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博文来源|蓝媒交流
国产芯片的制造过程,就像某种分裂一样,是最有才华的精英和各种骗局的结合。
前者带你到另一个深不可测的维度;后者允许前者利用他的聪明,做出一个令人费解的游戏。
即使不是骗局,也有太多看不见,摸不着,摸不着的东西。
从2000年开始,随着国务院18号文件的发布,“中国要自己造CPU”成了一个时代的语境和“狂口”。
2001年4月,中国首个自主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在SMIC诞生。这是中国芯片面对市场紧张的第一步。然后,它踩了空。
2003年2月26日,另一款自主研发的CPU“汉芯一号”隆重发布,却以一场尴尬的骗局告终。
随后,中国的芯片行业躲在了雪中。隐隐有龙芯、国鑫、赵信、洪欣相继诞生,消耗数百亿国有资产。
这些公司或产品的诞生,符合人们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预期。除此之外,它们终于成为在那个狂热的背景下,衡量人的智商,表达时代情感的最神奇的产品。
1.骗局
韩信其实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这是真的,因为骗取政府1.1亿元科研经费、用假芯片打垮中国芯片产业信心的主角陈进至今逍遥法外。
有媒体称,他甚至没有离开上海,他是很多涉足芯片行业的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这当然是骗人的。陈进和他的汉芯团队,以及他们制造的几台汉芯中央处理器,曾经是这个国家未来科技崛起的象征。被证明是谎言之后,就不值钱了。
整个骗局设计得好像没设计过一样。
2001年,高材生陈进从摩托罗拉辞职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他买了几个老东家生产的芯片,打磨了当地土鳖商家的表面去除字迹,然后重新喷涂了“汉芯”的logo和代号,通过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计算机专家的鉴定,最后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官员举行的盛大新闻发布会上,以中国自主研发的名义发布。从那以后,汉芯申请了许多专利。
图为陈进
陈进名利双收。
要说书有自己的金屋,这件事我是真的信。陈进当年的成功有一个大背景支撑。
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鼓励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若干政策》文件。18号文件。
这份文件的总体思路是,在国产芯片的制造和研究中,逐步将国家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
2001年,国务院补充了相关内容。2002年,为了贯彻18号文件,在集成电路领域发布了几个文件。
连续三年,国务院对国产芯片的政策水平有所贡献。所以,当国家背书,中国制造业急需转型的时候,“汉芯”一路鼓掌而生。
凯旋中,陈进手捧汉芯申报“国家863计划项目”,向中国总装备部申报“武器装备技术创新工程”。这个芯片,原本是摩托罗拉的芯片,几乎进入国防领域,成为中美知识产权纠纷的根源。
一份年度项目申请材料写道:“两年跨20年,汉芯DSP将取代美国TI公司的高端DSP。”
这句话没错,好像写的是中国芯片行业的愿景。
要不是2006年1月17日,此事的深喉在清华大学BBS上贴出“汉芯黑幕”,匿名举报他制造的陈进和汉芯CPU诈骗案,中国科技界可能还沉浸在自制芯片追赶英超美女的乐观情绪中,无法自拔。
面对“汉芯证伪”的问题,陈进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延续到今天。
但是事情很忙。首先从国家层面组成调查组彻查此事,发现这个国家CPU汉芯因为“假彻底”几乎无法运行,更别说量产了。结果,数以百万计的国内订单涌入,但整个汉芯团队都找不到可以使用的芯片。
上海交大自然觉得很没面子。看到好事变成了骗局,陈进被解雇了。然后和韩信一起,这个大学什么都没有。
至于那些专家,他们没面子。毕竟骗子在发布会上被背书,让他有了学术污点,所以他学会了闭嘴,静观其变。
最后,除了媒体有时喜欢翻翻旧账,把汉芯造假的问题提到全国层面讨论,几乎没人记得当年他们说了什么。
所以,时间真的可以让这个国产假核事件“不发生”。除了不可挽回的名誉损失,客户陈进几乎逃脱了惩罚——这真是历史上最完美的骗局。
然而,这个国家级的奇闻使方在一战中因为这座奇异的桥梁而出名。当时,方的学术造假震动了打假卖假的过程。
假CPU有什么奇怪的?非常感人的是,为陈进研磨芯片的公司,其实是在陈进承接办公室装修的装修公司。
当时公司打磨完这个CPU之后,似乎意识到要参与这个巨大的国家荣誉,必须要有自己的份额,于是在官网上挂上了“参与CPU设计”的成果,成为公司对外展示形象的金字招牌。
当时,方去名为上海电焊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官网“打听消息”,官网上赫然写着他曾在装修过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
这是真的,但官网也写道:能承接芯片的商业定义和造型设计,是莫大的荣幸。
“改变LOGO叫做‘造型设计’。”方说道。
这真的不是开玩笑。新千年伊始,中国制造的芯片以严肃的国务院文件开始,却以充满漏洞的闹剧收场,打死一个鸡蛋,让人开怀大笑。
2.输掉比赛
“方舟”在“汉芯”之前制造。作为中国制造的第一个嵌入式CPU芯片,“方舟”和“汉芯”曾经在时间维度上站在一起。
1999年,李德来找到了联想集团原总工程师倪光南,并向后者介绍了他组建的SMIC微技术团队,这让倪光南眼前一亮。
李德来197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学习,后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然后留在加拿大。
图为李德来
1997年1月8日,李德来在北京注册了百达翡丽公司,这是方舟科技的前身。胡明,哈工大校友,计算机学院教授,曾经是法人。
之后,从摩托罗拉到日立(美国),无论李德雷在哪工作,公司都承接外包业务。
方舟CPU的另一位主角刘强,当时刚刚博士毕业,加盟R&D担任副总裁..
倪光南认为这个团队自主开发嵌入式CPU是可以的。1999年9月,他开始寻找风险投资。以自己的名气和国产芯片的巨大前景,打动了深圳一位对“中芯”充满热情的民营企业家,后者当即做出投资2000多万元的决定。
当时倪光南觉得自己在联想找到了自己的研发激情。
此后,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并发布了第18号文件
可以说,在时间维度上,方舟和韩信,倪光南和陈进曾经站在一起。我只是走了两条不同的路。
2001年4月,中国设计的第一款嵌入式芯片“方舟1”问世。
倪光南助理写了一篇文章回忆:第一批片子回来后,我们看到自己设计的CPU开始工作。刘强看着我的眼睛说:“心跳声”。那一瞬间令人难忘。
2001年5月,倪光南加入SMIC,担任战略市场部副总裁。像由陈进团队“研究和开发”的汉芯一样,“方舟”的发布受到了国家的礼遇。
图为倪光南
7月10日,几个部委举行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阵容豪华如汉芯。那时,汉芯还没有被“打磨”过。
做了正版芯片,搭载芯片的数控机床(国产有独立芯片的PC)开始试水市场。
当时北京市政府为了支持数控,直接出资购买了上万台数控机床。之后中关村管委会也在方舟投资了5000万人民币。2002年10月,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动员了国务院多个部门、西部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为普及国产NC和基于Linux的软件产品开辟了道路。
那一年,就连神州数码也刚刚宣布与SMIC联手进军数控市场,连主管部门都还没有成立。北京海淀区政府的一万份订单已经到了前台。
可以说从方舟诞生的那一刻起,作为第一款可以商业化的32位芯片,短暂的成功之后,立刻陷入了“中国伙伴”的失败。
2002年12月9日,“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取代“众伟信”为公司新名称。从此,教授作为法人被扫地出门,李德来成为方舟科技的法人。
这时候,凭借着自己的嵌入式芯片柜、数控机床和连续的政府采购,李德来如火如荼。但在NC早期,他几乎忽略了其他市场的发展。
这家芯片和电脑制造公司连市场部都没有。还是在倪光南和刘强的劝说下,李德来勉强同意成立市场部。
这时候,倪光南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才能够为公司吸引客户——北京宇星科技投资百万元,放弃英特尔投资方舟芯片阵营。订单到达公司时,倪光南收到了拒绝供货的回应。
之后又有几个非政府采购客户同样被方舟公司踢出去。
方舟公司可能会成为商用电脑史上第一家不做上门业务的公司。
李德来不稀罕小钱,只把政府NC采购的业务经验看做大客户。这很快让NC从国内神坛跌落到市场的黑暗角落。
很快就出现了对Linux工作环境的批判和国内计算机软件的生态缺失。
首先是网络差。由于互联网服务器是由微软和WinTel的联盟控制的,所以NC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重点推广NC的学校,领导来视察,这些校长就大喊“NC用不了,换个PC吧。”。
另一方面,尽管有领导支持,政府营销也很难。由于缺少软件和一套生态服务,NC在软件功能上就像一台展示机器,围绕其发展的很多环境理论上还是空白。
NC客户之一北京市公安局,干脆请了一批清华的专家来鉴定,NC不能用。
政府推动了NC的采购,最终因缺乏合理的软件开发、支撑生态以及整个服务体系的缺陷而失败。之后一切都是为了,跟随NC潮流的国内企业立刻停止了与方舟的合作。
2004年,方舟科技几乎倒闭。
当时大家好像都明白了,只有李德雷很迷茫。NC成了市场弃婴的时候,李说因为刚回国所以看不清市场,天真的以为NC有市场,现在看得清楚了。
“方舟3”芯片因此干脆停止研发。在国家层面,成立了调查组对方舟公司进行彻底调查。但李德来也侥幸逃脱了。
倪光南很生气。他想不通李德来为什么会说没有研发的方舟三号是屎。
今年4月24日,倪光南针对前助理梁宁写的一篇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故事发表了一篇公开文章,讲述了倪光南在坚持开发方舟国产芯片时“大败”的故事。
倪光南在回应中说,一个企业的失败不能看成是一个团队或者技术的失败,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3.终局
也是在2001年,中科院微电子所实验室急于尝试国产核心。
大家都知道,率先制造这种芯片并投入商业运营的公司,将会有一个伟大的“钱景”。因为国内CPU市场真的像一片蓝海。
当时黄灵怡接到龙芯工程做物理设计的请求时已经66岁了。
图为黄玲仪
在中科院,她不是院士,退休时是研究员。她站在一群大男人身边,被埋葬在意气风发的影像中。她留着短发,穿着朴素。
能问她的人都是大人物。2001年底,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专家夏院士和许多医生都在寻找她。
虽然很难把黄玲仪和电脑CPU的物理设计联系起来,但是在国内除了她很难找到这方面的其他人。
当时黄灵怡接到电话,第二天就去了中科院。
在中国科学院,她来到一个大会议室,许多年轻人在那里等她。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中科院研制成功,用FPGA烧的CPU芯片。但是对于这个后来被称为龙芯的CPU的物理设计,黄灵逸提出“给我三天时间考虑”。
黄灵怡担心的是缺钱。她问:你有多少钱?答案是200万,但是应该预留100万培养研究生。也就是说只有100万可以做CPU。
作为这方面的资深专家,黄灵逸心知肚明。软件成本、铸膜成本、人工成本、返工成本的总和至少比中科院提供的经费少一个数额。
但是对于电脑,黄灵逸的感受是深刻的。她只是害怕半途而废。想了半天,她还是没敢回答。
至此,“龙芯”差点就因为财务问题死掉了。
但在2002年1月21日,黄灵一敲开了中科院微电子所实验室的门。她说:我和你一起做CPU的物理设计。
这个细节后来被龙芯研究组反复强调:(龙芯)成立之初就专注于解决国防和信息安全领域没有核心可用的困境。课题组成立于2001年,只有一个50-60平方米的实验室,共10人。一位70岁的专家帮助龙芯设计,带来学生的帮助。
到2006年,龙芯团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近百人的研发设计团队。今年,刚刚赶上汉芯骗局,陈进崩溃,方舟项目陷入泥潭。
2006年,国产芯片是一个障碍。人心涣散,打假完全冲击行业。即使龙芯跨过这道坎,前路也不会一帆风顺。
首先,龙芯项目旨在“解决国防和信息安全领域无核心可用性的困境”。多年来,虽然龙芯已经进入消费市场,但要撼动微软和英特尔组成的超级软件生态系统却很难。
可以说,在大众消费市场上,龙芯还是近空白:缺少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实际体验达不到主流水平,这是技术先进的龙芯,甚至国产芯片的商业化一直困难的主要原因。
不过你要说龙芯或者其他独立芯片项目是终局,但是国家每年投入的资金一次又一次的上去了。
就“龙芯”而言,自2001年以来,已累计获得国家863计划和核高基金会项目资金5亿元。龙芯中科公司成立后,获得北京市政府2亿元的股权投资。
这还是个小数目。毕竟龙芯已经告别了基础开发,进入市场负责盈亏。从国家对芯片的投入来说,胃口比龙芯大的公司是有能力拿钱的。
例如,2014年,紫光国鑫获得国家集成电路基金400亿元;洪欣成立时,注册资本为6亿元。2014年至今,已获得不低于20亿元的补贴;赵信成立时,上海市政府投资12亿元,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收到不少于70亿元的补贴。
可惜投进去的钱,这些公司都没能把它从中兴的困境中拉出来,让中国的芯片引以为豪。
“汉芯”倒台后,中国的“独立处理器”努力遭受了严重挫折,但并没有停滞不前。在各种情况的影响下,中国的芯片产业几乎隐藏在雪中。虽然一切都还是暗流涌动,却错过了各种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几乎忘记了芯片需要在中国制造。
当一方想要打破贸易壁垒,采取限制性行动时,习惯于活在蜜罐中的人意识到,国产芯片已经成为纸面上的概念或感情,而不是因为被禁用、被打败、被欺骗的情况而成为一个看得见的未来。
1.《残局 骗局、败局、残局,中国芯往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残局 骗局、败局、残局,中国芯往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818522.html