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发火。因为小事质疑男朋友,

近些年,随着各种女性主义视角的影视剧的热播以及各类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爆,人们对于“作女”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那么,为什么有些恋爱中的女孩喜欢“作”,她们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本期我们将邀请专家为您详细分析。

CFP供图

案例

瑞娜又失恋了,原因还是她的过度情绪化吓跑了男孩子。前两任男友给她的评价都是“太能作了”!在恋爱中,瑞娜非常在意对方爱自己的证据,要求男朋友要及时回复电话或短信;她遇到困难时,男朋友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每天睡觉前都要跟自己道晚安和说甜言蜜语……恋情里有一丁点儿不顺心,瑞娜都会变得非常神经质:要么怀疑对方的真心,可能劈腿;要么就是不在乎自己,玩弄自己的感情。轻则和对方生闷气、闹别扭,重则大吵大闹,嚷着和对方分手。

和对方冲突后,时隔不久,如果对方及时回复自己,或非常体贴地照顾自己,瑞娜就会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很在乎自己,对以前的言行非常后悔,忍不住和男友道歉,发誓再不会患得患失,乱发脾气,一定好好珍惜感情。但下一次,如果对方疏忽或不太方便及时回应她,瑞娜又会进入情绪化的泥淖里,重复着怒不可遏地发作—发作后恢复理智而愧悔—严格控制脾气和压抑冲动的死循环。闹腾的次数多了,男孩子的耐心逐渐被消磨殆尽,最终身心俱疲地远离了瑞娜。

瑞娜对男友们的爱,如同钟摆,总是在爱恨两极里来回摆动。这种带有高度情绪色彩的关系模式,使她一直无法收获一段稳定而安全的亲密关系。

分析

瑞娜的“作”,显示出她对情感中的好感觉和坏感觉的分裂。分裂的对立情感,使得她总是带着单一感觉和思维去对待对方。这显示出瑞娜出现了理想化的扭曲和偏执化的扭曲。理想化的扭曲是指个体把他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将对方过度理想化,无意识地忽略了对方的缺点,即使有些缺点在他人眼里表现得非常明显,也难以让当事人警醒。理想化的扭曲还表现为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毫无保留地、真心诚意地深爱着自己。

偏执化的扭曲则认为人都是自私的,表现得冷漠无情,人际关系里充满了欺骗、伤害和痛苦。即使事实并非如此,当事人也会坚信不疑,怀疑对方善良行为背后包含着阴险的恶意。

虽然普通人有时也会理想化一个人或固执地否定一个人,但总体来说,持续的时间不长,认知的扭曲强度也不太极端,还能修正自己的扭曲观念。但那些持有理想化的扭曲和偏执化扭曲的个体,执念很重。观念严重扭曲的个体,情绪化的感受来回切换。

理想化的扭曲是为了让自己找到价值感。一个理想化的对象正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这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值得别人重视、喜欢和欣赏的,可以让内心不太安全,害怕人际关系中被忽略和遗弃的人,感到内心的焦虑感可以减轻,同时增加被需要感和连接感,得到自我抚慰和精神放松。

偏执化的扭曲投射了个体内心的担忧和烦恼。个体感觉缺乏照顾和爱的滋润,就有一种空虚、虚弱无力和缺乏依赖性,她需要将这种负性的感受从内心里驱逐出去,尤其是这种内部压力受到外部刺激时,往往会使当事人情绪失控,无法忍耐。对方的无意举动,会触发她内心的一个痛点——“你不愿意为我努力多一点,我不值得你时刻关注”,这种糟糕的感觉会让她立刻否定对方。

这些负面的心理戏,多和童年被照顾经历有关。人在年幼时,主要依靠自觉感受来粗略地反应,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往往是表浅的、局部的和片面的。当照顾者能够及时地顾及我们的需要,我们就会认为照顾者是个“好妈妈”;当照顾者没有理解我们的意思,或者无法准确而快速地回应我们的欲望,我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照顾者变成了一个“坏妈妈”,忍不住讨厌和排斥她。

随着被照顾的各种经验反复地出现,我们积累了关于照顾者的两类不同的感受,逐渐明白,同一个照顾者会有“好妈妈”和“坏妈妈”的表现,理解一个人不可能总是能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和要求,理解一个“爱我、关心我和照顾我的人,也可能做出一些让我不满意和泄气的事情,但他们并不是故意这么做的”这一个深刻的社会道理,逐渐让被照顾的儿童走向成长和成熟,拥有一个对现实的复杂的理解和包容能力。

实际上,早年的照顾可能有一些不当之处,带给被照顾者一些心理损害或创伤。如果没有这种整合好感觉和坏感觉的能力,认为一个人身上只能有一种感觉,就可能在有好感觉时让我们“爱之欲其生”,而对方带给我们不好感觉时,又“恨之欲其死”。

健康的个体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避免用反复对立的感受来威胁亲密关系。面对一些容易诱发负性情绪的情境,他们会努力地克制自己的直觉反应,不用首选的反应,而是用理性的次选来做反应,让自己冷静下来,有意识地让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

这种能够理智地放弃直觉性的首选反应,代之以更为理智的次选反应的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主动控制力。这是自控力高的一个直接表现。主动自控力低的个体,更容易“作”。

处方

主动自控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遗传和教养两方面的因素。遗传研究发现,基因表达中,一些个体的血清素相关的多态性上,显示出天生就匮乏主动控制力。

从后天教养研究中了解到,被不同家庭教养风格的家庭养育后,双生子的主动控制力表现迥异。被温暖和民主气氛下养育的孩子,比严厉管束下的孩子,更可能培养起主动控制力。他们能够向父母学习“主动控制”的行为模式,不以坏情绪来淹没自己的理智,能够以父母为良好榜样,去控制自己的直觉冲动,用更有利发展人际关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而更适应外部环境。

对成年人而言,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反复受挫,那就要觉察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是否有扭曲的可能。如果无法自知,可以从他那来里获取反馈,了解对方和自己关系发生龃龉的原因。如果是爱“作”,那就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主动控制能力,具体的做法有几条:

第一、抽离自己的感情,不要增加更多的内心戏。爱作的人习惯于将对方的一举一动添加上许多附加的剧情,而这些原本不在对方的内心世界里。比如对方没有接电话,真实的原因是对方的手机静音了没有听见来电,可内心缺乏稳定感的人,会设想一万个对方不想搭理自己的坏理由:我打电话可能太勤了,他厌烦了;我说话的语气太凶了,他可能讨厌我不够温柔;我讲话的内容也许他不感兴趣,干脆不接;我上次说了他,他是不是心里对我有意见……

一个简单的反应,由于当事人心有千千结,把个人主观臆想,变成各种风险假设,然后把种种恶意,投射在对方身上,认为对方因此不尊重自己、不照顾自己的情绪,因而理直气壮地找对方不是,逼着对方用言行来自证清白,搞得对方猝不及防。

第二、把分裂的感受整合到一个具体而生动的人身上,跳出一个个即时的情境。当事人要有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优秀特征和瑕疵特点,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一个人既可能是体贴的,也可能是疏忽和能力局限的,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成熟的人能够积累积极的经验,保留正向的感受;而忘掉一些偶尔出现的消极经验,更不会将负向的感受保留在内心,不停地心理反刍,形成一种自动的负性思维,进而形成焦虑、担忧、悲伤、生气、委屈等负性情绪。经常练习与非理性的冲动思维做辩驳,就可能形成更为健康的反应机制,提高个人的自动控制力,减少自我伤害和与他人的摩擦,有助于更好地维护亲密关系。

文/李则宣 黄任之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1.《(为什么谈恋爱情绪化呢)一谈恋爱就很情绪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谈恋爱情绪化呢)一谈恋爱就很情绪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3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