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静之兄的原文章1129,共230万字
01
大家好,我是京的哥哥。今天我们要讲讲《传》第295条。
在本文中,王阳明重点讲解了《论语》中的几个知识点,包括“向文学学习”、“有余力则向文学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很多人在学习儒家经典的时候,容易出现碎片化。单句意思很明确,但是前后都确认了,又觉得矛盾,就怪作者思维混乱。这种情况在《论语》中尤为严重。有些没那么耐心的人甚至指责孔子是伪圣人。
其实不能怪写这本书的人,只能怪自己知识差。我们只从字面上理解这些经典,而不在内心去验证和打通,就会有碎片化的问题。
对于经典来说,只有从前到后,上上下下,从左到右打开,才能获得人生的智慧;否则,我们只会盲目地浪费时间,甚至走火入魔。王阳明最大的贡献在于彻底开放了儒家经典,因此获得了终极智慧,成就斐然。
在这篇文章中,王阳明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突破学行与思维之间的障碍的。
我们来看看。
02
如下:
黄问::“老师,您提倡‘学文学’就是要学会用一切来保存和陶冶真理。但孔子说‘有余力,当向文学学习’,你的主张似乎与孔子的说法不符。”
王阳明说:“诗经、经书、六艺,都是天理的表现,文二字之义包含其中。《诗经·经书·六艺》考证也是用来研究和保存正义原则的,而不仅仅是在具体的事情上。“李煜·文雪”只是一个“从课文中学习”的问题。"
有人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王阳明说:“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其实思维是包含在学习中的。如果对学习有疑问,一定要思考。之所以提到“思而不学”,是因为有一种人,只挂念空去思考,想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努力学习,从而学会保持自然的正义,把思考和学习当作两件事,这样他就会有“无知”和“危险”的问题。其实思考只是思考他学到了什么。
03
王阳明曾经对文学和理论作过精彩的论述。他说,文字是为了揭示看得见的原因,而原因是看不见的文字。两者的关系是一个源头。
因为这个原因,文采更危险。因为文本是人们在某个时间点的理论总结,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一旦写出来就会成为一套,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要找到正义,只能在实践中找到,在言语中找不到。
就像我们测量一条河流的水质,如果有人在测量的时候刚好往上游倒了一桶污水,测试结果显示这条河流被污染了,就会导致问题,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很聪明,明明空气污染重,却在环保部门收空气的站附近喷水雾,降低表值,欺骗上面。如果以上过于强调“文”——报告,就会出错。
但该理论是无形的,必须通过有形的文本进行探索,强调认知的重要性,使文学作品成为保存和维护自然理论不可或缺的工具。
当然,也有一些天生资质特殊的人,可以举一反三,不需要通过大量的课文就能把知识全部贯通,从而获得终极智慧。但这种人几千年都出不来,比如六祖慧能。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获得真正的理智,就必须学习汉语。
04
基于对文学的不同态度,它演变成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生活。
有一种人,把文学当成狭隘的文字和艺术,投入其中一辈子,把提高认知当成唯一的知识。结果我自己也学会了当书呆子,除了一本满是旧书的书,没有太多可取之处。这种人是学者。历史上和现在的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
还有一种人,把文学当做正义的入口,按照文本赋予的方向亲自去执行,试图去理解文学无法诉说或与时俱进的细微之处,从而掌握智慧。这种人就是知行合一的真儒。他们坚持“信书不如无书”的信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干大事。王阳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05
在两次不同的对话中,我们谈到了学习和做、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
这两组之间的关系,王阳明之前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学、问、思、辨、行,都是各种功夫和学问。
他说学完了,难免有不懂的地方,要问;问完了,会不合理,所以想想;想了想,还是有问题,一定要分析;歧视后得到的原因,必须在行内实践,才能充分把握。所以简单的研究汉字就包括了五种功夫,动作和思想。
既然学、问、思、辨、行在一起只是一个功夫,为什么孔子还要不厌其烦地把它们分开,让人产生误解?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这是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人只认可学习事物的一面。比如有些人喜欢思考,总在那里思考空,以为自己能想出大道理,结果只能证明是妄想。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每天喜欢瞎动,行为愚蠢,却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和谐。最后,他们只能犯很多错误。为了纠正这些人,孔子不得不对症下药。对于学习真知识的人来说,这五种功夫不需要特别注意,一个字的学习包括全部。
06
一般来说,学、问、思、辨、行可以分为两类。前四种功夫属于知的范畴,后一种功夫属于行的范畴。一个人要想掌握真正的智慧,就必须突破知识与行动的界限,达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当然,每个人的资质和喜好都不一样。对于学习来说,有的人擅长简单的认知——学习、提问、思考、辨别,有的人则更擅长简单的工作——OK,这是没问题的,只要最后连上了。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是“自以为是”还是“不言自明”,最终都能收获真正的智慧。
也就是说,做事要针对学道理,学道理要针对做事。无论选择切入哪个洞,都要实现知行合一。否则就不是完整的学习。学习不完整,真理就不完整。
07
做事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做事。
进入的角度可以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用道走道,都要做到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解读《论语》时的一贯观点。
附录:传记295
黄问::“‘学文’是学这个道理用的东西,但它的意思是‘有余力,必学文’,这似乎不一致。”
王先生说:“诗书六艺,皆是天之发现,言无不尽。
考《诗》、《书》六艺,皆故学存此义也,不尤见于事为方为耳。“不遗余力学文学”只是“在文学中学会”。"
或者问“学而不思”。
他说:“就此而言,思考就是学习。如果对学习有疑问,一定要好好想想。那些‘思而不学’的人,被这样的人覆盖着,他们只靠空去思考,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学习,去拯救这个道理。思考和学习是两回事,于是就有了“无知”和“危亡”的病。其实思考只是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这不是两件事。”
去年今天的文章:《静哥|重要的一课:教孩子吃橘子》
靖哥,专心学阳明心学
建议通过思路来关注
1.《有余力则学文的意思 怎么理解行有余力则学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有余力则学文的意思 怎么理解行有余力则学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2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