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粮票买粮食,用肉票买肉,用布票买布;想买电视机,可能不能提前通宵排队;百货商店卖新皮鞋,所以很多人可以直接把玻璃柜台压碎。物质匮乏时代过后,消费市场上的新产品刺激了人们的消费热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设施现代化、特色鲜明的购物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西单、前门、CBD、三里屯、中关村等商圈在北京遍地开花。人们去购物不仅仅是为了购物,而是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和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北京商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也成为展示首都良好形象和现代经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商品供不应求 柜台常被挤碎1979年,从部队转业的刘兵进入北京百货大楼,开始在针织部站柜台。当时的百货店是中国投资兴建的第一家大型百货店,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全国各地的商品都要优先考虑百货店。但尽管如此,商品供应仍然短缺。就拿刘冰工作的针织部门来说,无论是毛衣、羊毛还是床单,一旦有新品出现,就会引起轰动,立马抢购一空。百货公司第二天就要卖皮鞋了。第一天会在柜台前临时设置铁条,否则柜台会被砸碎。“当时玻璃柜台经常被砸碎。不光是卖皮鞋,卖床单毛衣的都被柜台压坏了。”陆炳说。
20世纪80年代,许多电视被引入百货商店。买电视没那么容易。你得先买张票。收票队拐了个弯,从百货公司门口到故宫东华门红墙。发票第二天开始卖电视,前一天晚上8点开始排队。
即使是下班的日子,刘冰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百货公司。“过去很多同事让我排队给大家买东西。我让我买皮鞋,我让我买床单。我不上班的时候会帮别人排队买。”刘冰说,很多人在百货商店购物后,不愿意扔掉写有“北京百货商店”字样的包装纸。来北京旅游、做生意、做生意的外地人,宁愿不去景点,也要来百货公司买东西。包裹着“北京百货”字样的商品是最显眼的北京礼品。
以前百货公司卖商品的方式是传统的“柜台圈”。四个收银台围成一个圈,销售人员站在圈的中间,所有的顾客围着圈。“这种特殊的卖货方式和过去物资短缺有很大关系。材料少,人抢购,开专柜明显不合适。”刘兵说,随着材料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如何让顾客更接近商品,增强体验感,已经成为大家思考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百货商店的销售模式与时俱进,取消了持续数十年的“反圈”销售模式,改为开放式销售,让顾客可以近距离接触商品。
1999年,这家从未关闭过的百货商店因为装修而关闭了半年。“没想到,这在当时也引起了轰动。”刘冰回忆说,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入大门,以为百货商店会暂时关闭半年,每个人都想送,一直持续到很晚。顾客来不及离开,店门关不上。
商场升级改造 “老情怀”被保留转型应该如何进行?当时百货公司的总经理刘冰提出,百货公司的改造应该把传统和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保存下来的是“小商品房”。20世纪90年代,许多大商场因为利润低而停止销售小商品。刘兵说,百货商店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所以要保留好针、线、耳勺等对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小商品。百货商店保存的“小商品屋”受到顾客的好评。“这还是我们人的百货公司。”
保存下来的是张秉贵的糖果柜台。张秉贵的儿子张朝和被专门调到糖果柜台继承父亲的生意。很多顾客从外地来到北京,来到张秉贵的糖果柜台,就是为了回忆张秉贵师傅上菜的场景。直到现在,百货商店里都设立了张冰桂纪念馆,既保留了张冰桂里的老秤,又复制了老糖果柜台的样子。
装修期间,深受顾客欢迎的布鞋专柜也被保留下来。20多块钱的布鞋不要看,百货公司的布鞋专柜一年能卖1000多万。“就算要转型,也要把传统的东西留在普通人的头脑里,这样大家来百货公司都会觉得亲切。”陆炳说。
虽然安装了最新的自动扶梯,楼梯旁边的大理石扶手还是保留了下来。“大理石扶手几十年来一直被顾客千千的一万只手打磨,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磨损。这是百货公司宝贵的记忆,改造的时候一定要保存。”刘冰说,经过半年的装修期,百货商店的重新开业再次引起轰动。重新开业那天有几十万人涌入百货大楼,刚安装的自动扶梯甚至被压坏,只能开一段时间后快速“休息”以限制客流量。
买买买 从“买全国”到“买世界”百货商店的变化代表着王府井大街的变化。从1995年到1999年,王府井大街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南面的东方广场如火如荼,北面是新东安市场。除了百货公司,全新的商场也第一次出现在王府井大街上。从1999年到2007年,王府井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翻修。
“最近一次大规模转型升级开始于2016年,这是历史上第五次升级。”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连表示,东华门夜市已经关闭,在街上存在了17年的酒吧已经清理完毕,王宓中心也已经开放...与以往的每一次改造不同,除了环境质量的提高,街道的整体格局也同时得到改善。比如今年王府井大街推出乐高旗舰店和NBA旗舰店。“我们正在和ZARA、阿迪达斯、华为等品牌谈判,准备在王府井引入更多知名品牌旗舰店。ZARA已经选择了王府井大街上的穆斯林建筑。力争用3到5年,王府井大街将成为中国最好的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消费文化的缩影。SKP国茂商城,西单商圈第一大商场,金源燕莎商城,以及2002年刚进北京就遍地开花的网点……随着西单、CBD、三里屯、金融街、望京、五棵松等商圈的崛起,北京的商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不再满足于“买下整个国家”,而是进入了一个不离北京的“买下世界”的新时代。
不仅如此,过去天一黑就关门的各种商业设施都在悄悄延长营业时间,在北京制造“夜间经济”。自今年7月《北京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办法》出台以来,北京许多餐馆延长了营业时间,灯火通明的“午夜食品店”依然可以在晚上2点找到。24小时书店和24小时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外卖夜宵订单也呈现出“晚上越来越忙”的趋势。22点以后的订单量和总消费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零左右的消费增长最为显著。
据市商务局统计,2017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262倍。在商业服务领域,人们经历了商品严重短缺到极大丰富,实现了从单一商品消费到商品和服务消费、简单流通模式到多种业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消费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保障民生的“稳定器”。
事件纪事
1955年9月,中国投资兴建的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店北京百货商店开业,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家商店”。
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年的改造,西单购物中心出现,成为西单地区最繁华的中心。
1988年,占地17000多平方米的龙符大厦建成,地下三层,地上八层。
1990年,国茂商城开业,成为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奢侈品专卖店。
1992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燕莎友谊商城开业。赛特购物中心是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中外合作企业,对外开放。
1997年,中国第一家合资连锁商业企业——中日合资华堂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1998年,始建于北京、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东安市场”原址改建,更名为北京新东安市场。
1999年,王府井大街改造成步行街。
2003年,北京物美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民营商业企业。
西单欢乐城2007年开业,成为西单商业区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
2008年8月,有着570年历史的前门大街重新开放,再现了清末民初的风貌。
2013年,全市网上零售额达到637.3亿元,首次超过传统百货商店零售额。
2018年,北京SKP销售额达到135亿元,成为中国最赚钱的购物中心。
2019年7月,北京市商务局会同市交通委等14个部门发布了《北京市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办法》,计划用三年时间繁荣北京“夜间经济”。
1.《北京百货大楼 回顾北京百货大楼变迁史:柜台曾经常被挤碎 如今能“买到世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百货大楼 回顾北京百货大楼变迁史:柜台曾经常被挤碎 如今能“买到世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81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