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本文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高情商的传播规律》的读书笔记。作为合作伙伴,笔记本侠被授权发布。这篇文章是胡写的。
胡:高级关系心理学家,201情商班、马东职场B计划首席职业顾问;入选“2017年中国心理学最具影响力50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
封面设计&编辑|丽丽
第4599篇:6517字| 10分钟阅读
书屋文化生活札记
此条质量:★★★★+口感:蛋炒饭
在职场不断付出,却经常因为表达不畅而倒车;总是为了同一件事和另一半吵架,感情濒临破裂;
我对父母的询问和唠叨很不耐烦,越长大越难亲近……更痛苦的是,我学会了很多沟通技巧,还是经常陷入关系紧张的困境。
怎样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之后,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于某些关系,我们会觉得自己处理的很好,而对于另一些关系,则恰恰相反。
所以很多时候情商大师指的是那些处理很多关系都很舒服的人。
这种舒服,当然是指你舒服,别人舒服。你说不舒服,别人就舒服;或者你舒服别人不舒服,这不是情商高的表现。
关系,就像空气中的养分,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能感受到。就像走到一个陌生人面前,突然觉得这个人很面熟。
好就是好像以前见过面,在一起感觉很舒服。
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当你走在他们前面的时候,你会感觉很不好。好像有一种想和他们吵架甚至打他们的冲动。总之他们的言行让你觉得很不舒服。
这种没有渊源的亲近或者嫌弃是什么?
可能是你遇到了和你模式匹配或者不匹配的人。如果两者的模式相匹配,相处自然舒适;如果不搭配,会让自己或者对方不舒服,或者两个人都不舒服。
要想和别人相处好,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模式。
我把内部关系模式分成几类。为了用更简单的方式表达,我直接把它们分为蜗牛、鸵鸟、袋鼠、斑鸠。
一、蜗牛型
黏糊糊的“小可爱”
首先,蜗牛有壳。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蜗牛就会缩成壳。
相应的,蜗牛型的人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以愉悦为主,也就是以请和避两种模式进行交流。
一旦遇到问题,他会倾向于讨好别人或者缩到自己的壳里;
一旦发生矛盾,他会拒绝,会回避,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但他会把很多事情放在心里,那就是“我被欺负了,我受了委屈,但我没有说出来”。
另一方面,因为蜗牛是软体动物,看起来很脆弱,所以蜗牛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然而与此同时,他会抑制住自己的力量。很多时候他不会反抗,也不是很有攻击性,只是看起来不是很有攻击性,因为他攻击别人是被动的。
蜗牛型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被动。如果一个朋友对他说:“我们今天去看电影吧?”他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找一些理由,比如“今天要下雨了”或者“我好像有事”。
然后朋友问:“你去不去?”他只是说:“那就去吧。”其实别人很容易觉得他对这件事好像不是很热心,他的朋友也会觉得被冷落。
其次,蜗牛性格的回避也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就是说,他们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回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感到孤独,更喜欢呆在家里。
在群里,我们会发现蜗牛型的人一定在很远的地方。
如果是听课,他一般会坐在后排的角落,永远不会是坐在前排的人,上课也不会主动提问。但是他会先对外界的很多信息表示怀疑,很难真正确认一些东西。这样的人,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另一方面,蜗牛人更喜欢幻想,有创造性思维。因为善于思考,很多蜗牛都成了艺术家和小说家。
第三,蜗牛移动很慢很慢。同时他也有自己的节奏,不容易妥协。即使他遇到荆棘或多岩石的山丘,他也能通过。
蜗牛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一般被称为“小可爱”或“小奶狗”,给人一种柔软可爱的感觉。蜗牛很粘,所以亲密关系中蜗牛型的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粘,依赖性强。
他一开始可能是用粘性吸引了对方,但这种粘人很容易被拒绝,这种拒绝也会伤害蜗牛型的人。当然,伤害他的机会只有一次,下次他会把你写在笔记本上。
如果觉得自己符合上述蜗牛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关系模式。
首先,学会在心理上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就是肯定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对世界充满好奇。
比如我们和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可以选择直接和对方表达自己现在的感受。
比如“我有点生气,感觉不太好,但是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想清楚了可以说话吗?”这是一种自我接纳的方式,在最真实的状态下相处,而不仅仅是表现好的方面。
第二,身体上,增加力量感。
有力量感会让蜗牛人看起来更自信。如果想强身健体,蜗牛型的人可以去健身,多参加团体活动。
第三,在人际关系中,注意被动攻击的方式。
所谓被动攻击模式,就是不吭一声用另一种方式攻击别人。比如,有时候迟到可能意味着你们在互相攻击;或者你对这件事不满意,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用迟到来表达一些内心的感受。
那么如何改变自己的被动攻击模式呢?很简单。积极主动就好。其实蜗牛人如果能主动,就能得到更多,比如主动和别人交往,在自己觉得不舒服的地方说出来。
通过这样调整自己的被动攻击模式,蜗牛型的人会更容易融入人群。同时,在提出自己的需求时,蜗牛人可能需要更加主动,而不是等待;或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要默默离开,要在冲突中尽量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蜗牛人要时刻提醒自己出门。
一般来说,蜗牛人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升职或者其他机会,基本都需要从人群中学习。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很美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危险。
二、鸵鸟型
自信的“霸道总裁”
首先,鸵鸟个头很高,走路时昂着头。
相应的,在人际关系上,鸵鸟型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自傲自恋,由内而外有优越感。
这种自信的态度让鸵鸟型的人充满了个人魅力。他们往往竞争力很强,事业上更成功,或者在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中表现更好。
鸵鸟人总是在工作中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喜欢被别人看到,欣赏,羡慕,这种关系模式让鸵鸟型的人得到心理满足。
在亲密关系中,鸵鸟也喜欢占据主导地位,愿意为这种被推崇的优越感买单。
例如,他会对他的搭档说,“跟我来。”“听我说。”。这种表现会让对方有安全感,再加上鸵鸟出众的个人魅力,所以无论男女对异性都很有吸引力。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鸵鸟伴侣是完美的靠山。但其实鸵鸟是勇于承担维护自己优越感的责任的,不喜欢被别人依赖。
其实鸵鸟因为骄傲,所以共情能力差。共情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所以鸵鸟往往对别人的包容度更低,对周围人的同情度更低,更不愿意被别人依赖。
换句话说,鸵鸟有很强的“反依赖”意识。在一段感情中,当对方开始想要依赖鸵鸟型的时候,就会被鸵鸟型的人当成负担。
在社会关系中,鸵鸟型的人有很强的自我边界感,但他们对任何群体都没有很强的归属感。鸵鸟型的人在被依赖的过程中,很容易觉得对方过分侵犯了自己的领域,所以会果断的表示拒绝。
鸵鸟的第二个特点是,遇到危险就把头埋在沙子里。
这一点对应的是关系模式,即鸵鸟型的人一旦失去心理优势,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欺骗自己:“我看不见别人,别人也看不见我。”也就是我无法面对自己的耻辱。
第三,自然界的鸵鸟腿很壮,跑得很快。
所以鸵鸟型的人很厉害,很厉害。在一段感情中,如果鸵鸟人识别了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他会迅速行动,迅速做出决定。
另一方面,鸵鸟型的人往往以“攻击”的形式强烈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恰恰是我们在对付鸵鸟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
现实生活中,“霸道总裁”、“女魔头”是鸵鸟型的典型代表。
在职场上,他们往往喜欢发表挑衅性的言论,对下属说同样的话;在感情世界里,他们经常告诉伴侣该怎么做,互相指责,嘲笑对方的笨拙。
归根结底,鸵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需要巨大的心理优势,否则心理负担会很重,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而这些情绪最终会导致其羞耻感。而羞耻,是鸵鸟型的人无法面对的。
如果符合以上描述,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关系模式。
首先,学会发现身边人的价值。
对付鸵鸟型的人没那么容易。要想和他合作,第一个条件必须是他的认可。所以鸵鸟往往很难看到别人,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从鸵鸟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发现身边人的价值。我建议鸵鸟可以偶尔从发现的角度听听别人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学会放下思想包袱,试着表达自己的感受。
羞耻感和边界感很强,使得鸵鸟在遇到困难、易受攻击时,习惯于埋头苦干或选择攻击性姿势来表达诉求。
说话会减轻负担。鸵鸟人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诉求。
第三,袋鼠式
一个喜欢照顾人的“老妈”
首先,母袋鼠有一个口袋,里面有小袋鼠。袋鼠妈妈会好好照顾小袋鼠。
所以相应地,袋鼠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服务或关心的特征。
他会把照顾他人所获得的“价值感”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把他人的需求作为自己的主要价值来源。
袋鼠型的人有很强的付出意识,在付出的过程中会觉得自己是照顾别人的“老母亲”。
比如,在合作关系中,袋鼠经常自己做任何事情,不管大小。
所以我们和袋鼠合作的时候,会觉得很矛盾。一方面,我们会感到放松,另一方面,我们会感到非常沮丧。
很简单,因为袋鼠做很多事情,但是时间长了,我们就觉得很压抑,因为袋鼠做事情的时候会抱怨,这其实是不信任别人合作的表现。
所以袋鼠很难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达到双赢的体验,常常会责怪他人。
第二,袋鼠人有很强的控制欲。如果一只小袋鼠想出去看看这个世界,袋鼠妈妈会抓住它,把它放在口袋里。
这种情况使得袋鼠人在与人交流时很难听到和看到别人。他们常说:“我是为了你好。”这其实是他们控制别人的一种方式。
他们希望别人能把自己转过来,希望自己做的一切都能被别人看到。别人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很失落很难过,很容易产生自怜的感觉。
自怜就是觉得为什么没有人照顾我,为什么没有人满足我。
所以对于袋鼠来说,它们最大的生活体验就是空幻觉。
第三,在人际关系中,袋鼠特别容易侵犯别人的边界,剥夺别人很多机会。
剥夺别人很多机会,就是说袋鼠有服务的特点,安全感不是很高,会导致削弱别人。
别人想尝试别的东西的时候,会先说“不,你最好不要”,这样别人很容易失去探索的机会。
这是袋鼠型的另一个特点:职责不清。
袋鼠型的人倾向于对需要对方承担责任的事情过度承担责任,他们渴望承担对方的情绪。
所以在关系中,他们往往会产生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的产生是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别人的情绪。
所以袋鼠有很强的依赖感,看似别人依赖它,其实是依赖别人。
如果发现自己是袋鼠,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调整自己的关系模式。
首先,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真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要求。
袋鼠型的人很容易用内疚来控制别人,所以他们可以试着交流,而不会让别人感到特别内疚。
当你想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悲伤时,你可以专注于你的感受。
你可以告诉对方“对不起”,而不是“你让我难过”。当然,说出自己的诉求,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很重要的。
第二,学会成全和肯定他人的价值。
当你削弱对方的时候,你只是希望对方离不开你,但也会让对方觉得没有价值。
把对方变成一个因为害怕分开或者被抛弃而离不开你的人。所以,在弱化别人的时候,你要意识到,你其实是在通过做一切来挑战人性。
当你与他人合作完成某事或你的一些要求得到满足时,你需要向对方表达你的赞美和感激。这不仅是为了成全对方,也是为了肯定对方的价值。
第三,把别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让别人和自己都有点自私。有时候自私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别人排斥你,也许是因为你的入侵伤害了别人。
要意识到,其实你的很多“为他好”的行为,只是伤害别人或者侵犯别人边界的表现。
第四,斑鸠型
自私的“理性主义者”
斑鸠的攻防能力非常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斑鸠通常是单独出现,很少成群出现。
自私和追求利益是斑鸠的第一特征。
《明朝那些事》开头提到朱元璋有句格言: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这句话说明朱元璋是典型的斑鸠,他的座右铭也是所有斑鸠的共同心声。
斑鸠型的人爱做的事,就是通过侵占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比如大家都在排队,但是斑鸠会想插队;
每个人都去拿东西,斑鸠型的比别人更想拿,这样他会觉得更舒服。
而斑鸠型的人想占便宜,就会马上行动。如果他发现自己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太多却无法利用,他会立刻选择放弃,转身离去。
无论是在职场,在朋友之间,还是在两性的亲密关系中,斑鸠人总会在关系中寻找价值。因为他们心里只有自己,在关系中吸收营养满足自己的同时,基本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在对方眼里,特别自私。
斑鸠型人的第二个特点是比较理性,偏MoMo。
他们有很强的自卫意识。当他们接近别人的时候,就想侵占别人的东西。所以当别人靠近的时候,会唤起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
而且在一段感情中,斑鸠人通常会想:我需要放很多东西吗?所以,斑鸠人在人际关系上是非常理性和强势的。
许多斑鸠类型的人已经成为谈判或销售的专家。他们建立关系不需要投入太多感情,只需要考虑经济规律。这正是斑鸠人擅长的。
斑鸠的第三个特点是不合群。我们听说过一群鸵鸟和袋鼠,但很少听说过一群斑鸠,是吗?从社会和职业的角度来看,斑鸠被称为“孤独的英雄”。
一方面,斑鸠人不喜欢无意义的社交活动。他们喜欢更有意义、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的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他们那种只注重利益的社交方式,让他们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成功的人一定有一点点斑鸠。然而,斑鸠型的人在建立亲密关系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所以在这里,我想给斑鸠型的人两个建议。
第一,学会信任别人,恢复关系的真实性。
世界其实很美好。利益不是关系的基础,信任才是。如果你只能在所有的关系中看到利益,你就无法建立信任的关系,也无法享受亲密关系。
真正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互动,情感的联系。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彼此,而不是自己,我们需要看到彼此在关系中无能为力。
看到这种无力感,允许对方呈现出这种脆弱,两者的关系会更紧密。
第二,学会看清自己的脆弱。
斑鸠型的人之所以会培养出一种什么都争,总想得到更多的性格,正是因为缺乏爱。
对斑鸠来说,爱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所以,斑鸠要想自愈,就要学会看到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的脆弱,把感情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去。成就自己,也成就对方。
[笔记书屋]
所有的进步都是从阅读开始的。
在过去的4年里,笔记本人分享了近1000份读书笔记,涵盖了科技前沿、人文思维、商业模式、组织管理、战略、营销、思维、成长等32个方面。无论是商务新书还是经典文本,我们都在构建自己的学习框架,填充自己的知识内容。
当然,读书的意义不仅限于此,还在于给人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有很多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人生轨迹的例子。
今天我们打开笔记本人的大门,欢迎所有感兴趣的商家和学习书籍,【提交到bjxbjb @ qq.cm】,标记【笔记本书店】,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成长的路上,我一路有你!
1.《蜗牛是什么动物 你是什么动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蜗牛是什么动物 你是什么动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4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