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财务管理目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界定对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财务管理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930年大萧条之前,企业的价值取向是“股东至上”,企业的一切组织活动都是围绕股东利益进行的。作为企业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现阶段的财务目标也是以股东利益为主体提出的,如净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
利润极大化
利润最大化强调资本的有效利用,但不包括企业经常遇到的两大问题:风险和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中,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就会忽视风险因素,做出错误的决策。利润最大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忽略了报酬的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者必须考虑时间价值。同样的现金流入,时间越早价值越大,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能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另外,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并没有考虑到获得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股东财富最大化
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西方学者以“股东至上”的逻辑提出了股东(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目标,并充分考虑了利润获取的及时性,以及利润与投入资本量的关系等关键因素,以及获取利润所承担的风险。在这个目标下,好的决策是那些能增加股东财富的决策。当然,现实中要实现股东(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用股价变动等指标来评价财务决策,还有很多障碍。比如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股价,所以把某个特定的股价变化和某个财务决策联系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幸运的是,我们不必看股价的每一个微小变化。我们的重点是,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我们的决定会对股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将股东(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作为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非常普遍的。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并不一定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大股东可能会做出迎合普通投资者但不一定可行的投资,让股价上涨,然后卖出股票获利,而不考虑企业的长期良性发展。此外,股东(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没有充分考虑债权人、经营者、消费者,尤其是员工等相关群体的利益,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由于30年代的大萧条,人们开始质疑“股东至上”的价值取向。企业是谁?人们开始关注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就此问题展开辩论和探讨。1939年,著名的彼得。美国的《莱顿法案》首次以法律形式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使人们开始接受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
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敌意收购及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负面影响,股东利益最大化在美国受到挑战。许多主张利益最大化理论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改变了立场,转向利益相关者的观点。相应地,财务目标也经历了从股东价值导向到企业价值导向最大化的演变过程。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是股东(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但二者并不相同。其实这里的企业价值主要是基于股东(所有者)价值,应该是多方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总和,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考虑了除股东以外的所有相关利益主体,使得企业的总价值更大,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更为合理。
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演进过程向我们展示了推动目标理论发展的两条主线:第一,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本身的缺陷是推动其理论发展的内在因素;第二,产权制度及其发展是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外部因素。
关注我们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763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