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加工厂吸纳当地村民就业。记者彭于社
4月21日,位于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一家新的竹笋加工厂正式投产。现在的地方竹笋不再是过去的干燥、腌制、烘烤等传统方法加工,而是通过液氮低温生产、冷链储运直接销往全国各地。
延河乡是全市18个贫困乡镇之一,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两年前,当地6万多亩笋竹还在深山里沉睡,很少变成钱。“现在,竹笋已经成为我们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延河乡党委书记吴表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加强竹林经营和保护,走深加工路线,打造竹笋品牌对接大市场,让沉睡的竹笋走出大山。
优质竹笋资源吸引商家投资建厂
鲍传斌是我市荣昌区一家食品开发公司的董事长。从事竹笋加工二十多年,加工技术成熟,销售网络完善。2018年5月底,市农委相关负责人邀请他到城口考察。当他第一次来到河边时,当地的竹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竹笋质量很好!”两周后,他再次赶到城口,对双河、庙坝、巴山和周西的竹笋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
城口县有10多万亩竹笋和竹林,多为自然生长,少为人工种植。大多生长在海拔700-800米的山区,品种有巴山竹、巨竹等。
在检查过程中,鲍传斌购买了5000公斤笋干,并立即安排技术人员开发产品。实验表明,沿河竹笋味道不错,火锅味道鲜美。他立即决定投资发展沿河乡的竹笋加工业。
“只有特色是不够的,要有规模才能产生效益。”为此,鲍传斌注册成立了重庆邦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延河乡建设竹笋加工厂。
竹笋加工厂建在北坡村,占地12亩。北坡村集体经济合作协会以土地入股,相当于60万元参与竹笋初加工项目建设,每年固定分红股份金额的6%。去年底,加工厂还没建好,北坡村集体经济合作协会就收到了3.6万元的分红。
“竹笋在家里也能变成钱。”
“工人从哪里来?”在加工厂还在建设的时候,鲍传斌就开始计划招聘了。延河乡土地贫瘠,村民一直以外出打工为主。留在家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孩子和一些不能参加体力劳动的矽肺病患者。包传斌决定把企业变成扶贫车间,带动当地群众就近打工,增加收入,脱贫。
帮助竹公司采取三项措施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聘请当地有文化、有技术、有管理的年轻人参与管理工作;二是送20个愿意在家工作的村民去宝川斌在荣昌的食品公司培训;第三,捐钱治疗一批矽肺病患者,康复后找工作。
鲍传斌捐款10多万元,对当地6名ⅲ期矽肺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现在6个人进步了,2个人一直在竹公司工作,月薪2700。沿河乡的负责人易伟说,目前有40多名村民在竹公司工作。
去年4月,棒竹公司收购了沿江及周边城镇首批300吨竹笋。“竹笋在家里也能变成钱!”贫困户何田万说,2018年竹笋的收购价格是每斤2.5元。去年竹企每斤价格涨到3.5元,让他卖了4000多元。
据统计,去年,帮竹公司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创收200万。包传斌说,把城口的笋产业做大做强,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也是他在城口创业的目的之一。
做“竹制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竹笋加工厂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开发的产品有冷鲜竹笋、山椒竹笋、麻辣竹笋、火锅竹笋、清水竹笋、竹笋罐头等。但目前城口县每年采摘加工的竹笋只有3000吨。据了解,县城很多优质竹笋都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因为道路不通,无法采摘;同时竹林分散,不利于经营和采摘;有的竹林老化,竹笋产量不高。
"做好“竹制品”工作,巩固扶贫成效."吴说,沿河乡集中连片种植与零星种植相结合,疏林改造现有3.5万亩低效竹林;按照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引导农民通过林地入股,新开发4000亩竹林,建设生态白荚竹高产示范基地;同时不断完善路网,让更多的竹笋可以在山外采摘加工销售。
"不仅卖竹笋,还在竹子上努力工作."吴说,沿河乡还以村300亩白荚竹高标准产业示范基地为中心,打造了“巴山竹海”品牌;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拓展延伸竹文化内涵,探索“生态旅游+竹林听语”、“森林养生+竹林家庭”等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试点开发30个星级“竹林家庭”,打造集生态休闲养老、诗意景观体验为一体的万亩巴山竹园生态旅游基地。
4月21日,棒竹公司与城口县巴山镇、周西乡、庙坝镇乡签订了竹笋收购协议。巴山镇党委书记刘树超表示,有了竹笋销售的保证,竹农种植和管理的积极性会更高,竹产业会更好地发展。
记者彭宇
1.《乡六 两年前,城口县沿河乡6万亩笋竹还沉睡深山,如今成了脱贫致富支柱产业——工厂进村 竹笋出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乡六 两年前,城口县沿河乡6万亩笋竹还沉睡深山,如今成了脱贫致富支柱产业——工厂进村 竹笋出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7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