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根儿经营年货,老幼奔菜市场。以前老北京家家户户都要和东单、西单、崇文门、朝内打交道。现在除了20年前拆的西单菜市场,其他三个老招牌还在。但是,当你推门进去,感觉怪怪的,记忆中熟悉的魅力也没了。
2010年4月22日,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内外龚文宝合影
迁址复建,难寻亲密街坊东单、西单、崇文门、朝内位于老城区的东、西、北、南。90年代以来,为了给城市建设腾出空间,陆续拆除。
旧菜市场被拆了,但没坏。东单、朝内、崇文门这几年都重新开放了,都是用原名。
“我打车经过和平的时候,发现东单菜市场的招牌就挂在这里。”市民李女士对这个招牌很好,因为她在东单玩儿童住宅。但她还是觉得,如果离开了那个地方,这个标志就没有任何基础了。“很少有老邻居知道。就算知道了,谁还能跑这么远去买菜?”
李小姐掀起窗帘,逛了一圈,有些失望。东单菜市场去年重新开放的时候,曾经因为人流量过大而采取限制流量的措施,但前后只有一年,被冷落了。在东单市场地下室的菜地,虽然是周末,但总共也就七八个顾客。菜品标记清晰,称得均匀,顾客和售货员都说不出话来,失去了当年的热情。
几十年前,菜市场的客户和销售人员就像邻居一样认识,几乎每天都会见面。一手准,动作利落的糖妹,大刀子的大哥,威风凛凛的剁肉,都是市场的活招牌。买的次数多了,还要互相问候几句,或者笑嘻嘻的拿个零头。
在东单市场,每个营业员的制服上都绣着“蔡东1902”。但是,没有一个是老东菜的员工,甚至大部分都没有去过老东菜。
东单菜市场负责人也证实了这一点:“从拆迁到复建,间隔18年。过去的老工人找不回来,现在的人都是新兵。”
没了尖货,丢了江湖地位崇拜蔬菜的肉馅,第30年的饺子。一首充满烟火的顺口溜,让老菜市场变成了江湖。
规模大是四大菜市场的共同特征。以老崇文门菜市场为例。拱形屋顶高12米,跨度大,自1976年建立以来一直是一个地标。
日前,记者来到广渠门外大街,发现崇文门菜市场于2010年重新开放。前前后后看了几圈,在几家餐厅和快捷酒店的夹缝里发现了崇拜美食的卷首。
随着规模的缩小,当年的地位早已不复存在。记者发现崇文门市场斜对面有一家世纪华联超市,北距京客隆200米,西距家乐福1.5公里。这些超市也有蔡冲的商品。
“当年,要想品尝到当季的‘顶货’,就必须拿到这四个菜市场。中秋有蟹,过年有鱼。80年代有包机从南方运输荔枝!”一位住在苏州胡同的居民告诉记者,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在东单市场买奶油蛋糕。
老菜市场失去了地位,很可惜,但也是市场开放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计划经济时代既没有流动商贩,也没有连锁超市,所以国有菜市场的很多商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东单菜市场负责人说,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超市和便利店,采购渠道相对透明。区分蔬菜和食物真的不容易。
改建超市,适应城市发展东单菜市场七层,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包括日用品、食品、粮油、进口产品。不过比起记忆中的“东方美食”,更像是家乐福的翻版。
崇文门菜市场迁到广渠门外大街,朝内菜市场重建较早。
早在1998年,朝内市场就告别了朝内街南侧的原址,与OSKE吴梅合作在东四建起了超市。如今,东四路东北角的吴梅蔡超店依然生意兴隆,但周围的人似乎更愿意称之为吴梅,忘记了它承载着老牌国有食品市场的血液。
和其他的物美超市相比,韩国的食品店没有太大的区别。门口堆放着购物车和塑料筐,工作人员穿着红色吴梅制服,扬声器里放着卫生纸的促销广告。
留下了金字招牌,但那些关于米、油、盐的感情,在一摊一摊的老菜市场里,并没有保留下来。改建时,经营者有没有考虑过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再造旧菜市场?
"数百个摊位,从购买到称重和兑现,都太贵了,不能依赖市场。"东单菜市场负责人表示,超市运营后,蔬菜、水产品、肉类、蛋类、禽类均可统一采购,手续齐全,出现问题可及时追究责任。
北京四大菜市场西单菜市场始建于1956年,曾在北京四大菜市场中排名第一。1997年拆除,改建为君泰百货。还没有重建。朝内菜市场90年代中期转型为百货商场。1998年,东四路口东北重建新潮菜市场。东单菜市场原址在东单两个胡同南侧。90年代拆除,去年在和平重建。原址是东方新天地广场。崇文门菜市场2010年5月告别崇文门路口西南角,搬到广渠门。原地块经招标、拍卖、挂后用于商业开发。
1.《崇文门菜市场 京城四大老菜市场“江湖地位”不再 迁址复建味道难再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崇文门菜市场 京城四大老菜市场“江湖地位”不再 迁址复建味道难再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809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