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声音真的能左右茅台的价格吗?
文|主流狼队
编辑|余小梅
连续多天,全国各地茅台酒都下跌了,市场人心惶惶。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人民日报突然发出声音,重新平息了市场!
1
茅台:自我改善和“五行”!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会长郑雄军
据悉,11月8日,茅台集团举行了茅台集团辉煌的70年庆祝大会,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雄军、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正仁等茅台集团领导层全体出席。
此次大会邀请了公司老领导人陈敏、秋改良、季克良、李保芳、高伟东、赵书夫、杨良田、王文、郑德恒、余云会、戴传典、张德勤、Hulao冯建祥等参加。
在庆祝大会现场,郑雄军可以说茅台70年的奋斗历程反映了茅台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建于1862年(青铜治元年)的“诚意燃烧室”旧址
“基础业”时期,——茅台人经历了各种苦难和蓝光,展开了从简陋到新生的史诗蜕变。
20世纪60年代,茅台酒厂全貌
“改革兴业”时期,——茅台人主动追求变化,锐意进取,实现了从蛹到飞跃的华丽蝴蝶。
“变革大业”时期,——茅台人顺势勇敢地开辟了新的道路,创作了从追赶到先导的升华变异。
今天的茅台镇和茅台酒酒庄
“高质强业”时期——茅台人的初衷不变,充满豪情,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生活、世界一流企业的全面质变。
另外,郑雄军在大会上为茅台未来的发展画了“五道线”,重点内容概括如下。
蓝线——是茅台的目标愿景和蓝图计划,是对美好未来的生动描述。
/p>绿线——是茅台赖以生存的发展底色,支持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交通”等系列举措,擦亮发展底色。
白线——是茅台发展科技的必由之路,科技增能、数字赋能。
紫线——是茅台文化的深厚底蕴。茅台文化根植于数千年的白酒发展史,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盛于当代,造就了茅台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
红线——是茅台发展过程中不能触碰的防腐防线、环保底线和安全红线。
丁雄军强调,茅台已经昂首阔步迈进“高质强业”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世界一流企业是茅台人新的历史使命,是惠及地方发展、惠及企业革新、惠及员工福祉的时代壮举。
2
人民日报对茅台,从变味到夸赞!
同一日,人民日报关注贵州茅台建厂七十年,其在文章中写道,从中国西南山区赤水河畔的小酒坊,到营业收入千亿级的大型现代企业,茅台不断成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将茅台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上市企业。
▲季克良等接受表彰
从小酒坊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这是茅台所走的路,也是民族产业自强发展的路。
关注这段经历,是对茅台价值更深刻的认识,也是对产业趋势方向的思考。
需要大家注意到的是,去年7月15日晚间,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平台《学习小组》发表文章《变味的茅台谁在买单?》。文章指出,从大老虎到小苍蝇,茅台酒频频现身,成为官场腐败的“硬通货”。
从变味的茅台到夸赞茅台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日报对茅台的态度,令众多业内人士大呼“放心”,甚至认为这是茅台酒结束价格下行的开始。
但是,有业内专家却明确表态,人民日报的态度左右不了当前茅台酒的价格。
首先,去年的“变味”评价,其本质不是针对贵州茅台、茅台酒,而是针对刻意炒作茅台酒价格的某些人,目的是令他们收敛。
▲人民日报刊发茅台建厂七十周年整版海报
而此次给出的高评价,只是人民日报对贵州茅台发展的客观陈述,对其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国家需要许多像贵州茅台一样的优质企业,不断走向世界,让中国品牌声名远播。
而要实现走向世界,贵州茅台必然需要更加强大的控制力,茅台酒必然要执行最为合理的价格标准。
那什么是合理?让每一个对茅台酒有需求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茅台酒,才应是合理的价格,这也是贵州茅台一直以来的希望,尽管很难,但其一直在努力去做。
1.《【夸赞白酒】《人民日报》对茅台的“评价”:从边美到称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夸赞白酒】《人民日报》对茅台的“评价”:从边美到称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6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