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喜欢“报喜不报忧”,以为是关心,让别人不断猜测话语的意思,很累很累。也许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习惯,相信对方说的就是他想的,同时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再用爱和理解去揣测对方的想法。
你真正说的不一定是事实
孩子千里行,母亲忧。
有一次公司开篮球赛,一个同事不小心摔倒了。看起来像骨折。一群人把他赶到医院。前台的妹子立刻翻看了他的资料,准备给他家打电话。同事赶紧停下来说,千万别给我妈打电话。
“我们老家离这里那么远,我妈很少出门。如果她想知道我受伤了,她肯定很快就会来。我不想让她担心,我自己受点小伤就能解决。”
在场的人都不说话了,只听经理说:“你还在干嘛,开车去医院?”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为了在城市站稳脚跟,被老板骂了一顿后,我们私下抹眼泪,继续加班到深夜,为了谈一个项目,我们和各种喜欢的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为了省钱,晚上挤在合租的房子里,早上像三明治一样挤在公交车和地铁上。
但是,我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总是一副轻松的语气:“我很好,工作很顺利,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你好吗?”电话那头的父母似乎被这种轻松的情绪传染给高兴地说:“每天和老朋友打牌,跳广场舞,身体很好。不用担心我们,照顾好自己,不要舍不得花钱。我父母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我们想让父母知道我们的城市在开花,在下雨,我们的朋友在亲密,在友好,我们的同事在团结,但我们不能让父母知道我们的悲伤。
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报道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
报喜不报忧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常见的沟通特征。
这样做的好处是看起来像一个快乐的场景。大部分父母绝不会告诉孩子:昨天体检发现血糖有点高;因为年龄原因,最近腿脚有些不舒服;因为我担心孩子结婚前会一个人在外地。我晚上总是辗转反侧,睡得很晚...
直到有一天,孩子接到家里的电话,爸爸或者妈妈说他最近有点病,让他回来看看。
孩子回家后发现父母已经住院很久了,更严重的是已经给了病危通知。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亲人,孩子不可置信地站在那里:前几天在电话里有说有笑的告诉自己,不要担心家,努力追求梦想。现在我在和病魔搏斗,一切似乎来得太突然,让人措手不及。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和孩子倾向于报喜不报忧?
因为表达之前有一种预设:我告诉对方我没事,然后对方就可以放心的做自己的事了。这样才算“懂事”。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但“报喜不报忧”真的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表达吗?不一定。
在“好消息不坏消息”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焦虑和担心:他们担心对方承受不了现实带来的压力,担心生活中的责任会让对方不堪重负。你以为自己为对方承担责任是明智的,却忽略了有些责任和义务必须由自己来承担。这种焦虑和担心的背后,其实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对方想象得过于脆弱。
怎么说实话?
信息接受者还有一个“报喜不报忧”的假设:这些甜蜜而真诚的“情话”其实并不真实。就是我听到的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别人说的可能是哄我。
判断别人是否说真话的依据是什么?个体感知。
选择哪一个取决于两个人之前的经历,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这个过程夹杂着强烈的主观色彩。
说实话,很难说出来,更难相信对方说的是真话。
有个朋友曾经跟我抱怨:“虽然我现在老了,但是就是不想找男朋友。我觉得一个人过日子挺好的。但是我爸妈总说我心里很着急,我当面拒绝承认。无论如何,他们拒绝相信我说的是我的心。”
还有一次,C和几个朋友一起玩。吃水果的时候,朋友热情地拿出当季最新鲜的水果给了C,C不肯说不想吃,他朋友却坚持说:“别客气,少吃点。”推了半天,C还是推倒了几个水果。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出于真诚和善意,但对于接受者来说,这种真诚和善意与她的主观意愿相悖,所以她选择了拒绝,但在别人眼里,拒绝变成了嘴硬和客气。
怎么说实话?
首先要树立一个相信的习惯:选择相信对方说的是他想的,相信对方有能力出于自由意志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诚然,在我们这样一个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的人类社会,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作为父母,想要孩子,就告诉TA。如果TA愿意,自然会找时间见你。小时候,你不喜欢父母的唠叨,给他讲一些新鲜有趣的话题;作为伴侣,如果你不开心,与其支支吾吾什么都不说,不如告诉对方你不开心的原因。你在乎的对方没有脆弱到需要温柔呵护的地步,TA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吃苦的信心。
不要以爱情的名义报喜不报忧,让对方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多花时间沟通和分享。找到平衡不就是一种爱吗?
不要用你所谓的爱和理解去揣测对方的意愿。人生苦短。为什么不干脆相信TA说的话,去思考?
1.《报喜不报忧 我们为什么总是“报喜不报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报喜不报忧 我们为什么总是“报喜不报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22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