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多个城市在争夺人才,却忘了规避风险。
只要用身份证和学位证在手机APP上办理,半小时左右就可以落户Xi。而且降低了学历要求,全日制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的,或者国民教育同等学历的,回国留学的都可以。Xi最近出台的一项政策已经成为全国“人才争夺战”的冰山一角。
2018年的毕业季又来了。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估计为820万,创历史新高。然而,包括Xi、南京、武汉在内的20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了送房、送钱、送户口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政策力度空前,让昨天担心“冒险岛”的大学毕业生,一夜之间好像变成了不同城市的“唐僧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才争夺战”?这些城市在人才竞争的背后都有怎样的焦虑?当硝烟散尽,我们还能反思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抢人才还是抢人口
据Xi《新安晚报》报道,2月4日上午,Xi新安186个派出所500多名户籍管理警官集体宣誓,坚决打赢了历时三年的“人才与人口的硬仗”。
“人口”二字正好把这种“人才竞争”分为两个战场:第一个战场是纯粹的“人才竞争”,主要在北京和上海,其人才引进政策有较高的学历和薪资条件,以及准确的行业划分;第二战场是“人才和人口之战”。参加战争的主力部队是Xi、武汉、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人才引进政策门槛比北京上海低很多,甚至很多地区对大学生落户实行零门槛。
为什么除了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还需要争夺人口?恐怕是因为压力真的来了。
以Xi为例。2016年2月5日,Xi宝安区修订了《Xi宝安区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根据修订后的目标,2020年Xi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70.7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70.57万人。然而,截至2015年底,Xi市常住人口仅为8,705,600人,比目标少200万人。
这意味着,从2016年开始,Xi的年均人口增长率将达到40万,达到标准是可能的。现实情况是,从2011年到2015年,Xi的人口在过去五年中增加了不到20万人,平均每年不到4万人。
4万的年增长率显然比不上40万的谢谢先生。
数据显示,2016年底,Xi市常住人口达到883.2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万人。截至2017年底,Xi市常住人口已达953.44万人(据记者了解,虽然没有直接列入统计数据,但可以从人均GDP中计算出来),人口增加70多万人。但是,在70万人口中,应该不包括2017年Xi延安主办的西安新区咸阳地区的60多万人,所以2017年Xi延安的人口增长应该在10万左右。显然,即使年均增长率超过10万,距离1000万人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人才和人口硬仗”的号召下,今年前三个月有23.1万人落户Xi安,接近2017年落户Xi安的总人数。
只有这样的增长速度,加上西安新区咸阳地区60多万人口,Xi作为新批准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2020年人口规划目标的基础是坚实的。
没有巧合。武汉作为中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一直在努力留住人才。根据《武汉统计年鉴》,2015年和2016年武汉人口净迁移率分别为-1.78‰和-0.29‰。如果净迁移率为负,说明武汉市的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说明武汉市人口吸引力弱。
贫穷改变,改变才有意义。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大专生赴韩留学创业就业”和“百万校友回韩”计划,拉开了“人才大赛”的序幕。2017年武汉人口净迁移率也转为盈利,达到19.7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达标”而发动“人才竞争”,显然只是表面现象。那么,各地“人才竞争”背后更深层次的发展焦虑是什么呢?
人口红利的减少使压力显现
1月19日,南京在积极争取人才的同时,也发布了《十三五规划南京人口发展规划》。其中,南京市政府明确指出,南京未来面临的挑战是“人口结构压力越来越大”和“人力资本结构性短缺”。
文件显示,南京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正在缓慢下降,但老人和孩子的抚养比都在上升,人口供养负担日益加重,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外来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
面对这些问题,文件给出的解决方案之一是积极推进以“宁剧计划”为代表的人才吸引,加快外来人口引进速度,不断增强外来人才的虹吸效应。通过人口集聚和资源集聚,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那么,“争夺人才”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会不会和中国人口红利减少,经济动能转换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宝认为,“人才竞争”与人口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林宝指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后,人口红利开始下降,从去年到今年,可能是经济活跃人口开始下降的转折点。这种“人才争夺战”的发生,说明人口变化的影响已经开始向二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甚至一线城市传递。
“有研究认为‘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放缓与‘人口红利’的衰减密切相关。当“人口红利”下降时,劳动力供给状况会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从而影响经济竞争力;增加养老金和医疗负担也会影响积累和投资,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林宝说。
中国城镇和小城镇改革与发展首席经济学家、主任李铁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也对放宽落户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归国留学生、技术工人零门槛落户”。
李铁认为,推进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响应中央政策要求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一些城市放宽户籍管理确实有一定的经济动机。“要吸引产业投资,人力资源储备是关键。一些城市的落户条件放宽,实际上已经看到了人力资源储备对增加投资的吸入效应。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土地财政遭遇房地产库存瓶颈。一些城市试图通过降低定居门槛来增加买家数量,这也应该是潜在因素之一。”李铁说。
人才的引进会增加当地的人力资本,改善人口结构,总体上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如果一些引进的人才带来新技术、新产业,甚至会很快见效。对财政收支的影响需要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内,由于大量引进人才,需要履行对人才的承诺,改善公共服务,所以会增加财政支出;但从长远来看,因为人才会带来就业、消费和税收,扩大经济总量最终会提高财政收入。”林宝解释道。
林宝也认为,引进人才可以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引进人才将扩大房地产需求,拉动房地产市场。此外,人才的增加将扩大支付人口,改善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
人才要抢,要留
抢人才不是目的,抢人才应该是城市的初心。但是,能解决留住人才问题的不仅仅是大吸引政策,还要考虑能否用好人才,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虽然大多数媒体欢呼人才春天已经到来,但舆论领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些声音站在清洁工和普通农民工的立场上,认为以学历为门槛的落户和住房优惠政策,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其他低学历群体的“歧视”。
而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恰恰与这些人群有关,所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考虑城市低学历群体的就业安置。
“如果只把人才定位在学历上,而忽略了城市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往往会导致引进的人和岗位脱节,却不会给城市带来活力。”李铁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进入,将要求更多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提供补充服务,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
以最近在大城市广受诟病的学前教育为例,李铁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迅速但质量不高。“原因是参与服务的人口没有通过市民化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李铁解释说,“如果他们对城市服务业的就业没有长远的期望,只有暂时的就业心理,必然不会投资提高服务质量,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极端的短视行为。”
因此,在接下来的实践和探索中,各地要更宽泛地界定人才。“对于已经实现稳定就业并长期在城镇落户的外来人员,在没有任何附加学历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能否率先办理落户手续?他们可以在城市长期生活,甚至通过各种工作为城市提供服务。虽然不一定有大专以上学历,但应该是城市最有活力的人才,他们的下一代应该有一定的学历,成为城市创新的接班人。”李铁如说。
未能充分利用人才是“人才竞争”中的风险。如何趋利避害?
“人才竞争也可能导致全方位的‘孔雀东南飞’,造成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人才流失,加剧人才失衡。也有可能是盲目攀比,抢来抢去,再抢'而不是'用',造成人才和各种资源的浪费。”林宝说。
为了避免上述不利情况,林宝认为,一方面,有必要引导大城市的人才竞争行为,要求他们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基层人才培养,建立相关机制,鼓励东部和大城市人才回流。
李铁认为,人才引进标准应根据城市发展中各行业的需要来确定。在制定城市政策时,要考虑城市的需求和城市的服务质量。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重点是进一步放宽条件,尊重市场的选择和产业投资者的选择。
1.《人才争夺战中存在的风险 该如何趋利避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才争夺战中存在的风险 该如何趋利避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03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