙于平定三藩叛乱,后来又收复台湾,连年征战已经让国库日渐空虚,因此康熙一直对噶尔丹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噶尔丹不侵扰清朝边境就可以与其相安无事,但噶尔丹入侵内蒙等地区,其意图很明显就是准备要入侵清朝,因此康熙忍无可忍。
康熙在与哥哥福全和王公贵族商议之后决定亲征噶尔丹,康熙既然决定御驾亲征,也想来一把打虎亲兄弟,于是他任命哥哥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出古北口进攻噶尔丹,命弟弟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攻打噶尔丹,康熙本人率部坐镇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
这是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这一次康熙还特意带上了已经年满十八岁的大儿子胤禔出征,并让胤禔跟随福全大军出征。
胤禔在行军过程中屡有失误,这让福全对其比较不满,但福全生性宽厚随和,并没有当即对胤禔发作,而是隐忍下来。
这一战使得噶尔丹战败,其军队伤亡惨重,但清军也是同样伤亡惨重,这一战让满清不少王公贵族阵亡,其中连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都于此战中阵亡,但结果非常不错,福全指挥清军对阵噶尔丹大获全胜,噶尔丹战败逃亡。
噶尔丹战败后十分狡猾,他担心被福全大军追击上,于是采取了缓兵之计,他假意向福全投降,并上书康熙承认自己罪责,以投降认罪的态度迷惑了福全和康熙,不过康熙毕竟十分冷静,他一再告诫福全要防备好噶尔丹,认为噶尔丹十分狡诈,不可全信,也不能让他脱离福全的掌控范围。
但是福全还偏偏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以致噶尔丹有了喘息之机,趁机逃出了清军包围圈。福全得知噶尔丹逃跑出包围圈后,并不想继续穷追不舍,主要当时福全大军粮草已断,军粮只剩十余天,而且噶尔丹虽然战败逃跑,但其部还有一万余准噶尔部精锐骑兵,如果噶尔丹在穷途末路之下做殊死一搏,乌兰布通之战就已经非常惨烈,很多王公贵族在此战阵亡,而福全此时还带着皇长子胤禔,万一胤禔在战场上再有损失,他如何向弟弟康熙交代。所以最后福全在没有请示康熙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命常宁与自己一同退军。
- (胤祥画像)
有一种说法认为,那时候康熙皇帝把胤祥圈禁了一段时间。但是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康熙并没有圈禁胤祥。但不管有没有圈禁胤祥,可以肯定的是,在那段时间里,康熙皇帝出外巡游的时候,再也没有带着胤祥走了,而且再也没有说过表扬胤祥的话。以至于后来,康熙不管带着哪个皇子巡游,基本上都不会把胤祥带在身边。
康熙皇帝没有把胤祥带在身边,一种说法是,胤祥当时生了很重的病,尤其是腿上长疮,不方便行走。从康熙皇帝的问候和书信中可以看出,那时候他确实有过问候胤祥身体情况的话。
但是不管怎么说,就算是胤祥生病,康熙不带着他巡游,但明显对他也不是很重视,最多就问候一声。对于胤祥生病,他也没有那些茶饭不思这样的事情。可见,康熙皇帝那时候实在是对胤祥没有太大的好感。
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前,康熙皇帝那么喜欢胤祥。但是,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康熙就不喜欢胤祥了,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呢?
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胤祥为太子胤礽争辩,包庇太子胤礽,这让康熙皇帝非常生气,所以康熙皇帝才会责罚他。
不过这个说法,其实不太靠谱。因为康熙皇帝事实上一直是很喜欢胤礽的。就算胤礽犯了错误,他也没想过要换太子。当康熙准备重新立太子的时候,他满以为大家都会重新选择胤礽,而大家却没有选择胤礽,而是选择了胤禩。这使得康熙皇帝大发雷霆。可见康熙皇帝多么喜欢,有人为胤礽说好话,从而把胤礽重新立起来当太子。
(康熙画像)既然如此,胤祥为胤礽说好话,为什么康熙却一点也不重视胤祥呢?
另外,还有一点,雍正当了皇帝以后,凡是和他争夺过太子之位的人,都遭到了打击。事实上,在这之前,诸皇子并不知道雍正是他们的对手,因为雍正并没有表现出想要争皇位的样子,所以这些皇子被打击,多多少少有些冤枉。但是,无论雍正打击谁,他都没有打击过胤祥,他对胤祥一直都比较好。如果当时胤祥极力维护过太子胤礽,雍正肯定不太可能喜欢胤祥,不太可能给予胤祥很高的地位。比竟胤礽也算是雍正的政敌呀。
所以我觉得,康熙之所以圈禁胤祥,并不是因为胤祥给太子说了好话,而是因为胤祥给雍正说了好话。那么,胤祥给雍正说的是什么好话呢?
胤祥给雍正说的好话,是希望康熙能把雍正立为继承人。这一点让康熙非常生气。康熙为什么非常生气呢?因为康熙本来想重新复立胤礽,大家拥戴胤禩的时候,康熙就很不高兴了。而这时候胤祥却节外生枝,又提出一个雍正。要知道,雍正在早年并不被康熙所看好,康熙觉得雍正有点华而不实。
这样一来,康熙就认为,胤祥之所以推荐雍正,完全就是出于私心。因为他和雍正的关系最好,一个出于私心做事的皇子,康熙肯定不会喜爱他,也不会尊敬他。所以康熙要打击了胤祥,后来胤祥生了病,康熙也对她不够关心。
后来雍正之所以对胤祥那么好,应该说,就是因为,在没有任何人提让雍正当继承人的情况下,胤祥提了他,这就是一种雪中送炭的做法。
- ▲乾隆皇帝
只不过对于这位皇帝的评价,却始终都是褒贬不一的。很多人认为康乾盛世有乾隆一部分的功劳,毕竟在这个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以及版图都属于是历代中国的巅峰时期。可同时也有人认为乾隆本人的自大也是导致国家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所谓的“天朝上国”也正是从乾隆口中说出来的,这样的说法在那个年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没什么问题,但若因此而固步自封的话,国家自然会一步一步的走向衰弱。
▲英国使臣来华相关配图就连当时求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在清廷之中遭受冷落之后都预言,清王朝不出百年,必定会无比衰败。事实也正如这位英国使臣的预言,在乾隆百年之后,清朝因为闭关锁国,和世界的发展完全脱轨,最终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时候完全不够看。再加上清王朝的皇室成员只顾自己的利益,导致了当时的国家和人民一直遭受着西方列强的欺辱。其实深究起来的话,康乾盛世和乾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
02
在康熙的治理下,清王朝的发展在那个年代已经属于世界级强国了。在和俄国的战争之中,更是以清朝的胜利而结尾。等到了乾隆时期的时候,西方各个国家的工业革命尚未完成,他们的触手也并没有到达东方,所以乾隆年间,清朝才能够发展的十分强大。那么关于人们所说的,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就惊地将酒杯放下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而在这之中,康熙是觉得乾隆是天选之子吗?其实这样的说法只不过是乾隆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后来胤祥被康熙皇帝圈禁时,是在专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而不是专管皇家子弟的宗人府。
从这两点来推断,很多人认为十三阿哥是《康熙王朝》里宝日龙梅和康熙在一起后生下的孩子。
不过,正史上十三阿哥并没有少数民族的背景,他的母亲是满洲镶黄旗,而不是蒙古大汗的女儿。
其二:宝日龙梅生下孩子也不会让他返回康熙身边,也就不可能是十三阿哥了。
在《康熙王朝》里,宝日龙梅接近康熙,除了从苏麻喇姑那里听说了康熙的好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父亲报仇。
当时还不到对葛尔丹开战的时期,康熙也就拒绝了宝日龙梅的以身相许。宝日龙梅在大阿哥府中不接受大阿哥的追求,也是怀有自己为父报仇的目的,大阿哥满足不了,自然不会选择他。
后来,在康熙第二次亲征葛尔丹时,宝日龙梅随驾,并且找回了不少原来的部众,为康熙大军补充粮草和提供兵员。
这时候,宝日龙梅再次向康熙投怀送抱,康熙就没有拒绝。对于宝日龙梅而言,自己家族成员战死,只剩自己一人,如果得到康熙的宠幸怀孕生子,就可以成功的继承汗位,并凭借和皇帝的这层关系,震慑部族并得到清朝中央的庇护;对于康熙而言,除了能享受肉体上的快乐,还可以让蒙古更加的臣服,毕竟有了这层血缘关系。
有人看完电视剧《康熙王朝》,以为苏麻喇姑跟康熙帝玄烨年龄相仿,青梅竹马,就问康熙为什么最后没娶苏麻喇姑,西堤说文史今天就给大家说道说道,历史上的苏麻喇姑跟康熙帝的关系。
康熙帝为什么没娶苏麻喇姑,总体上有三个原因,一是,历史上苏麻喇姑比康熙大了快四十岁了,康熙不愿意娶她,二是,历史上苏麻喇姑有两大怪癖,让人不敢娶她,三是,历史上苏麻喇姑跟康熙情同母子,康熙不能娶她。
苏麻喇姑实际上比康熙大很多岁。
苏麻喇姑是蒙古人,她的蒙古名字翻译成汉语叫苏茉儿,或者苏墨儿,后来她学了满语后,才改名苏麻喇,苏麻喇是满语翻译成汉语。
在清朝皇宫里,人们都叫年长的宫女为姑姑,所以后来清宫的人尊称苏麻喇为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从小生长在蒙古大草原,十来岁的时候,由于她聪明伶俐,长相俊美,被一个蒙古王爷看上,这个蒙古王爷把她带到自己的王府,让她给自己的二女儿做了侍女。
这个二女儿不是别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孝庄文皇后,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康熙帝玄烨的祖母。
当时蒙古东部大部分部落被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征服,这个蒙古王爷把自己二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就这样,苏麻喇姑跟着自己的主子孝庄太后也来到了盛京。
当时孝庄皇后也就13岁,而皇太极已经34岁了。其实,皇太极还娶了孝庄的姑姑和姐姐海兰珠。这时候苏麻喇姑也是十几岁,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她年龄跟孝庄皇后相仿,差个一两岁。
苏麻喇姑跟着孝庄太后嫁到后金以后,就开始学习满语和满文。一直到多尔衮带着满清骑兵入关,顺治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这十五六年间,关于苏麻喇姑没有多少记载。
清朝入关以后,苏麻喇姑登上历史的舞台,关于他在顺治朝的事儿,主要有三件。
一是,清朝入关后,苏麻喇姑曾经参与制定清朝的服饰。
二是,多尔衮以摄政王专权时,将孝庄顺治母子分开,苏麻喇姑作为孝庄的贴身侍女,曾经多次代为看望顺治。
三是,苏麻喇姑教皇三子、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学习满语和满文。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他出生的时候,苏麻喇姑已经快四十了,等到玄烨得了天花,被送出皇宫,苏麻喇姑多次不避风险去看望,并教给小玄烨满语和满文,这也是后来康熙那么重视苏麻喇姑的原因。
实际上,苏麻喇姑比康熙帝大了三十七八岁,等到康熙十几岁可以大婚时,苏麻喇姑都已经是五十多的半老徐娘了,康熙帝跟苏麻喇姑哪来的爱情,康熙又怎么会娶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有两大奇葩怪癖。
苏麻喇姑是蒙古人,蒙古人往往信喇嘛教,喇嘛教也叫红教,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从元世祖忽必烈就开始风行蒙古了,苏麻喇姑虽然跟着孝庄做了满人的奴才,可是她还保持着这一宗教信仰。
因为笃信喇嘛教,苏麻喇姑在生活习惯上,难免不同于常人,有她自己认为正确的清规戒律,这就使苏麻喇姑养成了两大奇葩怪癖。
第一,苏麻喇姑一年只洗一次澡。
清朝有个宗室人员曾经记载,苏麻喇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在除夕那天洗一次澡。而且,这仅有的一次洗澡,苏麻喇姑还不能尽兴。
如果一个人一年只能洗一次澡,那不得好好泡它几个时辰,像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在华清池一样,在水中尽情翱翔,等泡得酥软了,再找个搓澡师傅,好好把身上的泥搓一搓?
苏麻喇姑不行,她这仅有的一次洗澡,也只是弄点水,擦擦身上她认为应该洗的地方,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洗澡水她也不泼掉倒掉,而是自己喝掉。
说实在的,孝庄能忍受苏麻喇姑六十多年在身边伺候自己,我猜有可能是得了鼻炎,闻不见味啊。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皇位继承人完全由皇帝来决定,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臣子和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互相倾轧争斗甚至发生血腥宫变。而这项制度的首创者,正是经历了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胜利者雍正帝。雍正帝本名胤禛,他父皇康熙生育能力很强,包括早年夭折的在内,他有多达34个兄弟。
1722年冬,他从雍亲王变成皇帝,春风得意,但与他相比,其他兄弟就垂头丧气了,尤其是他的大哥爱新觉罗·胤褆。在以康熙年间夺嫡事件为背景的穿越剧《步步惊心》中,胤褆是个绝对的炮灰,出场几集就被秒杀,还被康熙百般嫌弃,这些确实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
但是,胤褆应该继承了父亲生育能力强的优点......
胤褆出生于1672年,生母是康熙帝的惠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册封了“惠宜德荣”4名妃子,惠妃居首位,这说明惠妃在康熙心中还是比较重要,可能是康熙与惠妃感情还不错,也可能是惠妃在这之前连续为康熙生下了2个儿子。
惠妃第一个儿子承庆1岁就夭折,胤褆却好好活了下来,他比较幸运,因为康熙之前4个儿子无一例外都夭折,按照清朝皇子序齿制度,他成了康熙的皇长子,当时康熙也不过才18岁,得了存活的儿子当然高兴,但胤褆同时又是比较倒霉的,具体表现在他并非康熙嫡子。
康熙的皇次子胤礽是赫舍里皇后所出,而康熙与赫舍里皇后感情非常好,冲着这份夫妻感情和胤礽的嫡出身份,皇太子的位置都轮不到胤褆,因此胤礽才1岁就被册为太子,比胤褆大2岁的胤褆只能望洋兴叹。
但胤褆仍然很有野心,他认为按照立嫡立长的规矩,只要胤礽被拉下太子之位,自己就是最合理的继承人。刚好胤礽也不是什么聪明的主,仗着自己的太子身份,经常胡作非为,这就给了胤褆可乘之机。
胤褆是有能力的,他曾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3次证明了自己,无论巡视河堤还是随驾征噶尔丹表现都算是很出色,所以在他掺和夺嫡这档子事前,康熙帝对他的印象还比较好,直到康熙四十七年的到来,胤褆就倒霉了。
这一年,康熙塞外行围时带上了胤褆、太子和十三阿哥、十四阿哥等,太子的表现相当地差劲,不仅扣贡品,还放纵手下勒索,本来也就是一些真真假假的不良事件,但皇帝和储君之间关系本来就很微妙,康熙帝因此怀疑这个最爱的儿子有越俎代庖想早早取代自己的嫌疑。
而胤褆则得意洋洋地被康熙任命为看守太子的人,甚至负责了从塞外到京城的工作,这让胤褆有些忘形,居然给康熙进言,建议杀掉太子。而康熙幼年丧父丧母,对亲情很看重,怎么会容忍兄弟相残呢?瞬间就对胤褆反感起来,后来又发现,胤褆和“八爷”胤禩有所勾结。
众所周知,康熙年少时极度缺乏母爱,是孝庄皇太后和苏麻喇姑让康熙感受到了母爱和被照顾的感觉。所以苏麻喇姑对康熙来说意义重大,加之二人年纪相仿,所以康熙对这个大姐姐动情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苏麻喇姑可以说是康熙最朦胧时期爱情的寄托所在。
康熙、苏麻喇姑以及魏东亭三人形影不离,三人朝夕相处,康熙也对苏麻喇姑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情感。电视剧就特别展现了这一点,表现出了康熙对苏麻喇姑炽热的感情。苏麻喇姑在宫内织布的时候,康熙对她含情脉脉的说道:
苏麻姐姐,宫里的绫罗绸缎,你终生享用不尽,为何夜夜如此?朕有时候真想成为你手里的丝线,也被你织成千丝万缕。
不得不说,少年康熙的男友力真的强大,这样的表白情话他是经常对苏麻说的。可是苏麻喇姑却并没有对此展现过极大地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孝庄皇太后曾经告诫过苏麻喇姑,让她不要对康熙有什么非分之想,既要把康熙当弟弟也要把康熙当主子。
孝庄对苏麻一向不菲,可是她为何要阻碍苏麻与康熙的情丝呢?其实这就是孝庄的一片疼爱康熙之心了。众所周知,皇帝的女人三宫六院,不计其数。
所以康熙的身边并不缺一个嫔妃,而是缺一个一生一世对康熙好的人,缺一个能在孝庄百年之后照顾康熙的人。而孝庄选的人就是苏麻,苏麻知冷暖且识大体,是照顾康熙的不二人选。但是苏麻的身份只能是婢女,因为一旦苏麻被封为嫔妃,那么苏麻势必会陷入到后宫的斗争之中,那时候的爱多少也会带着恨。久居宫闱的孝庄自然是深谙其中滋味,所以她想着重培养苏麻。
可是在康熙与赫舍里的新婚夜里,康熙才惊觉自己所爱的是苏麻姐姐,他撇下自己的新婚妻子,跑到苏麻所在。用开玩笑的形式向苏麻进行了表白,问苏麻有没有想过做个皇后什么的。
这个时候的玄烨不是皇帝,而只是一个在追求爱情的男人。此时的苏麻激动万分,可更多的还是无奈,苏麻还是拒绝了康熙,因为苏麻认识到了后宫的险恶。
在康熙平鳌拜的时候,苏麻遇到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二个男人——伍次友,伍次友虽然是不第秀才却才高八斗。
与公子扶苏有着类似遭遇的太子胤礽,据史料记载,也是一位世无双的皇子,自小便被康熙重点栽培并立为太子,在《清史稿》中提到胤礽“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既然太子胤礽有帝王之才,那康熙为何还前后两次将其废掉?原因非常简单。
康熙是不可多得的明君是公认的,而这位明君得上天眷顾,一生儿女众多,除去因意外夭折的,顺顺利利长大的就有23位之多。虽然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子,但由于是皇后生下的嫡长子,且其母后仁孝皇后赫舍里氏与康熙感情深厚。即使皇后在生下胤礽时难产而死,也并没有消磨掉在康熙心中的分量,由此出生,胤礽就得天独厚。
他得以让康熙从小喜爱,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不仅诸事想着这位嫡长子,更是早早的就把太子之位挂到胤礽的身上。这是所有皇子梦寐以求的愿望,但对于一个尚未懂事的娃娃,也是祸事,一方面,身为太子,从小就与其它兄弟产生分隔,所有的皇子都把他视作眼中钉;另一方面,皇帝的溺爱,权利的偏向,让他心性不免受到影响。
在其位,担起责,身为太子,胤礽一直受到康熙的重点培养。作为一位皇子,不论是骑射武艺,还是诗书伦理,亦或是琴棋书画,胤礽都被康熙要求力争完美,而作为一名太子,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造诣,也要求的尤为严苛。而胤礽也并不负康熙的精心培养,各方面都有了不俗的造诣。
太子胤礽是有成为帝王的才能的,并且有很大几率成为皇帝。权臣如是想,因此,还是太子的胤礽,有了让权臣们巴结站队的资本,也让各皇子与他们的党派咬牙切齿。康熙47年,康熙留下太子监国,带着诸多皇子离京巡视江南,各皇子明里暗里开始向皇上康熙传达太子监国期间暴戾乖张、结党营私、私吞国财的情报。
康熙没有轻信,但却起了疑心。怀疑这颗种子一旦埋下,在不断地浇水施肥下,就会在心里生根发芽。而胤礽喜好奢侈,在太子乳公凌普管控内务府的情况下,胤礽宫内用度时常超出自身身份的规格与仪仗,特别是在康熙宫中主张节约时,康熙和后宫都厉行节俭,胤礽却照旧如常,甚至时常比康熙的用度还高,带着疑心的康熙难免对其有了想法。
周培公的生平如何?
历史上关于周培公的生平记载很少,而他也仅仅出现在《图海传》的附文里面,清朝官方正史关于他的记录都一笔带过。
他出生于湖北荆门,10岁时,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他的父亲在与李自成军队的抗争中牺牲了。母亲听闻其父阵亡消息后,自毁双眼并在丈夫的棺木前撞死,非常贞烈。可怜的周培公无依无靠,于是便参军混口饭吃。
但他非常有才华,成年后结识了一些达官贵族,受到赏识从而发迹,进入京城为官。随后,他便帮助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受到加封,在老家守孝三年后去往山东任职,但因与官员不合辞官归乡。
康熙十三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跟随其后,从而发动了三藩之乱。这一乱波及到大半个清王朝地域,更要命的是,吴三桂试图拉拢王辅臣叛乱,而王辅臣则处在摇摆之中,佣兵自重。
要知道王辅臣所处的陕西地区非常关键,因为它离京城不远,直攻过去非常迅速。如果王辅臣与吴三桂成为一伙,那么叛军将形成战略优势,清朝很有可能会覆灭。康熙帝紧急派图海大将军率领征讨大军,围攻王辅臣驻守的平凉城。
这时周培公的同乡在王辅臣手下办事,他告诉周培公自己一直在劝王辅臣归顺清朝,并表示王辅臣内心也挣扎,并非真的想谋反,只是形势所逼又放不下自己的高官厚禄。
得到这一消息的周培公立即向图海请示,朝廷应该用招降策略来对待王辅臣,这样就能不费一卒而解除对清朝的威胁。
这一计谋也得到康熙帝认可,周培公请命亲自与王辅臣谈判,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王辅臣,立下战功,康熙帝对他也进行了加封。
从以上可以看出,“三蕃之乱”中劝降王辅臣只是其中一件关键的事情,周培公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也是得到同乡的消息后,综合考量得出的这一劝降计谋。所以说到底这件事最最关键的,是周培公有这么一个认识同乡给他传递关键信息。
再者,“三藩之乱”持续了8年之久,而周培公的功劳也仅在劝降王辅臣上可圈可点,因此说他平定了“三蕃治乱”实在是有违事实。最后,王辅臣也并非“三藩”其中一个,并不能代表“三藩”,因而又何来劝降王辅臣就等于平定“三藩治乱”呢?
所以周培公的功劳是有的,但说他平定“三藩治乱”就言过其实了。
周培公在盛京被 “处死”?
因在葛尔丹起兵谋反事件中建言献策,周培公再次被康熙重用,任命他为盛京提督。周培公在此职位上十一年之久,后病死于此。
作为皇子,本就出生帝王家庭,从小在宫中耳濡目染,对皇位都有一定的渴求,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是多么具有诱惑力,不仅如此,登上皇位也是能够施展抱负的最佳选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蓝图,在古代想要实现它,坐上皇帝的宝座后便可彻底放开手脚了。
史书中康熙皇帝在位61年,后宫佳丽无数,但后来九子夺嫡之乱震动京城,透过薄薄的纸页似乎都能感受到当时的腥风血雨,但有一位皇子却可以从这场恐怖的皇位争夺战中全身而退,他便是康熙最聪明的小儿子,爱新觉罗·胤祹。
天资聪颖,行事低调
正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康熙皇帝的妃子众多,他的皇子也是数量众多。他一生有35个皇子,但有11个都不幸早夭,剩余的皇子中,有9个人对皇位有着极度的渴望。
然而天子之位只有一个,九位皇子各自使出浑身解数争夺皇位,有的韬光养晦、有的隐忍不发、有的讨好皇帝,尤其是在康熙晚年废黜太子之后,他们的夺位之心更是昭然若揭,开始明目张胆地拉帮结派,为日后铺路,朝中大臣也开始站队结党,形势十分胶着。争夺到这个地步,每个人的心里都清楚,无论最后谁成功,输掉的人都会走上绝路。
康熙这位最聪明的皇子,则是他第十二个儿子。由于胤祹的生母身份地位卑微,所以他从小是由苏麻喇姑养大的。众所周知,苏麻喇姑是康熙身边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康熙非常信任的人。
所谓伴君如伴虎,苏麻喇姑能在皇帝身边服侍这么久,她的阅历和处事绝非常人所能比拟的。在皇宫中生活了数十载,苏麻喇姑清楚地知道在皇宫之中,稍有不慎便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她的教育都是让胤祹去规避风险,保持本心。
在苏麻喇姑的影响下,胤祹处事风格十分低调,深谙侍君之道,在其他人都在为推倒太子胤礽而处心积虑的时候,胤祹始终保持着不争不抢的行事风格,将自己置身事外。
胤祹自己也非常注重礼数,并且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苏麻喇姑去世之后,胤祹甚至为她披麻戴孝。这一举动在当时也让康熙十分感动。
手握重兵,淡泊名利
正是胤祹聪明懂事并且行事谨慎周全,康熙对他赞赏有加,时常带着他到民间巡视,对于自己派发的任务,胤祹也完成的很令他满意。久而久之,康熙便将一些重要事务也交代给他去做。
由于胤祹出身不高,母家势力也不大,康熙将他封为固山贝子。在康熙五十七年,他便将满、蒙、汉三旗的军务都交给胤祹处理。这在当时是十分令人羡慕的差事,要知道军权仅次于皇权之下,手握重兵之人往往都会受到皇帝的几分忌惮。
胤祹军权在手,也有人来劝他考虑夺位之事,但胤祹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宁静致远的平常心,对皇位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觊觎,只是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