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晚报》的“五色土”,老报粉丝都耳熟能详。可以说这是北京报纸副刊中的一个“老名字”。我依附“五色土”12年,耕耘12年,视其为我的“一亩三分地”。
作者户力平我爱好写作。自1980年以来,我为近100家报纸和杂志撰稿,但唯一一家没有为《北京晚报》撰稿。在我看来,它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地”,是著名艺术家聚集的地方。
我最喜欢《五色土》副刊里的专栏《谈北京》。虽然发表的文章都是几百字的“豆腐块”,但都是短小精悍的介绍北京历史、文化、风景、民风、轶事的文章。每次看一个都是剪贴。看多了,看久了,有了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也为“地球五色”做点贡献?但这种想法立刻被否决,无法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在“五色土”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2005年开始,我把写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北京文史研究上,在北京的几家报纸副刊上陆续发表文章,于是有了为《大地五色》投稿的想法。2006年2月11日,我鼓起勇气向《五色土》提交了一篇修改后的短文。
稿子放出来后,我特别关注每天出版的《北京晚报》,尤其是《五色土》。没想到2月21日,十天之后,我的文章《早春词》《知春》发表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在“五色土”上发表几篇关于北京文史的文章。
2012年后,《大地五色》增刊多次改版,文史版面逐渐增多。最终形成了《北京史》特刊,其中北京文史文稿整版出版,角度新颖,图文并茂。而我也把主要的写作精力放在了这上面,专心致志地为《大地五色》增刊写稿子。从2006年我发表第一篇千言万语的《地球五色》文章,到2017年底,12年间发表了158篇37万字以上的文章。
在“五色土”上有一个我预留的“地块”,就是“地铁站的名字和轶事”。2008年奥运会前夕,地铁8号线和10号线部分路段开通。我在10号线编辑了《奥运支线站名趣闻》和《北京串老地名》,第一次在晚报上从文史角度介绍了北京地铁站名,没想到会受到读者的青睐。从那以后,每次地铁新线开通,我都第一时间写出相关的地铁站名和故事,发表在“地球五色”上,成为多年的“惯例”。2010年底,五条新的地铁线路开通。2011年1月3日和1月4日,《大地五色》出版了我写的三版《追踪五条新地铁线的名字》。2012年12月30日,北京同时开通了四条新的地铁线路。当天,《大地五色》发表了整整三页的《四条新地铁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业余作者始料未及的。
我的文学朋友们看到我经常在“五色土”上发表文章都很羡慕。他们开玩笑说“五色土”成了我的“一亩三分地”,私下问我和“五色土”的编辑有没有什么特殊关系,能不能帮忙推荐稿件。我老实告诉你,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只有编辑对我稿件内容的肯定和对我写作的指导,这是我要培养的宝藏。
12年来,《地球五色》副刊编辑为我编辑发行了几百篇文章,每一篇稿子都经过了认真的修改。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任何热心的编辑,只是通过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联系沟通,但我记得这些编辑的名字:罗玉兰、满眼、高梨临、蔡秀、孙晓楠、丽芙、张莉、孙红、陈玉珍、白薇。
2016年7月,我把《大地五色》出版的手稿编辑成了《时光老北京》。拿到出版社赠送的样书后,我立即把新书寄给了《地球五色》副刊的负责编辑,以此向《地球五色》的编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近,我按照地铁线号的顺序整理了多年在《五色土壤》上发表的《关于地铁站名的故事》,补充了史料,整理了一份22万字的《关于北京地铁站名的故事》手稿。对一个城市的地铁站名称进行系统的收集,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进行追溯,整理成册,这在国内是从未见过的。我是一种尝试。其渊源是《五色土》的补充,其中也包含了《五色土》编辑的辛苦。
“五色土”,我的“一亩三分地”,已经连着12年了,已经耕耘了12年。
1.《我的一亩三分地 户力平:我的“一亩三分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的一亩三分地 户力平:我的“一亩三分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5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