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最能体现街头的“气质”?换句话说,走在大街上,有什么东西能让人觉得这里或者本地或者外地,或者日常或者出众?在年轻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宋壮壮和李明阳看来,答案可能是街道两侧的标志。不久前,他们选择了北京的8条街道,对他们的招牌字体进行了“解码”,具体测试了这个猜想。
大栅栏商业街的招牌字体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们创建的微信账户上发布了类似的充满奇思妙想的调查,图片是主要的展示形式。两位创始人希望被“有趣”的内容所吸引,这样人们就可以对北京感兴趣,并试图理解那些和自己一样为城市贡献青春和生活的人。
市井气、商业区、文艺范儿……招牌平铺 氛围呼之欲出屏幕上,各种内容、大小、字体的招牌“插”上全是图片。穿过房间,街上的交通噪音甚至隐约在耳边响起。
总共八张图片显示了北京八条街道两侧大约200米范围内的所有标志。当各种招牌以这种方式紧密平铺在一起时,即使你不仔细阅读它们的具体内容,字体营造的丰富氛围也会让街头风格栩栩如生。
你看,那条街上汉字很少。乍一看像是出国,肯定是去了朝阳洋人活跃的商圈;这条街的字体设计特别肆意,是一种只能在文艺胡同空才能找到的厉害角色...如果人们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猜测街道各自的身份,在研究人员宋壮壮和李明阳的眼中,这次调查的目的基本上已经达到。他们也是天生的“城市爱好者”,招牌字体是他们认为与街头性格密切相关的因素之一,但却长期被人们忽视。此外,今年夏天,宋庄庄密切关注北京“老字号”牌匾标识设置的咨询稿。他想在里面找到关于字体的规定,但是找不到。“我感觉相关部门可能没有过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来提醒一下,字体是要考虑的。”
街道的确定是第一步,对于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宋壮壮和李明阳来说并不是特别难。“总的来说就是‘先想后看’,街上的格调很差。”例如,李明阳介绍,如果一些地方充满市场氛围,就找一些“高端”的地方;与商业区相对应的是一条具有文学风格的小巷...在调查了20多条街道后,他们最终筛选出了其中的8条。分别是颐和园路、三里屯机电院、桂街、南锣鼓巷、五道营胡同、大栅栏街、延寿街、797路。
三里屯像在国外,五道营真文艺……字体分类 算出街道性格三里屯机电大院的招牌字体选定目标街道后,项目组成员又一个个去了。详尽地拍摄所有商店、单位、标语等的匾额。在每条街道200米左右的随机长度内,通过软件识别提取牌匾中的文字,将属于同一条街道的原始牌匾的原始比例浓缩在一张图片中。
这就引出了八张图片。其实只要把图片放在一起,就能让观者感受到字体与街头气质的密切关系。然而,宋壮壮和李明阳并不满足于“感觉”的模糊程度,他们还希望进一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字体专家的建议下,两位研究者将牌匾字体分为五类:以宋体和黑体为代表的“体字体”、以和邢凯为代表的“书法字体”、以圆体和综艺为代表的“艺术字体”、以铭文和手写体为代表的“手书文字”、与中文相对应的“西文”。然后,根据每组字符的框架范围,他们计算出每条街上各种字体的面积比。
当抽象认知被科技思维加载时,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三里屯机电大院,西文区居然占65%!虽然北京越来越国际化,但是要找一条西文比中文多的街道也不容易。三里屯做到了。这里像“国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道营胡同有近三分之一的手书文字,这意味着店家在开店前,有耐心亲自为自己的店写/画一个招牌,而不是打开字找一个已有的字体,可能更接近“真正的文艺”。
五道营胡同的招牌字体大栅栏商业街的题词高达32%,大部分都是拜“老品牌”所赐。下一步是兴凯,当你想体现“传统文化”但又不想真的写牌匾时,这是一个快速的选择。碑文和正楷并重可能反映了大栅栏商业街的某种现实困境。一方面有很强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的束缚。
桂姐的“老字号”不多,但桂姐的“老店”不少,能清晰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店铺形象的要求。没有字体主导着桂街,不落俗套是商家的天性。桂街至少在字体的使用上是一条合格的商业街。
虽然基于最合理的逻辑,宋壮壮也承认,他们所做的绝对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样本毕竟没有考虑到分布的广泛性,除了字体之外,文字的材质、颜色、大小、排列方式也会影响街道的外观,但是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做到,但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人们需要“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份子好玩科普 推动公众参与这项关于“喜欢他们街道的话”的调查最终在宋壮壮和李明阳共同创建的微信账户上公布。再加上之前的几十篇文章,构成了《北京城趣味插画》的又一个小维度。
趣味+科普是大众最大的追求,体现在他们曾经为16个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创建了一个“严肃指数”。北京以像平面坐标系一样的43%的“严重指数”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Xi和郑州,这两个城市也都是正方形和规则形的。他们甚至总结了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些城市都是平原城市,都或多或少的缺水,这样才能传播这种特别积极的城市路网。
宋壮壮笑着说,在真正的学术专家眼里,这些内容可能不够严谨,但他们更愿意把一些人们可能不知道或认为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包装成有趣的形式,从而引起人们对城市的关注和思考。
一篇名为《百人居北京》的文章,已经达到10万+阅读量,也代表了这种想法。在广泛收集北京常住人口信息、学历分布、收入分布等数据后,官方数字的每个数字都在100小人的范围内,这些数据通过区分颜色和形状直观地呈现出来。结尾一句话“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身边的100个人了。北京人是什么样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
“归根结底,我们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期待每个人都参与城市建设。”即将步入30多岁的宋壮壮,清华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去哈佛读硕士。2016年回国前,他和清华的弟弟李明阳共同创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初衷是想“动”绘本《北京画报1》。网上的“车来车往”。但第一期开播后,“急于创作”的宋壮壮觉得“可以做点不一样的事”,于是开始了对北京的“上下搜索”。
在李明阳看来,实现公众参与是一个相当雄心勃勃的目标。至少,人们需要“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进一步,他们需要对城市感兴趣,愿意主动去了解相关信息。“从读者的反馈来看,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一些变化,比如留言说我们看了文章,今天去了。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被感染,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欣赏的审美对象,而不仅仅是一个赤裸裸的功能。"
1.《北京招牌 北京街头招牌现“气质” 解码簋街三里屯等名街的“本土和洋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招牌 北京街头招牌现“气质” 解码簋街三里屯等名街的“本土和洋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81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