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大楼有一个通宵教室,里面经常挤满了写小说的各种各样的人。“我还记得窗外有特别茂盛的夹竹桃。夜晚,香气飘散。写作是每天晚上的活动,不限于中文系。当时教育部门也有人写,很多人都在写。”在作家李二的记忆中,这段年轻的写作经历尤为珍贵。较早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的作家孙青对这种校园生活的第一印象是:“这似乎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诗意、激情和文学氛围。”
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作为一种现象正式提出,被媒体广泛报道。在文学和写作的黄金时代,“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汪小玉、、赵、周培红、陈、陈保平、、李洱、毛健……自“作家群”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二十年过去了,这些名字可能刚开始出现,但现在已经出现了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
虽然很难复制,但值得珍惜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谈到“作家”现象时,作家汪小玉曾深刻感受到施蛰存、徐阶、徐中玉、钱谷融等前辈们试图为后来者维持的学习和写作氛围:“文学之路有千条,但总有层次。层次体现在你的有形和神;你有肉有心。我想正是因为这些,‘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现象才能长期存在、延续和蔓延。”
李二也是被华东师范大学多年的文化底蕴深深打动:“当时有很多其他学校的作家,但是没有‘群’这样的规模。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的形成也有一个传统。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们有这个精神,有这个精神。在这所学校里,一直有这样一个传统在延续。”“其实不仅仅是一群作家,还有一群出版商,理论家也有一群。在这方面,我很自豪地说,我们真的没有输给许多名校。”孙青回忆说:“有人说作家没有修养。我承认作家不是可以通过上课来培养的,但是你要给他一个环境。和我们组一样,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完全放松的环境。钱老师和徐老师没有教我们怎么写小说。他们只是鼓励我们写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环境。”回忆起老师们的言行,李二对徐中玉先生入学时的讲话印象最深。他说我们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是给高校输送人才。但在谈到一些优秀毕业生时,他举的例子是作家,华东师范大学背景的作家。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
概念的诞生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概念的萌发,始于两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之间的一次偶然的“出版聊天”。1994年11月,校友作家赵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作《人生魅力——赵散文150首》。《人生魅力》出版后,编辑阮广业、赵在闲聊中认识到,从《人生魅力》开始,也可以拓展为“校友系列”。这种选题思路得到了出版社领导小组的支持。1995年先后起草了《平凡的感受——王小鹰散文80篇》、《烟梦往事——孙青散文60篇》、《看天下的笑话——叶莎幽默作品50篇》、《精神家园——陈保平、陈散文40篇》。1995年底,上述四本书即将出版,赵的《生命魅力-150散文集》即将再版。
1995年底,负责这套书的编辑阮光业开始策划上述六位校友作家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五本书的签售活动,并准备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学评论家、校友作家和师生举办研讨会。这一系列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梳理一下有华东师范大学背景的作家,可以看出有施蛰存、徐阶、、、沙、戴厚英、、陆广、赵、、汪小玉、、刘官德、、徐芳、陈丹燕等人通过考察“华东师范大学背景”的作家特点,可以看出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代表作家;戴厚英的小说《人,人》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沙、话剧《如果我是真实的》等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中国女孩》报告文学《吕光》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刘官德,他的《我在澳大利亚的财富》和北方的《北京人在纽约》成为留学生的代表作;中篇小说《挑战》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关于人性和道德的争论。赵、的诗文、、的小说、陈的小说、散文都有很大的读者群。由此可见,华东师范大学的作家不仅数量众多,蔚为壮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无论是在人文历史上,还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还是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简而言之,他们每个人都已经或正在对创意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全国高校特有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现象”由此诞生。
按照这个思路,我写了《关于学校举办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作家签名售书活动的建议》和《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现象研讨会》。该报告得到了学校党委书记卢的大力支持,并指示党办、教务处、宣传部和出版社联合举办大型活动。1996年1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作家大型签售会在当时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新逸夫楼馆举行。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现象研讨会在办公楼小礼堂举行。在图书馆的签名售书现场,等待签名的大学生和眼巴巴看着校友写手挤满了大厅;在办公楼小礼堂举行的“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现象研讨会”非常热烈。从事文学批评的专家沙、、赵、等作家从各自的理解角度谈及“华东师范大学为什么会形成作家群现象”,并探讨了深层次的原因。会上,出席座谈会的戴厚英在中文系德高望重的教授钱谷融教授面前,第一次鞠躬“认罪”,并把她评作“小钢炮”。她用“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的说法来批评钱先生“文学是人学”理论的幼稚。钱先生也当场表示原谅戴厚英的不成熟,现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经过这一系列大型活动,各大新闻媒体记者纷纷报道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现象,这一概念迅速传播到社会。特别是当时东方电视台以这套书为题材播出了20分钟的故事片《作家们在荔湾河边散步》。多年后,上海电视台挑选了一批有价值的电视故事片重播,并再次播出《作家在荔湾河畔行走》,使“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广为人知,社会影响很大。
自1995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系列先后出版了戴厚英、吕光、、李伟、莫罗、毛健、汪小玉、刘官德、徐芳、李、、尹建玲、周培红、戴伟、朱晓林、等校友的作品。2016年,魏尧的《城市红与绿》也将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重要无形资产。
1.《珍视 最值得珍视的华东师大作家,哪一位是你的最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珍视 最值得珍视的华东师大作家,哪一位是你的最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7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