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委召开了这个社科青年研究基金第一批项目的论证会议,让大家讨论相关课题。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必须出席并发言。人老了,却要做点什么!
首先,年轻学者应该准备吃苦,向老师学习“艺术”
目前中国学术界有一个断层。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一代科学家和另一代科学家有差距;第二,由于十年浩劫,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外最新成果存在差距。这个断层是历史造成的。“文化大革命”过去了,不会再来了,也不会再来了,但后果是无法挽回的。老的一代终究会死去,但是在新的一代成长之前,新旧之间的联系就会出现问题。要想填补这个空白,就必须迅速培养出一批年轻的骨干,就是你们这一代的年轻学者。
你们这些年轻的学者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和你现在相比,我们当时的学习条件差很多。现在昆明还有当时西南联大的房子,可以去看看。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知识分子没有投降,顶住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了下来。当时我们的工资只够吃半个月。闻一多也是靠刻邮票填饱肚子,我是靠写文章挣钱。就这样,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我们十几年,给我们的研究工作造成了新的困难。我感到无力掌握国外在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说实话,很多东西我也看不懂,只能大致了解。我还没有学会计算机这个新事物,所以我必须学会它,我相信我也能学会它。搞科学学就是努力。世界上的学习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做到的道理是什么?
学习是艺术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你看着一件艺术品,如果不了解它的制作过程,不向艺术家学习,就做不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向老师学习“艺术”。事实上,我的知识既不是在课堂上学到的,也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学到“艺术”的结果。在我去英国学习之前,我在一位英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当时他在清华教书,对我很凶很严。我在从事人体研究的时候,他给了我一个题目“中国人”,让我做论文。他给了我一个算盘,一个计算尺,一块手表,其他什么都没有。老师说你可能有一天什么都没有了,但你还是要学,这叫永远不学。他每天检查我论文的进度,并在上面添加评论。如果你做错了,让我再做一次;改完了也算不完,但要讲出错的原因和方法。他的考试方法也很独特。给我一张人体各个部位的数据表,让我指出哪些数值是错的,有多少是对的。这才是你真正的本事!他教你学,但他没有帮你走,更没有帮你过关,而是让你自己摸索,同时给予及时的指导。
后来我去了英国,跟着一个叫玛纳斯基的老师。他是我们课题的发起人之一。这个人学习也很有意思。他在外面有很多朋友,很多学生,每个去伦敦做社会学的人都来找他,只是他老人家平时没见他。他每周五等的时候,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讨论的题目是《今日人类学》。由于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人类学的最新研究趋势也聚集在这里。这些东西在书上是看不到的。看书的话会看到三四年前的研究成果,远远落后于形势。这样的老师可以用学术带头人来形容,因为他真的了解自己所在领域的敌人。
玛拿西从来没问过你读哪本书。在他看来,当书放在图书馆时,你可以自己找到它们。他把我们这些学生直接推到学习的前沿,他让大家讨论每个学生写的文章。如果你看了文章,大家都说你能考上,那你学的问题就差不多做完了。他还让学生读他写的东西。他听到不对劲,就停下来说怎么修改。我们都在听。这也是学习,学习老师怎么写书,怎么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我现在就是这么教学生的。我去调查了,学生们跟着我看我怎么调查,怎么解决问题。
第二,学习要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切忌野心太大。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实践和理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群众在社会实践中首先创造的。社会科学家要善于观察,从各种实践中总结,摆事实讲道理,让新事物不受约束地发展。为了表彰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是由农民创造的!
知识是怎么来的?知识是从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认为靠自己的智力可以想象是错误的,也不符合人类科学发展的规律。现在刮起了大风。有些年轻学者喜欢在名词堆里谈天说地空。写了很多文章,但是都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学习不能闭门造车。我劝青年学者走出学习,接触现实。现实社会每天都在变化,新事物不断涌现。客观现实社会丰富多彩,会让你欲罢不能。
有人跟我说,你这么大了,还整天往这里跑,会累死的。你不能停下来!问题已经一个个提出来了,你要调查,找出解决办法!前几年农民刚分完地,积极性很高。全家种了三种田:口粮田、责任田、饲料田,既能保证粮食,又能靠卖粮食赚点钱。但是情况变了以后,农村劳动力太多了,有些年轻人出去找工作,挣的钱比他爸爸还多,人也不愿意种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已经基本搞清楚了,就是扩大每个农民的耕种面积,让一个农民的耕种收入不低于工人,这样才能保证有人能种地。一个农民种了十亩二十亩地,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照顾不了,只好搞机耕。买机器,减少了田间劳动时间,剩下的时间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收入自然就高了!这个方法是我在1987年上半年通过调查想出来的。年轻人在学习的时候最怕有野心。他们不踏实,不会“飘”。一个“花车”不可能成为大武器。学习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名声是靠不住的。有人劝我尽快出书。我说我不时尚也不是畅销书。书出版的时间越长,读的人就越多;我的东西还没完成,我死了还可以出书!
年轻人在学习的时候要表现出新的一代,新的精神,不要采取务实的态度,不要光说个人成绩,算个人账,搞职称。我们当时没谈这个。当时我从国外回来两个星期,就下去了。我是延安大学的名誉教授,工资还不到大学教授的一半。人家说我赔钱,我不在乎。不要总想着别人怎么看你,社会上会有舆论的!
第三,学习也要对外开放,但要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防止“中心外移”。知识分子应该为人民服务,不应该丧失理解和改造社会环境的信心,不应该依靠习惯性的力量或命令,而应该依靠自我意识。中国要富强发展,就必须有更多掌握知识的有意识的人。学习也要对外开放,但要防止“中心往外走”。了解外国,要立足中国,中心要在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基本事实是,我们喝中国水,吃中国食物,在中国长大。我们的学术研究要为人民服务,长在土里。目前洋货丰富,真假不分。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理论很多被引进中国,但是一两年内消化一个国外的理论是不可能的。也要把从国外学到的东西土壤一下,看看能有什么用。学术上,土货也要和洋货竞争。我们比较商品,看谁的商品更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年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果他们错过了机会,那就太晚了。我们这一代人和你们这一代人共同努力,弥补历史造成的这个断层。
社会科学家学外语,我崇尚实用性。学外语的作用是在国内把外国的东西变成实用的东西,从而解决国内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考托福,培训导游。许多日本人不会说外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从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东西。提高翻译的地位。翻译往往比创作更难,因为不理解的东西不用写,翻译要懂。我们要重视翻译,但译者也要尊重自己,不能以次充好,损人利己。
学者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你认为对人民、对国家有利,就一定要坚持,不要考虑别人怎么说。我的人生有过波折,但我不在乎。只要人民支持我,我就为他们说话。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声靠人口,成功靠野心”。知识分子的志向不能被剥夺。失去他们的志向是很难过的。推动我们国家的建设,崇拜别人是不可能的,崇拜别人就是失去希望。
1988年
1.《学问 费孝通:和青年学者谈如何做学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学问 费孝通:和青年学者谈如何做学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12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