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是一种阴险的动物,毒性大,很执着,善于隐忍,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为了达成目标,可以长期忍受孤独寂寞。

据传,有毒蛇被泡进药酒瓶内,几个月后竟然还活着,开瓶后乘人不注意咬伤了人。

人们大都怕毒蛇,觉得它们恐怖神秘,仿佛始终带着死神的气息。

从科学研究的成果看,毒蛇的历史不算古老,它们是爬行纲动物演化史中最迟出现的类群,和蜥蜴有亲缘关系。

有科学家研究证实它们渊源于蜥蜴,是由蜥蜴身体延长和丧失四肢演化而来的,属于从蜥蜴主干上所分化出的一个分支。

但是蜥蜴比它们善良温和得多,蜥蜴绝大多数无毒,只有美国西南部的希拉毒蜥及其墨西哥近缘种有毒,激怒时才会咬人,但很少致命。

不像毒蛇这样阴险残忍,毒性太重,短时间内就可致人死亡。

所以人们大多对毒蛇没有好印象,曾有人写诗表达对毒蛇的强烈愤慨与憎恶:

扭曲的身体藏着更扭曲的灵魂

总想着谋害别的生灵

你的心有多么阴冷

以至于要咬死你的恩人

好心农夫的死

寒透了多少慈悲的心

你毒舌毒牙毒心毒性

天下震惊人神共愤

你犯下的罪行

伐光所有的竹林

也无法刻尽

别以为正义很远

别以为没有正直的神

正义赶来的脚步从来未停

天神永远睁着雪亮的眼睛

邪恶的怪物总是会干坏事,伤害别的生灵。

一条绿斑毒蛇老早就想谋害一只啄木鸟。

啄木鸟是人们喜爱的鸟儿,他那大片黑色的羽毛上点缀着鲜花般的红艳,异常夺目迷人,他那灵巧的爪子,锋利的喙,灵活敏捷的身手,特别是他捉树虫的勤劳和热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啄木鸟在一棵大树上啄洞为巢建家,巢洞口被他修理得圆圆的,里面墙壁光滑,室内宽阔,树洞后面的壁上还有小孔作为窗户,能透气采光。

他在这样的家里生活着,过着快乐忙碌的日子,日日外出帮树木捉虫除害。



然而他不知道自己被一条绿斑毒蛇盯上了。

毒蛇想吃掉他,又怕他的嘴,不敢与他交战,怕被啄得遍体鳞伤,一身疼痛。

毒蛇觉得最好是不战而胜,而这就只有等待机会了。

毒蛇等啊等,终于看到啄木鸟去帮别的树木捉虫了,它就乘机爬进了啄木鸟的洞巢内潜伏起来。

它心中得意,打着如意算盘,只等啄木鸟回来,一入洞内,它就乘其不备,咬住啄木鸟,然后美餐一顿。

不久啄木鸟回来了,正要进洞,忽然听见洞内有响动,警觉起来,仔细一瞧,看到了毒蛇,赶紧飞离。

原来毒蛇看到啄木鸟回来,等待多日的机会终于来了,它实在太兴奋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身子扭动起来,弄出了响动。

到嘴的美味飞走了,毒蛇那叫一个后悔啊,悔得肠子都快断了,把自己好一顿臭骂。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它,当然不愿意就此放弃,它继续潜伏洞内,等待下次的机会。

毒蛇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反正你迟早会回来的,本大蛇暂且在这里等着就是了。

它一边练习气功,一边想象着啄木鸟肉的鲜美,耐心地等着。

离开后,啄木鸟去帮树木捉虫子,在忙忙碌碌中,它渐渐地就把这事儿给淡忘了。后来,他准备回家,他想过了这么久了,那蛇肯定早走了,不可能长期呆在别人家里吧。

他回来到了洞口,尽管他认为毒蛇已经走了,但他还是听了听,没有听到动静,洞里黑洞洞的。

他就确定毒蛇走了,加上好久没有回家了,心中兴奋,就激动地钻进洞内。

突然,他触到了一个冰冷的身体,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他的翅膀就被咬住了,接着一阵钻心的疼痛传遍了他的全身。


图片来自网上


他猛然一惊,魂飞魄散,寒意透骨,整个儿都僵住了。

但是他很快镇静下来,决定与毒蛇同归于尽。

他乘着毒蛇毒性还没有完全发作前,乘着毒蛇还没有缠住着他,他还能动,他拼尽全力,充分发挥嘴功,照着毒蛇的身体,不停地狠啄。他连坚硬树木都能啄开的嘴,啄蛇简直就是小儿科,很快就在蛇身上啄出几个孔来,血从孔里流出来,染红了他的嘴。

而同时,毒蛇开始缠紧他。

他继续啄,直到被缠得动不了了,累得啄不动了,才停下。

不久,他的翅膀肿起来,毒性开始发作,他昏迷了。

毒蛇因为受伤严重,血流太多,死了,松开了对他的缠绕。

树上的树液流下来,流在了他的伤口上,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巧合,那种树液正好可以解毒,他的伤口渐渐消肿了,再后来,他活过来了,恢复了健康。

真令人欣喜。

后来有人为他写诗赞美他:

你亲近山林

你热爱绿荫

你为树治病

捉虫多么辛勤

你热爱和平

与世无争

今天你遭遇不幸

人们都为你心疼

你与敌人同归于尽

赢得了永世英名


对于毒蛇,人们也有评论:


生来歹毒是强梁,

天神不管更猖狂。

闲来上树占鸟房,

多行不义自灭亡!

1.《一箭射天山指什么动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箭射天山指什么动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