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是第14个年头了。
2008年5月12日,今天再次看到那些场面,仍然热泪盈眶。
尤其是看到央视主持人李小萌的一份采访视频——一个家破人亡的中年身影里的那份坚强。
不禁再一次落泪。
今天不想谈太多,只想说说我心里的川人。
一、
“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
干脆,果断——这是从孩提时代起,源自于影视剧里对川人独有的印象。
无论是烽火连天的川军征伐还是血雨腥风的帮派争斗,四川人总能把那一抹豪气演得如此自然。
可能也不是在演,可能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袍哥文化与四川人有着不小的渊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袍哥一词的由来。
何为袍哥,实则便是同袍、同志。
因为这个古老的帮会组织本名哥老会,原本成立的初衷是底层码头民众的互助组织;而后来,时局变幻又融入了反清复明的色彩。
近百年的历史里,它一直是中国三大古老帮会之一,即使政局动荡,但它的根子一直不曾改变——忠诚和信任。
是的,袍哥群体或者说哥老会对于这一点看得很重。毕竟残酷的地下斗争里,尤其是从事造反活动,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如果不能放心地把后背交给同伴,社团肯定无法生存下去。
残酷的反清斗争中,一方面他们慎重的筛选同袍、甄别敌我,另一方面,推崇仁义礼智信,尤其是忠义二字——坚定无比的将自己的后背交给兄弟,解衣推食、急人之急。
他们相信在家靠父母,出门靠兄弟。
忠诚、义气成为这些底层搏命的帮众骨子里唯一的信条。也得益于此,这个帮会巅峰之时甚至一度达到了1700万众。
尤其是四川,袍哥人家几乎遍布全川,相应,袍哥文化也就惠泽川蜀。
他们说话喜欢骂人,整天格老子、瓜皮挂在口中,看似粗豪鲁莽,内里确实一片热心肠——讲义气、真痛快、真耿直。
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怄气。
长在码头,雨雾蒙蒙的川蜀盆地里,川人不曾如江南水乡一般,沾染那些雾气里的柔媚,反而多的是冲天豪气。
坚强、重义、果断一如视频里挑起扁担的汉子。
二、
川蜀之地,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
地产富饶,良田广袤,宜人的亚热带气候,加之独有的盆地地形,几乎让四川成为自给自足的王国。
富足、稳定的环境,也让川人的性子里多了一些安逸的性子,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往往喜欢往茶馆的竹藤椅上一躺,要一壶茶悠哉一个下午;或者三五人围在一起摆龙门阵。
低矮的茶桌、蹭得油亮的竹椅,也许还会有一段咿咿呀呀的戏腔声。
确实巴适得很。
安逸里让川人性子变得更加忍耐,他们不会像北方大汉一样,路见不平,拔刀而起,快意恩仇。
更多的会是一点点的忍耐,就如《王保长》中面对地主恶绅欺负的民众一般,他们更多的会偷偷地用几句辛辣尖刻的文字讽刺一番,可只要生活尚且能够维持,他们就会忍下去。
不然忍耐并不是苟且,川人喜好安逸却不是软弱。
柴米油盐的小事他们选择轻轻放过去,可如果是家国之事,四川人从不曾退缩、忍让。
一如他们喜爱的朝天椒,辛辣无比。
毕竟,钓鱼城的厮杀声尚不曾远去,即使征服世界的上帝之鞭也在这里折戟。
川人之刚强可见一斑。
三、
在家国大事面前,川人的忠义、血勇从没有缺席。
民国时期,四川是军阀最多、军队最多、也最为混乱的省份。
当时四川一省军阀军队就共计有100余万,从1911-1937年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他们发起了大大小小400余场战争,几乎是连年征战,民不聊生。
数十年间,几乎每个人都是血债累累、仇怨颇深。
不过,当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放下争端,请缨出川抗战。
7月10日时任川军总司令刘湘向蒋介石请命出川;
7月14日,刘湘紧接着通电全国,称“日军侵略非一省一部之问题,主张全国总动员,拼与一绝”。
在举国犹疑,各方保存实力之时,川军首先站了出来。
“四川愿意出30万军队,500万壮丁,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刘湘与川内实力派几乎迅速达成了共识,停止内斗一致对外,“我们的民族要亡国灭种了!我们整个中国的人都要说日语了!川军要为民族、为国家尽忠!”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川军将士在抗战时期始终冲在一线,以至于李宗仁都感叹“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川军二十军是第一批出川的,首战便是在被誉为绞肉机的淞沪战场,作为当时国内装备最差的军队,他们披着斗笠,穿着草鞋,背着大刀、老套筒对抗着坦克大炮几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
可这些人不曾后退:
我们二十军是川军中的铁军,是全国闻名的勇敢部队,所以才调到上海来对日作战。我们这次打的是国际战,是最光荣的!如果上海这一仗抵不住,我们就要亡国,我们要为国牺牲,这是最光荣的!”
这是二十军军长杨森的战前训话,打内战不光荣,但国战一定不能丢脸,心怀死志德他身临前线死战不退,顶着日军的重火力,即使部队一个排一个排的阵亡都不曾退缩。
也是这一次,川人用鲜血证明了,他们不是个打烂仗的队伍。
川人打出了他们的血勇、气节。
1937年,川军饶国华带145师守备广德,拱卫南京,面对敌军猛烈进攻,坚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随后举枪自杀,由是全师战死;
1938年,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身先士卒,在知道援军抵达无望之后,发出电报“决以死拼,以报国家”,又与士兵训话,要求战至最后:
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
终与城偕亡。
八年里,川军仅将领就战死24位,士卒伤亡更是不计其数,但他们不曾后退——“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这是刘湘战前的誓言,他们至死不曾变。
抗战八年间,共计40余万川军将士出川抗日,加上8年间各种支援人员多达350万余。
川人死伤也几乎占据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首。
不过川人不曾后退,除了兵员他们还承担了当时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承担了全国稻谷供应总量的38.75%。
1941年四川省田赋管理处长甘绩镛行经南潼道上,在一处茅草房前歇脚休憩,问一个老农民:“今年收成和生活情形咋样?”老农回答说:“老天爷不作美,我们经常以苕藤菜叶和杂粮充饥。”甘绩镛又问:“粮食不够,还给国家纳粮吗?”老农民说:“我应缴的粮食都缴了,左邻右舍都是这样的!”甘绩镛问:“你们自己都填不饱肚子,还有啥余粮缴公呢?”老农慨然说:“军队去前方打仗,没粮食就吃不饱,就是有条命也不能拼啊……只要能打胜仗,赶走日本鬼子,能过太平日子,我们老百姓暂时吃苕藤树叶,也有想头,比起日本人来抢我们好多了!”
四、
川人喜欢安逸,喜欢悠闲。但真正家国面前却从不含糊,一如那火红的朝天椒。
辛辣,火热。
时至今日,又逢汶川14周年,忽然有感而发,愿国泰民安。
借网上一句话“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
1.《【袍哥文化】川人从不负国,又是一年5月12日,也说我印象里的四川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袍哥文化】川人从不负国,又是一年5月12日,也说我印象里的四川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0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