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三年前吗?还是四年前?我已经不记得了。这几年过得像水一样匆匆而过,但这个故事不需要那么准确的记忆。

。。。应该是十二月份十几号,我当时看了一下老板的排班。一看到下周,下下周还有我的名字,心里嗡了一下。

“老板,我不是提前和您说了么,下周,下下周我来不了,考试周,我得复习考试。”

“圣诞节前后是店里最忙的时候,你们一个个不来,那我咋办?”

“可是。。。。你不是让华姐替我了么”我当时很抓狂,但也不好得罪老板,小声嘀咕。毕竟出国以后的生活费就指着这份打工了。

“华姐来不了。。。。你或者问问NEE,她要是肯和你换的话,就换。”

NEE是我们店的泰国人,当时正在给其他的店员炫耀她给她老公买的圣诞礼物,是一个高尔夫球杆。我说明我的意思,本以为她平时一副很好说话的样子,应该可以,但人家拒绝得很干脆:“下周六可以换一天,但是周天我要陪我老公,圣诞节也必须陪家里人。“

”double salary in Chrismas!"我以为她不知道,但是NEE还是微笑着摇摇头。

张姐看我一脸沮丧,对我说:“泰国人就是这样,而且人家来这儿就挣点零花钱,不可能和你换的!”我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张姐,张姐脸上一脸无奈:“圣诞节我的班都排满呢!你找别人!”

我后来才知道前几天华姐和张姐刚刚在店里打了一架,老板不让华姐来了,在我再三恳求下,老板终于答应让华姐上班,这是后话。

“还打高尔夫呢!你见过她老公吧!”张姐脸上说不上是嫉妒还是嫌弃。

我点点头,那是一个很土气的白人老头,每次下班前就在店外等NEE回家,一看到NEE出来就给一个有点粗鲁的拥抱,NEE这时一副害羞而无可奈何的表情。

”每次我给他说,公共场合别那么腻歪,但是他不听“NEE在隔天我们开她玩笑时候辩解,但言语中还是一副很幸福的感觉。我们也就礼貌地笑笑,不过确实很不合时宜,老头看上去六七十岁的样子,NEE。。。。即便是保养好,不显老,也只是三十出头。

”其实那老头家里一点都不富,在车厂修车的。“张姐绘声绘色,我表示对此一无所知。不过这也就解释了每次老头接NEE的时候总是一身脏兮兮的橙色工作服“高尔夫球在这边一场下来就四十刀,不是啥奢侈运动”张姐补充道。

”老头跑到泰国度假,一阵忽悠,就把NEE忽悠到澳洲了,不过NEE也不亏,起码PR有了,那老头好像还有两套房子,嗯。。。不过这种事,我们做不出来,差三十岁,泰国人为了身份也是拼“

我很惊讶张姐能了解这么多。当然我真的没空搭理这些八卦,只想在店里赶紧干完活就撤,毕竟本人笃信一句谏言:”你们不要背议他人,以免被他人背议“但说实话,我对这种把婚姻作为跳板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很厌恶,当时国内女友劈腿分手,大概解释劈腿原因的回复是:”我太幼稚。“

所以她找了一个华为上班的高管,以凸显自己的成熟。

我当然对nee有了一点点看法,但她这个人确实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是让人想讨厌也讨厌不起来,即便她很干脆地拒绝了我。一是人家的笑容很阳光,二是在店里从来不会抢别人的活,和那帮为了鸡毛蒜皮的利益就拌嘴干仗的老娘们儿,确实强很多。反正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和其他店员发生过冲突。

”人家不差这点三瓜俩枣的“当我某次指出张姐抢了NEE的活后,张姐理直气壮地反驳。

NEE在旁边微笑,不知道是听不懂中文还是无所谓这些事情。

后来忙过这一段最苦逼的日子后,我也换了个打工的工作,其中各种曲折不表,后来毕业找工作的空挡,我又回到之前打工的店里挣点钱补贴自己。

老员工基本没变,多了几个新面孔,华姐回g来了,和张姐关系虽然还是不咋地,但为了生计勉勉强强保持同事关系。一看见我就问我认不认识什么白人男性,或者有身份的单身男性。

我表示学生的交际圈很有限,华姐不甘心地添一句:”你帮我留意着点啊!“

”NEE去哪里了?“我突然发现店里的老员工只有nee不在排班表里。

”她的事,你知不知道?“

我表示唯一和nee的联系渠道就是Facebook,而且很久她都没声音了。

”我也是听其他泰国人说的,好像是老头最后发现是癌症,NEE就跑了,老头的房子也被子女们分了,但都不养他,虽然后果惨了点反正也是活该,七老八十找个泰国女的,不知道这些老色鬼脑子里都咋想的。。。。nee反正身份已经到手了,换个地方,勾搭个年轻小伙应该很简单吧!她英语不错,长得也不错。。。我还听说她把老头的房子卖了,分了不少“

然后这个话题马上引起众大妈的共鸣,店里的其余几个泰国人明显也知道我们在聊谁,也义愤填膺地加入到这个议论中,大约也就是:”早就看出NEE不简单啦!“,”土澳老头活该啦!“,中文英文夹杂,我发现八卦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不二选择。

我没搭话,毕竟这种故事我在澳洲这几年听了很多个版本,NEE的这个版本剧情老套,在我所知道的精致成熟女人成功故事中不算猎奇的。

况且我们完全是萍水相逢,而我笃行那句谏言:”你们不要背议他人,以免被他人背议“

嗯。。。记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变得模糊,过了半年?还是一年?我不确定了。我后来在北领地找到工作,干了一年,然后去昆士兰干了一段时间,后来突然想回去了,就买了机票。老板得知我又回来了,发信息让我到之前的店里帮一两天的忙。

我到店里,发现NEE在打扫店面,我一脸错愕。

NEE比以前的样子憔悴了不少,但总的来说没太大变化,见我,马上一脸很温柔的微笑。

“我还以为你不干了。。。”

“long time no see。。”她回复到

我才知道,原来nee的老公得了癌症后,Nee就带着他老公去东海岸看病,房子卖了一座,然后钱就用来做手术,住院。他们住的是私立医院,很贵。Nee除了照顾她老公,还要晚上在一家泰餐馆打工。

“你丈夫不是有子女嘛?”

“害怕我俩把剩下的那套房子给占了,完全都不联系。”NEE好像不想提那些事。我也就再没往下问。

”不过手术很成功,好日子终于来了。“NEE显然省略了故事中的低潮,直接剧透给我结果。他俩现在和几个背包客share house,虽然现在他老公没有再工作,但是靠着政府的补贴和她的收入,过得还行。

快下班的时候,她老公来了,明显瘦了很多,颤颤巍巍的,但手里捧着一大把殷红殷红的玫瑰。nee这次没有害臊,给了她老公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亲了亲老头的额头,老头把花交给nee,像是一个小男孩一样。

然后回过头看我们,微笑示意先走一步。

这次换做我们沉默了,

许久,张姐开腔:“真是看不懂这些泰国人,到底图啥?”

我也看不懂了,但这个小故事鼓舞我好久,爱情这个东西,虽说在我经历的大多数时候犹如彩虹般虚幻,但偶尔遇见,真是赞服它的美丽,也许只是一瞬间。为什么人类要将爱情捧那么高呢?这真是个好问题。

。。。。。。。。。。。。。。。。。。。。。。。。。。。。。。。。。。。。。。。。。。。

小时候,父母是坚决不给我喝可乐的,说是对小孩子身体不好,但那个可口可乐公司对于广告营销的把握简直是大师级别,即便你没喝过,但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可谓是无孔不入,它在泛黄的广告牌上,它在海报明星的手上,肥宅快乐水当年对我的诱惑无比之深,每个握着它的男女明星笑容是那么有阳光,这饮料好像有无限魔力,咖啡色的液体一粘嘴唇,演员马上就活力四射……于是没喝过这个肥宅水的你觉得这东西绝对要喝。

我喝过的第一瓶肥宅快乐水是山寨的,好像叫百事可乐,那买饮料的钱是我小心从妈妈的口袋里偷的。充满希望地饮下一口,皱起眉头跟老板说:“这可乐不好喝啊!”老板懒得理我:“可乐就这味儿!你开盖了不能换啊!”

后来其实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我其实都是很爱喝的,但是再看可乐广告里那些浮夸的表演,就只觉得好笑:演员演得这么卖力,可乐公司是要给多少钱?或许是因为真正可以随性自由地买可乐时,味蕾已经退化.....可乐可能当真如广告里描绘得那么好喝,只是.....现在舌头麻木了罢了……

但其实论做广告,哪个广告商都无法跟爱情广告相比。

人类社会关于爱情的广告可谓是铺天盖地。

古代东西方便有王子公主,书生小姐,仙女牛郎的美丽传说。几乎所有故事,结局美满与否,爱情是否美满成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爱情题材的作品不多说,即便是冒险热血的题材,男主角最后如果不获得美人香吻好像就少了什么,哪怕是抗日片,也需要些许爱情支线做点缀,英雄仿佛少了美人,只能变成李逵一样的莽夫,而再精彩的故事没了爱情,就变成了残次品。后来由于爱情这档广告潜移默化的能量实在太大,连水浒传也要夹杂少许男女恩怨....年幼无知的我当年对男女之间的感情没有概念……但已经被这些无孔不入的广告洗脑,觉得自己以后也要尝尝爱情的味道。就像那个肥宅水当年诱惑我一样。

显然我这个人运气依旧不是太好,整个青春买到的所谓爱情也是百事可乐味道的。于是恨极了那些做爱情广告的广告商:爱情这个东西明明就是那么一回事,为什么演员都那么浮夸呢?

再后来的相亲,就像成年人买的可乐,买它真不是为了多好喝,只是满足需求罢了。真的是手机要提醒才会聊上几句,像是打卡或者例行公事一样。好像也不关乎我看不上谁或者别人看不上我的问题,只是无感...相亲有点像是工作社交一样,嗯……明明知道应该多多巴结甲方爸爸,和人家多建立联络,但下班真的是一句也不想多聊。谈爱情.....真的精力有限啊!

最近搬家,翻出来我当年的日记,那会儿我暗恋着一个面貌已经模糊的姑娘,成年后的我常常把高中这一段蹩脚的暗恋当作笑话给别人听。但翻看日记....哦……那早已退化的味觉好像复苏了.....那年的可乐也许真的很好喝......只是......无福享受罢了。

1.《为什么爱情需要和上司有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爱情需要和上司有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1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