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丢智能手环,智能护理床,情感陪伴机器人...市场上智能养老产品越来越丰富,但这些真的是老年人需要的吗?他们会用吗?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有效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数字鸿沟”一度成为热门词汇。近日,在第三届燕山养老论坛上,有业内人士和专家就如何弥合智能养老中的“数字鸿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认为,智能养老的根源不仅在于技术的“智慧”,还在于它能够根据一定的需求场景,解决老年人在家中或养老机构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在日常养老服务中,技术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应该与管理相结合,有效地解决老年人的真正困难和问题。”例如,李红兵表示,对于长期卧床的重度残疾老年人,智能养老应整合各种新技术,注重“二合一管理”的需求,使他们和家人能够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
“智慧老人需要智慧,还要‘受益’。”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曾琦认为,我们应该抓住“养老服务”的核心,在智能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关爱老年人、经济实惠和人性化的特点。
有些智能应用程序使用起来很麻烦;有些可穿戴智能设备功能单一,或者存在安全隐患,或者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现实中有些智能养老产品体验差,老人认可度不高。
曾琦认为,老年人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应植入人文关怀元素;智能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建立消费反馈机制,收集老年人在体验智能产品后的评价,并据此判断产品或服务的效果。
“智能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要贴近百姓。”他说,老年人的消费特点是注重福利而不是奢侈,价格也是老年人对智能养老产品和服务接受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弥合智能养老中的“数字鸿沟”,需要在发现老年人真实需求的基础上整合资源。
据曾琦介绍,国家老年人办公室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老年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信息与服务提供者的供应信息相匹配,使老年人能够方便地获得居家养老服务。但由于覆盖面小,服务对象少,供需双方信息收集不全,部分平台出现故障。
现在很多养老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搭建类似的平台。而碎片化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形成数据的“孤岛”,未能释放这些数据的最大价值。
曾琦认为,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应想方设法吸引真正的流量和社会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在尊重老年人隐私、依法开发利用数据的前提下,对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数据集成将对科学决策产生很好的影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老龄产业方向博士后郑志刚表示,智能养老的发展可以通过数据和信息打破机构之间的界限,将各种社会组织、企业和养老机构整合成新的组织,通过网络实现社会组织和社会功能的协同作用。
1.《智慧养老中的“数字鸿沟”怎么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智慧养老中的“数字鸿沟”怎么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08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