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有道

钱志熙 钱志熙:对中国古代诗歌史研究的一些思考

今天,中国古代诗歌史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相当可观的。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是局部的,容易解决,有些是整体的,涉及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另外,诗史研究应该如何突破,学科的重要生长点有哪些?这也是今天研究者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这里说的只是我近年来在诗歌史研究中经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诗史研究应与作品、作家等具体研究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诗歌史的整体建构和描述是在对具体诗歌作品、诗人创作、流派和各个时期诗歌发展进行本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的。后者的研究越充分,前者的结论越有可能接近科学。然而,历史研究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事实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意识贯穿于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之中。然而,有些作品,尤其是作家本身在创作中具有明确文学史意识和文体史意识的作品,如陈子昂的《38感》、李白的《59古风》,如果缺乏对汉魏六朝诗史的了解,就不太可能得到研究者乃至一般欣赏者的充分欣赏。比如在对作家的研究中,我们知道杜甫是大师,但在对杜甫诗歌的欣赏、批评和研究中,能体现杜甫诗歌与诗史关系的却很少。比如杜甫的《北京到奉贤五百字》这首诗,从文体上看,其实是“怀咏”和“纪行”两种诗风的结合,也就是说,这首诗的创作渗透着深厚的文体史感。事实上,这是作者在文学史经验中创造的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家的创作不自觉地反映了文学史的经验,这是几乎所有成功作品的本质。因此,在对作家和作品的完整研究中,应体现诗歌史意识,研究者应对诗歌史有充分的认识。至于诗派、断代诗史和整体诗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不需要详细讨论。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一方面,宏观的关于诗史的著作和论文确实来源于对诗史中大量作品、作家、流派等具体现象的概括和提炼很少,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空超脱的嫌疑;不像明清诗史家的一些结论,虽然很宏观,但都是从丰富的具体现象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很科学。另一方面,在对具体作品、作家、流派群体和不合时宜的诗歌的研究中,研究者对诗歌史缺乏掌握和丰富的理解,降低了他们的素质,他们被困在繁琐的详细分析中,无法得出真正有价值和深入的结论。以上两种情况降低了诗歌史研究的学术品格;因此,诗歌史研究和具体作家作品研究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说到一个研究者,就要尽可能的把宏观沟通和专业化统一起来。当然,专注于整个诗歌史的研究者和专注于诗人和流派的研究者,在宏观交流和专业化方面可以有所不同。正如罗素所承认的,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论述的每一位哲学家,除了可能的莱布尼茨之外,知道的都比他多(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何兆武和李约瑟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历史的作者一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具体的作家和流派。

应该说,对诗歌历史演变具体轨迹的研究,各个发展阶段的诗歌创作,包括文化背景的研究,都是近年来的杰出学术成果。然而,也存在不平衡。相比较而言,唐代以前的诗歌史研究比较深入,梳理细致,但不能说每个时期每个环节都很清晰。但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诗经和汉乐府,一个有500多年的历史,一个有300多年的历史。这样,《诗经》和汉乐府诗就有了发展的历史,可以称之为《诗经诗史》和《汉乐府诗史》。然而,要把《诗经》和汉乐府诗的发展史描述得像唐诗的发展史一样连贯,显然是不可能的。再比如从永明到初唐的诗歌史。虽然有很多人关注,但这里还是有很多作者,很多环节没有充分研究。在这里,我认为存在一个作家在当代和后代的地位兴衰问题。在文学史发展的某些阶段,当代人对自身文学成就的认识往往与后人有较大差距,如南朝、初唐等。从中世纪到唐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到初唐,中国文人诗歌是一种类型,盛唐诗歌是另一种类型。从发展的逻辑来看,从齐梁隋晨到初唐的类型是在否定汉、魏晋、宋宋艺术某些因素的前提下出现的,是一种变化;盛唐诗歌是清初以来复古派对梁、陈、隋诗歌的创新。事实上,汉、魏、晋、宋时期的宋诗精神是注入到齐、梁、陈、隋诗歌的体内的,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也构成了后世建构中世纪诗歌史的核心思想。所以这一段南朝至初唐的诗史是以“扬弃”的方式构建的,与其本来的历史相去甚远。一些作家和文学风格在当时被认为是主流,在后世地位下降,甚至从主流到次要地位。而有的并没有活在当时的主流立场,而是上升到了主流。我觉得这种现象在南朝到初唐的文学史上尤为突出。首先,他们对自己时代文学成就的评价远高于后世。他们觉得自己正站在文学发展的巅峰。因此,在当时的文学批评中,大量的著名作家被标榜。然而,在后世文学史的建设运动中,这些著名作家却沦为次要甚至被忽视的作家。结果,当时诗歌史发展的真相往往变得模糊不清,趋于简单化。这种对文学史主线的简化或凸显,在一般创作中或教学中的介绍中,已经足够借鉴,但对于一个科学完整的文学史体系,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诗歌史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至于近代宋元明清诗史,研究成果几乎是逐渐弱化的。比如宋的演变,尤其是北宋的诗史,这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宋初对三体的研究有所深化,对李青体和元佑体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可以说,北宋诗史的基本格局已经构建完毕。但我们现在关注的是主流和非主流作家,基本上还没注意到。例如,在北宋诗歌史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了宋初的三体诗风、李青诗风、元佑诗风和江西诗派,实际上有大量的非主流作家与这些主流诗风并存。与此相关,我们对宋的研究也更加注重其风格。但北宋有一大批文人自然延续了唐诗的风格。虽然由于他们的创新人格不突出,很难在诗歌史上获得突出的地位,但他们在当代诗坛影响很大。他们可以说是构成宋诗名家、学习和改变唐诗风格的当代资源。比如北宋诗人郭,经历了仁宗、瀛宗、、哲宗等几个时代,风格淡雅如太白。被梅誉为“太白的背影”,还与等人合唱,在当时诗坛影响很大。但由于不被现代人视为宋诗风的典范作家,基本上被宋诗史所抛弃。事实上,宋诗的整个发展历史都离不开对唐诗的借鉴和资本获取,所以有大量的正面唐诗,这自然延续了唐代作家的风格。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对宋的研究还远远没有构建起一部比较科学完整的宋史。在宋以前,明清人对诗史的研究已经做得很好,如明代复古派诗人胡应麟、许的《诗史》研究,也就是今天能借到钱的人不少。但是因为古人不认同,留给我们的研究成果很少。至于宋以后的元明清诗史,作家作品数量是以前的几十倍,我们所描述的诗史的不完整性更为明显,远远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诗史体系,古人的成就更是少之又少。还有,我觉得每个诗史的情况都不一样,学习和把握的方法也应该不一样。宋以后的诗史作家那么多,作品汗流浃背,所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应该与以往的诗史不同。但是,我们现在写的文学史,基本上没有区别。今后如何写好诗歌史,从明、清、近代乃至现代,确实需要很多学者认真研究。

其次,对于中国诗歌发展史的特点,我们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诗歌的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我觉得有。比如中国古典诗歌,几乎所有的诗体系统都是由音乐母体产生的,从音乐诗到无音乐的纯文人诗,或者从“歌”到“诗”,都有类似的发展规律。然而,乐府的发展是一个不同的过程,从文人诗歌和文字进入音乐,到逐渐脱离音乐和戏曲的优雅和案头。由于我们对音乐文学向纯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缺乏研究,阻碍了对上述具体文体发展研究的深入。其次,诗歌史的理想研究应该参照许多不同民族的诗歌史来进行。由于我国研究者学术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者无法同时掌握汉语诗歌之外的其他语言诗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无法从更多的人类诗歌现象中找到汉语诗歌发展史的特征。诗歌作为人类歌唱情感、表达心声、实现审美愉悦的活动,根植于人性,所以诗歌的发展是必然的,任何民族、任何语言都没有诗歌。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诗歌理论家都讲了很多。人类诗歌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一些共性,但在不同民族和语言的诗歌发展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以及民族发展历史进程的差异,会有很大的差异。我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大概就是文人诗歌的高度发展。相对意义上,应该把诗歌分为“自然艺术诗”和“自觉艺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民间诗歌代表自然诗歌,文人诗歌是自觉诗歌。自然诗歌艺术发生在每一个民族和每一种语言中,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和语言都能发展到自觉诗歌的阶段。另一方面,如果在诗歌艺术的自然阶段,不同语言的诗歌之间有更多的共性,那么进入诗歌艺术自觉阶段的诗歌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异,发展历史的长短、自觉程度和艺术程度都是不同的。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观察中国古代诗歌时,我们发现中国古代诗歌历史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很早就进入了有意识诗歌的发展阶段,这个时间不能简单地确定。大概可以说是魏晋文人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史的自觉。这样看魏晋以前的诗歌史,就能反映出自然诗歌史的发展特点,如时间与空的不平衡。每一种诗歌体系,如诗经、楚辞、乐府,都有自己的出发点,但没有明显的连续性。另外,魏晋以前,几乎没有音乐。如中国诗歌,严格来说,应该叫中国歌曲。然而,魏晋以后的诗歌史更多地体现了诗歌艺术自觉发展的特点,这里当然存在过渡性问题。魏晋南北朝诗歌的许多艺术问题可以从这样一个过渡性特征中得到解释。事实上,中国古代有意识的诗歌,即文人诗歌,很少有长时间的艺术发展和高度的艺术性。我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主要体现了这一成就。它也与民族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

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就导致了特定诗歌史的出现。除了各种社会文化原因之外,诗歌史本身的发展规律往往起着更为必然的作用。仅仅讨论诗歌史的发展特点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是不够的。这限制了我们的研究。在这里,我想谈谈林庚先生的诗歌史研究的特点。林先生研究诗歌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发展现代诗歌创作寻找借鉴。所以就我的理解,林先生认为,诗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也是必然的。比如他对尝试九言律诗的信心,来自于他对古体诗风发展规律的理解。此外,我认为林先生的诗歌史研究有一个很精彩的地方,那就是他注意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发展中的一些趋势现象,特别是他对从古代诗歌到唐诗语言的意象化过程的关注,这是诗歌史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部分。

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和诗歌史研究的丰富成果,继承其学术传统。争取古今诗学的真正交流。这个问题需要详细论证,非常复杂。这确实应该是我们今天研究诗歌史、诗歌批评和理论的一个方向。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钱志熙 钱志熙:对中国古代诗歌史研究的一些思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钱志熙 钱志熙:对中国古代诗歌史研究的一些思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43638.html

上一篇

马屿镇长昨夜死亡 银环蛇爬进瑞安一居民家卧室 警民联手“引蛇出洞”放归山中

下一篇

石家庄新增7个中风险地区 真相原来是这样!

杨骚 白薇:毕生与爱情和困顿纠缠的女作家

杨骚 白薇:毕生与爱情和困顿纠缠的女作家

白薇:1893-1987,原名张煌,中国现代女作家。光绪1919年2月5日生于兴宁县南翔斗头刘秀村。少年时受民主思想影响,养成了反封建意识。1994年,她就读于第三省女子师范学校,并当选为该校校友。袁世凯称帝时,新任命的校长是清朝的一位老人。他取消了英语课,禁止学生阅读新书和报...

手术做一半无肿瘤 奇!31岁男子开颅切除肿瘤 一边做手术一边背诗歌

手术做一半无肿瘤 奇!31岁男子开颅切除肿瘤 一边做手术一边背诗歌

琪琪!这位31岁的男子接受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医生进行了精确麻醉。他“实际上”-一边做手术一边背诗湖南日报记者段通讯员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手术是紧张而恐惧的。你能想象一个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做开颅手术时能清晰地背诵诗歌吗?这一幕最近出现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除了背诗,我还...

卖米 北大才女《卖米》看哭无数人 此小说原是温州作家挖掘

  • 卖米 北大才女《卖米》看哭无数人 此小说原是温州作家挖掘
  • 卖米 北大才女《卖米》看哭无数人 此小说原是温州作家挖掘
  • 卖米 北大才女《卖米》看哭无数人 此小说原是温州作家挖掘
万姓之首 我国首支姓氏歌曲《张》走红网络 湖南籍作家作词

万姓之首 我国首支姓氏歌曲《张》走红网络 湖南籍作家作词

中国第一姓氏张松MV距离央视春晚2014的最后一次复习,还剩不到三天。近日,春晚主持人张国立将与香港著名女演员、台湾省著名女歌手、大陆新皇后张靓颖合作在马年春晚演唱中国第一首姓“张”的歌曲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引发了“张”的走红,并在全球华人社区姓“张”的网友中竞相演唱。在不到...

现代诗歌的特点 【公开课第69讲】白帆《现代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 现代诗歌的特点 【公开课第69讲】白帆《现代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 现代诗歌的特点 【公开课第69讲】白帆《现代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 现代诗歌的特点 【公开课第69讲】白帆《现代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文吉儿 长沙90后美少女作家获新锐艺术人物30万元大奖

文吉儿 长沙90后美少女作家获新锐艺术人物30万元大奖

源地图长沙美少女作家文吉儿凭借自身实力,击败《致青春我们终将逝去》原作者韩寒、辛夷武等前沿作家、诗人,获得第五届“好消息鸟”新艺术人物文学奖。昨天,17岁的文吉儿带着名声回到长沙,他说他将继续努力与韩寒和其他前辈分享一场文学盛宴。16日晚,颁奖晚会在温州举行,全国歌唱冠军、90...

绿林艳史 旧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明星”胡萍 最后归宿成谜

  • 绿林艳史 旧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明星”胡萍 最后归宿成谜
  • 绿林艳史 旧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明星”胡萍 最后归宿成谜
  • 绿林艳史 旧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明星”胡萍 最后归宿成谜

胡萍 旧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明星”胡萍 最后归宿成谜

  • 胡萍 旧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明星”胡萍 最后归宿成谜
  • 胡萍 旧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明星”胡萍 最后归宿成谜
  • 胡萍 旧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明星”胡萍 最后归宿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