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座谈会,12位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各位专家就宏观经济、科技创新、城乡区域、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领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浙江发改”将分四期摘编专家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史育龙●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十四五”时期,建议浙江着眼于服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处理好“全局”与“一域”的辩证关系,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做出更大贡献。

坚定不移地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目前,农村人口进城仍是大趋势,但人口流动方式更加多样。要健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省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常住人口全面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建议探索建立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城新区的差异化落户政策,对吸纳人口较多的城市加大用地、用能、用海等要素保障力度。

持续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进入“十四五”时期,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提升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等功能,通过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城市——区域一体、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做浙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要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搭建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水平,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保障支撑产业。要以轨道交通建设为抓手,引导人口产业布局优化,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形成尊重自然、疏密有致、人地和谐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要强化城市公共安全,把预警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和其他公共安全风险作为城市建设的强制性内容,增加储备物资、设施和空间的冗余度。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在推进城市更新时注意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和重要遗存。要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充实升级城市大脑功能,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水平。

以要素双向自主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要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将地票、生态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以及承包地流转、农业类知识产权交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纳入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议在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的同时,探索建立居住证与户籍之间的衔接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与户籍脱钩政策,促进人才进村入乡。要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搬迁撤并空心村、偏远村、自然灾害隐患村等衰退村庄,科学保留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村、生态资源村等特色村庄。

●黄勇●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城镇化部部长

我认为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应建立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强调不同区域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承担不同的功能。只有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发挥好了,才可以说区域格局是优势互补的,是协调发展的。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形成这种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呢?

确立科学的判断标准。过去以GDP总量及增长来判断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衡量标准必须加以纠正,主要的判断标准是否可以调整为居民收入差距是否缩小了、主体功能作用发挥成效是否发挥更好了、公共服务水平是否更加均衡了等等。

形成高效的空间组织。我注意到前段时间省里有个提法,叫“一湾引领、两翼拓展、四极辐射、全域美丽”,总的来看,有新意,也符合浙江实际。我有点补充调整建议,是否概括成“一湾引领、两区屏障、三带集聚、四极辐射、多点传导、全域美丽”?“两区屏障”,更加突出了山区和海洋两个区域的生态屏障功能;增加“三带集聚”和“多点传导”,则是考虑到了更大的覆盖面,更好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三带”指环杭州湾城市连绵带、甬台温沿海城市发展带和杭金衢内陆城市发展带,“多点”则代表了其他边缘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建议继续保留“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都市区和“小县大城”两大空间战略,特别需要在都市区跨行政区协调机制建设上再下功夫,要防止轻易调整行政区划来解决矛盾的倾向。

采取务实的政策引导。发展格局的形成,是建设在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的,目前有太多的行政壁垒,需要政策来破“墙”。土地政策要改变空间指标、计划指标、切块分配方式,让土地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向优质项目倾斜;人口政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真正做到迁徙自由,切实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财政政策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探索财税分享机制,不能让经济弱势地区居民收入拉大差距,还要有能力加强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实行合理的考核分类。对承担不同主体功能的地区,一定要实行分类考核,不能一套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包打天下”。统一考核的后果是,大家跟着一根“指挥棒”转,地方没有创新空间,体现不了各地特色优势,甚至会加剧短期行为,大家一味拼投资、拼GDP,区域发展是否协调,变成了只看GDP差距有否缩小,根本谈不上各司其职,优势互补。

●陈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对长三角产业链和创新链互动提升谈谈看法。

增强产业链设计与促进职能,推动跨区域产业链联盟与培育。可由长三角各省市产业管理与科学院等机构合作,设立产业链促进机构,承担产业链的高位设计与协调主要职能。首先,开展面向行业的优势产业链升级的总体设计及引导政策体系制定。第二,各地政府“十四五”及中长期设想引导谋划长三角各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第三,依托“企业家联盟”等平台载体,鼓励多方共建企业供应链的信息互通平台,鼓励技术关联企业的产品调整补链。第四,开展引导产品、创新与市场衔接的咨询服务。

建立注重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评价体系。围绕优势产业链精准布局创新链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共建,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进一步复制推广全面创新改革成果和自贸区经验。同时,加强对创新产品研制企业和用户方的双向支持,健全以经济社会效益结果为导向的产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改变低效创新体系和“四唯”科研教育考核指标体系,探索高水平同行专家评议与专家信用兼顾制度,督促教育和科研水平的双提升。

积极融入科技攻关区域共同体的建设。长三角科技攻关区域共同体以上海、合肥科学中心为牵引,协同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科技资源。通过促进资源整合、学科融合,尽快组成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团队,占领科技制高点并尽快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

优先发展与国家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相结合的科学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卡脖子技术重点解决服务于智慧医疗、智慧农业、5G AI智能制造等领域,生物医药方面着力于关系民生的重大新要研发,加强学军民融合,构建与AI技术相关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平台。

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更大力度地促进国际科技合作。通过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率先探索制度型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开放型经济和国际创新合作的新优势,更加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技术,为长三角提升创新能力。

供稿:规划处

1.《资源村 开门问策 集思广益 ——专家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资源村 开门问策 集思广益 ——专家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75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