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0月21日电(记者21日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中心近日组织对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镇建设区进行了考古勘探,在该地区发现了近900座古墓。根据墓葬的形制、埋藏深度和内含物信息,涵盖宋、金、元至明清时期,为天津运河文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图为考古学家在工作。照片由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考古勘探于今年3月开始。为确保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天津市文化遗产中心与西青区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克服疫情影响,组织以考古部部长陈昭为首的精干队伍投入工作。初步调查和勘探于8月底完成。发现的古遗迹数量、密度、规模、类型、年代跨度和分布在天津近70年的考古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我国运河沿岸地区极为罕见。
据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墓葬既有砖墓,也有土坑墓;既有圆墓,也有方墓;既有中小型墓葬,也有大型墓葬;而且埋的深度不一样。根据天津及其周边省份同类墓葬考古发现的对比分析,墓地的年龄上限应始于唐末五代,下限应止于明清。
天津市文史研究所原副所长、考古专家陈勇认为,这一考古发现必须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天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高度来理解。这一发现极大地增强和补充了天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也是研究古代大运河、杨柳青和天津的重要考古论证。
自9月底,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始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的100多座明清墓葬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明清墓葬近80座,出土釉陶壶、钱币、发饰、符咒、瓦片等文物100余件。同时,考古发掘出土的所有人骨标本均经过科学采集。
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尹表示,目前发掘对象主要是运河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中发现的明清墓葬,后续将根据现场条件、气候等因素,逐步启动对运河文化城建设区域内发现的700余座古墓的大规模科学发掘。
“考古所揭露的明清墓葬虽然不是很古老,但明清是人类体质微观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尹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在天津市启动了明清时期人骨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明清时期骨标本库,开展古民族学、牙齿形态学、身高估测、骨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盛认为,在西青区发现规模如此之大、跨越不同时代的古墓葬,是杨柳青从普通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宋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实物见证,就像杨柳青深埋地下的“历史书”,等待人们阅读和解读。(结束)
1.《天津发现古代墓葬近900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津发现古代墓葬近900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40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